它是一支新型的人民軍隊,是一支以馬列主義思想為指導、中國共產黨為領導的人民軍隊,它的名字叫中國紅軍。
中國紅軍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經曆了一個無比艱難而曲折的過程。無數英雄先輩為了中國紅軍的建立和發展付出了生命的代價。至1933年夏,中國工農紅軍發展到30多萬人,先後建立了紅一方麵軍、紅二方麵軍、紅四方麵軍三大主力部隊及各地的獨立紅軍部隊。1937年,在民族危難麵前,中國紅軍勇敢地接受挑戰,改編為“八路軍”和“新四軍”,再次踏上新的征程。
人民軍隊的曙光——南昌起義
1927年,是大革命蓬勃發展的一年,也是國共合作全麵破裂的一年。這一年,對於中國共產黨而言,是個多事之秋。4月12日,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7月15日,汪精衛在武漢公開背叛革命。從北京、天津到上海、武漢、長沙、廣州,全國各個地區都彌漫著白色恐怖的氣息。麵對國民黨反動派的殘酷屠殺,中國共產黨的主要領導人偏偏犯了右傾機會主義錯誤,放棄了對革命武裝力量的掌控權和領導權。
為了挽救革命、保存革命火種,中國共產黨人決定發動武裝起義,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瘋狂屠殺。7月27日,以周恩來為書記的中共前敵委員會在武漢成立,並決定於8月1日發動南昌起義。與此同時,葉挺和賀龍帶領部隊到達南昌。隨後,聶榮臻、朱德的部隊也陸續到達南昌及近郊。整個起義隊伍達2萬人左右。
經過一番緊鑼密鼓的準備,周恩來作出如下指示:賀龍、劉伯承帶領部隊攻打敵人第五方麵軍總指揮部;葉挺率部解決敵人的3個團;聶榮臻負責傳達前敵委員會的決定,並潛入駐紮在馬回嶺附近的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五師,組織領導共產黨員周士第和孫一中所在的七十五團和七十三團參加起義。
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在武裝起義即將爆發的時刻,敵人的情況又是如何呢?在南昌城和近郊的敵人隻有第五方麵軍警備團、第三軍、九軍和第六軍五十三團各一部,總共3000餘人。整體而言,敵人的兵力較為薄弱,可迅速將其殲滅。不過,離南昌較近的吉安、九江、萍鄉等地的敵人實力雄厚,若是他們速來救援,即可對起義隊伍構成嚴重威脅。因此,起義時間宜早不宜遲,起義過程不宜拖泥帶水。
8月1日淩晨2時,起義部隊在周恩來、朱德、賀龍、葉挺、劉伯承的領導下,在江西南昌發動了武裝起義。由於事前參與部隊沒有顯露出任何有關起義的跡象,加上中共前敵委員會部署嚴密,戰鬥打響後,敵人一時間摸不著頭腦,無法快速形成抵禦力量。經過一場激烈的戰鬥,起義隊伍全殲南昌城內的敵人,控製了全城。南昌起義成功後,全城上下一片歡騰。
起義隊伍能取得如此神速而壯觀的碩果,究其原因,在於起義地點的選擇。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要選擇在南昌發動武裝起義呢?
首先,南昌位於贛江之畔,距離長江較遠,交通不算便利,能有效阻止敵人大規模地快速運動,對南昌形成包圍之勢;其次,南昌一帶的革命基礎和群眾基礎較好,對起義隊伍能起到輔助作用;最後,南昌城內及近郊的敵人隻有3000兵力,相對於2萬人的起義隊伍來說力量薄弱。因此,具備天時地利人和的南昌,自然成為中共武裝起義的首選地點。
南昌起義成功的消息迅速傳遍武漢的街頭巷尾,國民黨政府得知後,大為震驚。汪精衛在武漢調配了兩軍主力向南昌集結,妄圖包圍南昌,消滅萌芽狀態下的起義隊伍。
麵對這種緊急局勢,起義部隊按照前敵委員會之前製定的計劃,於8月3日撤離南昌,迅速南下,打算占領廣州,並建立革命根據地,發展革命力量。然而在南下過程中,起義軍遭到大批國民黨軍隊的圍攻,人員傷亡慘重,兵力銳減。在不得已的情況下,起義軍大部撤離廣東,轉戰贛南一帶。起義部隊餘部經過艱難行軍,終於到達崇義縣上堡一帶。在這裏,部隊進行了整頓和改編,重新確立了黨組織。南昌起義部隊餘部編成一個縱隊,由朱德任總司令,陳毅任黨代表,王爾琢任參謀長。
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標誌著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鬥爭的開始。它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土地革命戰爭的開始,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的起點。為了紀念南昌起義,1933年7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規定,每年的8月1日為“建軍節”。南昌起義保留下來的隊伍,是中國工農紅軍的骨幹力量之一,後來成為紅一方麵軍的主要組成部分。
舉旗工農革命軍——秋收起義
1927年8月7日,為了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惡劣反共行徑,糾正黨內右傾機會主義錯誤,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緊急會議。會上,中共中央總結了黨在前段時期的經驗和教訓,並確立了黨在新時期的戰略任務,即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及在湘、鄂、贛、粵等地舉行秋收起義。此外,這次會議還首次提出了“造成真正革命的工農軍隊”、“造成真正人民的軍隊”等口號。這次會議即著名的“八七會議”,它對危機中的黨和革命起到了力挽狂瀾的作用。
八七會議後,湖南、湖北、江西、廣東四省的秋收起義逐漸拉開帷幕。在此期間,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毛澤東以中央特派員的身份回到湖南,著手準備湘贛邊秋收起義。
8月中旬,毛澤東回到湖南長沙,傳達了黨的八七會議精神。隨後,改組後的湖南省委召開會議,討論秋收起義的問題,決定先集中力量發動湘贛邊秋收起義,再會攻長沙。這次會議還成立了以毛澤東為書記的中共前敵委員會,負責湘贛邊秋收起義。毛澤東在會議上強調:秋收起義,要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也要注意軍事運動。除此之外,大家一致認為,這次的武裝起義不必再借用國民黨左派的名義,而應當直接打出中國共產黨的旗幟,領導人民鬥爭並建立工農革命軍。
9月初,毛澤東受湖南省委的委托到安源和銅鼓,召集當地的黨組織和軍事幹部開會,傳達中共中央的指示和湖南省委關於秋收起義的決定,研究湘贛邊秋收起義的具體計劃。當時,湘贛邊界地區一帶的武裝隊伍共5000人,被統一改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由盧德銘任總指揮,餘灑度(共產黨員,後叛變投敵)任師長,鍾文璋任參謀長,下轄第一團、第二團和第三團。第一團由武漢國民政府警衛團,湖北崇陽、通城農民武裝及平江農民自衛軍組成;第二團由安源工人糾察隊、礦警隊和萍鄉、醴陵、安福、蓮花等地的農民自衛軍組成;第三團由瀏陽工農義勇隊和部分平江農民自衛軍組成。
根據前敵委員會的決定,整個起義的計劃大致是這樣的:第一團為右路,從修水城出發,沿渣津、龍門、金坪一線,進攻長壽街和平江城2個營的敵人;第二團為左路,從安源出發,攻打萍鄉城和醴陵城一個營的敵人;中路由第三團組成,從銅鼓出發,經白沙、東門市,進攻瀏陽城的敵人。各團完成任務後,向長沙推進,並在長沙起義工人的配合下奪取長沙城。
前敵委員會在進行軍事部署的同時,還命人製作了紅軍的第一麵軍旗,即“鐮刀斧頭旗”。它是一麵底色為紅色,中央為五角星,內有鐮刀斧頭圖案的旗幟。秋收起義時,這麵鮮豔的紅色軍旗一直飄揚在湘贛邊界地區的上空,格外地光彩奪目。
9月9日,起義隊伍切斷敵人的交通運輸,破壞了嶽陽至黃沙街、長沙至株洲的兩段鐵路。湘贛邊秋收起義正式奏響序曲。
當天,右路軍向平江進軍。第二天,在金坪攻打長壽街時,右路軍遭到了敵人的猛烈反擊,傷亡慘重。屋漏偏逢連夜雨,師長餘灑度率領收編的國民黨殘部叛變,反過來攻擊起義部隊。右路軍腹背受敵,隊伍被打散,團長失蹤,部隊被迫撤出戰鬥,向瀏陽方向轉移。
9月10日,左路軍在安源行動,向萍鄉進攻。然而,敵人早已有所準備,左路軍始終沒有攻克萍鄉。考慮到敵強我弱的情況,左路軍果斷放棄萍鄉,轉戰老關,很快攻克了老關。9月12日,左路軍攻克醴陵城,成立了縣革命委員會。後來,敵人對醴陵發動猛攻,左路軍被迫從醴陵撤離,經老關北上,於15日占領瀏陽縣城。由於左路軍的輕敵思想,部隊不幸落入敵人的包圍圈,突圍時部隊遭受了重大損失。
中路軍在毛澤東的帶領下,於9月11日從銅鼓起義,隨後向瀏陽進攻。當日,中路軍占領白沙鎮,次日又攻克東門市。2戰2捷,極大地鼓舞了起義軍的士氣和鬥誌。13日,不甘失敗的敵人再次集結2個團的兵力圍攻東門。經過6個小時的激戰,中路軍傷亡較大,從東門突圍後向瀏陽文家市撤退。19日,左、中、右三路軍的餘部先後抵達文家市,會合在一起。
半個多月的湘贛邊秋收起義,3支隊伍均遭到失敗。雖然在起義過程中取得了一些勝利,但作戰中的幾次失利,讓整個隊伍遭受了不少損失。在這種情況下,毛澤東立即召開前委會議,討論部隊下一步行動的方向問題。會上,毛澤東指出:“目前敵我形勢十分不利於起義軍攻打長沙,應該根據實際情況,改變戰略計劃,到敵人力量薄弱的地方去發展革命力量,等隊伍慢慢壯大後,再向大城市進軍。”經過一番激烈的爭論,起義隊伍確定了下一個轉移的目標——位於羅霄山脈的井岡山地區。20日,湘贛邊秋收起義餘部向井岡山地區行進。
秋收起義雖然失敗了,但在中國革命前進的道路上具有重要意義。它首次打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武裝鬥爭的旗號,建立了中國工農革命軍。起義受挫後,毛澤東根據實際情況,改變之前製定好的計劃,帶領部隊走向井岡山,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成為踐行“農村包圍城市”、“工農武裝割據”思想的典型實例。秋收起義保存下來的隊伍,後來成為中國工農紅軍的骨幹力量之一。
工農紅軍的偉大開端——廣州起義
1927年的下半年,彌漫在北京、武漢等地上空的白色恐怖氣息逐漸擴散到了廣東。為了抵抗國民黨反動派濫殺無辜的可恥行徑,中共廣東省委根據黨中央的指示,決定在廣州發動武裝起義,奪取廣州的政權。
11月26日,中共廣州革命軍事委員會成立,張太雷任委員長,同時組成了軍事總指揮部,葉挺任總指揮,葉劍英任副總指揮,參謀長為徐光英。當時,中共在廣州的軍隊是葉劍英領導的戰鬥力超強的第四軍教導團。第四軍警衛團的團長是共產黨員,其手下士兵多數傾向武裝起義。這樣,廣州武裝起義的隊伍由第四軍教導團、第四軍警衛團和工人赤衛隊組成,一共6000餘人。
12月11日淩晨,起義隊伍在張太雷、葉挺、葉劍英、周文雍等人的帶領下,兵分三路,分別向廣州市各個要點發動進攻。廣州起義的號角吹響了。首先,起義隊伍攻占了敵人在城北的炮兵團部,接著又攻占了市公安局和國民黨廣州市政府,控製了製高點觀音山和八旗會館。與此同時,廣州市郊的芳村、西村等地2萬餘人的農民自衛軍也加入到起義大軍中,配合城內起義隊伍的戰鬥。經過10個多小時的戰鬥,國民黨反動派大部被消滅。在這次行動中,起義部隊繳獲了20多門炮和1000多支槍。
當天上午,廣州起義取得了勝利。中共廣州省委在廣州市第一公園召開會議,成立了廣州工農民主政府即廣州蘇維埃政府。會上選舉蘇兆征為主席(未到職),暫由張太雷代理,惲代英為秘書長,葉挺為工農紅軍總指揮,葉劍英為工農紅軍副總指揮。廣州蘇維埃政府設在位於維新路上的紅軍總指揮部內,會議公布了蘇維埃政府的各項政策,主要內容有:“一切政權歸蘇維埃;土地歸國有,發給農民耕種;銷毀一切田契、租約、債券;實行8小時工作製,由國家照原薪津貼失業工人”等等。廣州蘇維埃政府頒布的各項政策,贏得了廣大市民和工農群眾的熱烈歡迎和一致擁護。大家沉浸在成立了蘇維埃政府的喜悅當中,歡騰一片。
廣州起義引起了國民黨反動派和帝國主義列強的恐慌。他們相互勾結起來,集結部隊,以武力向廣州發動反攻。12月12日,國民黨反動派從江門、韶關、肇慶調回約3個師的兵力,在英、美、日、法等帝國主義堅船利炮的支援下,從西、南、北3個方向向廣州反撲過去。起義軍在觀音山、市公安局等地與國民黨反動派進行了激戰,損失慘重,張太雷在激戰中不幸犧牲。在中外反動派瘋狂反撲的情況下,起義軍浴血奮戰,但終因寡不敵眾,被迫於12月13日從廣州撤出。
廣州起義軍餘部撤出廣州後,一部分在花縣整編為工農革命軍第四師,後進入海陸豐地區堅持革命鬥爭;一部分突圍後到了廣西的左右江地區,在那裏領導農民開展遊擊戰爭;另一部分轉移到韶關附近,加入到朱德、陳毅率領的南昌起義部隊中繼續革命。至此,廣州起義宣告失敗。
廣州起義是繼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南昌起義、秋收起義之後,對國民黨反動派的又一次沉重武力打擊。雖然它最後失敗了,但是整個行動都充分表現出了中國共產黨人和工人階級的頑強鬥誌和勇於犧牲的精神。它和南昌起義、秋收起義一起構成了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創立工農紅軍的偉大開端,並在戰鬥中首次使用了工農紅軍的名號。
毛澤東曾說:“大革命的失敗,得到了慘痛的教訓,於是有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和廣州起義,進入了創造紅軍的新時期。”在革命危急時刻,中國共產黨確立了獨立領導武裝鬥爭、實行土地革命和創建新型革命軍隊的方針,先後領導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和其他各地的武裝起義,並在探索和開辟中國獨有的革命道路過程中,誕生了中國工農紅軍。
井岡山上的“朱毛紅軍”
在中國紅軍時代,最早最著名的紅軍領袖非毛澤東、朱德莫屬。這是因他們在紅軍的初創時期,打造了一支兵力足、建製全、紀律好的新型人民軍隊——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簡稱“紅四軍”。紅四軍,又稱作“朱毛紅軍”,被蔣介石視為“眼中釘”、“肉中刺”。
紅軍不是中國的獨創,“朱毛紅軍”也不是與生俱來的新型人民軍隊。它的成立,經曆了一番脫胎換骨的艱難曆程。
秋收起義失敗後,毛澤東將部隊帶到了羅霄山脈一帶,準備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農村地區轉移。當時,這支僅剩2000餘人的工農革命軍處境相當困難:人員遭受損失,導致各個隊伍建製殘缺,無法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加上部隊的傷病員居多,糧餉短缺,受挫之後,未來之路方向不明,導致整支隊伍軍心渙散、思想混亂。毛澤東帶領起義隊伍向井岡山地區行進途中,有部分戰士自動離隊,甚至有不少指導員帶隊離開。若再不及時對部隊進行調整和思想教育,革命的隊伍隨時都有變成一盤散沙的可能,革命的火種也隨時都可能會熄滅。
關鍵時刻,毛澤東當機立斷,於1927年9月29日在三灣村對部隊進行了整編,使即將渙散的隊伍又重新煥發出一種新的生命力和戰鬥力。這次整編即著名的“三灣改編”。三灣改編的主要內容有:組織整頓現有部隊,對一些建製殘缺、人員不足的隊伍進行縮編;在部隊內實行民主製度,廢除舊軍隊的一些惡習,實現官兵平等;建立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權製度,即“支部建在連上”。三灣改編,改掉了原有軍隊的舊習氣和舊作風,還確立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權,從政治和組織上奠定了新型人民軍隊的基礎,在中國建軍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筆。
10月3日,整編後的工農革命軍向井岡山開進。這是一條前人沒有走過的道路,哪怕是工農革命的先導——蘇聯,也沒有可借鑒的經驗供中國共產黨參考。在這之前,參加革命的中國共產黨人一直把城市作為革命鬥爭的中心,而毛澤東卻帶領部隊義無反顧地走上了“上山”鬧革命的道路。
毛澤東曾說:“中國曆史上沒有哪個朝代把‘山大王’消滅過。‘山大王’是封建性的,而我們共產黨人是革命的‘山大王’,兩者性質完全不一樣。我們有馬列主義作指導思想,有共產黨作領航者,任誰也消滅不了我們。”他的這番話,堅定了大家對走“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的信心。
不過,在當時要想在井岡山地區站穩腳跟,還不得不先征得袁文才、王佐兩支地方武裝隊伍的支持。這時,毛澤東發揮了他外交家般的風範,用真誠態度講述革命合作的重要性,他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最終取得了兩支地方武裝隊伍的認可和信任。毛澤東帶領著工農革命軍隊伍過雙馬石、翻越井岡山,最終安家茨坪。從此,一場偉大而壯麗的井岡山鬥爭拉開了帷幕。
利用國民黨內蔣介石和汪精衛兩人爭奪權力的機會,毛澤東領導隊伍在井岡山地區開展遊擊戰爭和“打土豪、分田地”的活動,建立、鞏固和擴大根據地。這段期間,他還頒布了“三大紀律、六項注意”,不僅嚴明了革命隊伍的紀律,更是贏得了當地老百姓的支持和幫助。
1928年2月底,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初步建立起來。它是中國革命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也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產黨人的一項創舉。隨著革命鬥爭的發展,這個“星星之火”後來發展出“可以燎原”之勢。
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的隊伍已經完成了“化繭成蝶”的過程,那麼朱德領導的南昌起義的隊伍“蛻變”的情形又如何呢?
南昌起義部隊在廣州遭受重創後,經過艱難輾轉到達崇義縣。1927年11月上旬,朱德、陳毅在崇義縣的上堡地區對餘部進行了整頓和改編,在部隊中重新確立了黨組織。隨後,部隊繼續北上,在湖南的桂東地區與毛澤東領導的工農革命軍第一師第一團三營會合。這時,朱德接到中共中央的來信,要求他們速速南下支援廣州起義。當他們日夜兼程趕到韶關一帶時,卻得知廣州起義已經失敗,部隊遂轉到韶關西北部的犁鋪頭作短暫休整。不久,朱德和陳毅又在天心圩和大餘兩地對部隊進行了整編。經過“贛南三編”後,朱德領導的南昌起義餘部獲得了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