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死與生(1 / 1)

人生是被季節收取的收獲。揚名四方之後,死亡還是絕不可免。

——〔古希臘〕歐裏庇得斯《精言錄》

可以這麼說,疾病通常是一個等式的開始,完成這個等式的則是死亡。

——〔英〕塞繆爾·約翰生《漫步者》

我們因憂慮死亡而煩擾生活,因憂慮生活而煩擾死亡:一個使我們痛苦,另一個叫我們受驚。

——〔法〕蒙田《隨筆集》

對不幸的人來說,死亡一點也不可怕!

——〔法〕拉辛《費德爾》

從我們誕生的那一刻起,死亡就已經開始。

——〔古羅馬〕塞涅卡《瘋狂的赫拉克勒斯》

如果我們並不害怕死亡,我相信永生的思想便絕不會產生。

——〔英〕羅素《我的信仰》

生之本質在於死。因此,隻有樂於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惱。

——〔法〕蒙田《隨筆集》

人在生命結束的時候,死,叫做走;在開始的時候,走,卻等於死。

——〔法〕雨果《悲慘世界》

在生存中,必定就有死的存在。

——〔德〕特曼·亞威《可憐的海恩奇》

死亡隸屬於生命,死與生一樣。舉足是走路,正如落足也是走路。

——〔印度〕泰戈爾《飛鳥集》

生與死隻是腳下的奴仆。

——〔印度〕泰戈爾《被俘的英雄》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

——〔中〕李耳《老子》

死生為晝夜。

——〔中〕莊周《莊子·至樂》

死生,大地之常理,畏者不可以苟免,貪者不可以苟得出。

——〔中〕歐陽修《唐華陽頌》

生者為過客,死者為歸人。

——〔中〕李白《擬古十二首》

賢者既不厭惡生存,也不畏懼死亡,既不把生存看成壞事,也不把死亡看成災難。

——〔古希臘〕伊璧鳩魯《著作殘篇》

因別人的意誌而死,你就等於死了兩次。

——〔古羅馬〕賀拉斯《箴言》

生存的久遠習慣使我們厭惡死亡。

——〔英〕托馬斯·布朗《甕葬》

任何理解生命意義的人,決不會害怕死亡。

——〔英〕托馬斯·多勒《格言集》

我們越是意識到生命的空虛,就越厭惡死亡。

——〔英〕赫茲裏特《熱愛生命》

死亡必須有別於垂死,這二者時常被人混淆。

——〔英〕西德尼·史密斯《回憶錄》

凡在世時就將死亡置之度外的人,往往雖死猶生。

——〔法〕蒙田《隨筆集》

當理不避其難,視死如歸。

——〔中〕呂不韋《呂氏春秋·季冬記·士節》

義之所在,身雖死,無憾悔。

——〔中〕劉向等《戰國策·秦策》

榮與辱共蒂,厭辱何須求榮;生與死同根,貪生不必畏死。

——〔中〕洪應明《菜根譚》

人固有一死,死有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中〕司馬遷《報任安書》

大丈夫當不為情死,不為病死,當乎殺國仇以死。

——〔中〕黃興《黃興集·為昊池題詞》

死者倘不埋在活人的心中,那就真真死掉了。

——〔中〕魯迅《華益集續編·空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