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接物類格言品評(1 / 3)

【原文】

世之君子,未必君子;

世之小人,未必小人。

【譯文】

世上的君子,本質上未必是君子;

世上的小人,本質上未必是小人。

【彙評】

《淮南子》雲:“遊者不能拯溺,手足有所爭急也;灼者不能救火,身體有所痛也;林中不賣薪,湖上不鬻魚者,有所餘也。”故世治則小人守正,利不能誘也;世亂則君子為奸,而刑不能禁也。故《莊子》曰:“當堯、舜而天下無窮人,非智行也;當桀、紂而天下無通人,非智失也。時勢使然。”

【譯注】

《淮南子》說:“在水裏遊泳的人不能拯救溺水的人,因為他自己的手足抽不出空來救別人;在火災中被燒傷的人不能救火,因為他自己的燒傷疼得厲害;在樹林子中沒有賣木柴的,在湖上沒有賣魚的,因為沒有人缺少這種東西。”所以太平盛世,道德卑下的小人也會奉公守法,不義之財誘惑不了他;在世道混亂的時候,品格高尚的君子也會幹壞事,法律也禁止不住他。所以《莊子》說:“在堯、舜的時代,天下沒有不得誌的人,並不是因為人都聰明;在桀、紂的時代,天下沒有顯達的人,並不是因為人都愚笨了。這都是時事造成的。”

【原文】

仁者見之謂之仁;

智者見之謂之智。

【譯文】

同一件事,仁愛的人見了以為體現了仁愛;

同一件事,智慧的人見了以為體現了智慧。

【彙評】

事有定體,人無定見,見仁見智,存乎一心。見仁見智尚好,見醜見惡何如?當行己所見,而不責人言。

【譯注】

事物有一定之體,而人卻沒有一定的見解,從中看見什麼,原因隻在人心。看見仁愛和智慧還好,要是隻看見醜和惡又當如何呢?所以君子隻應當按照自己的見解辦事,而不必要求別人說好話。

【原文】

同利相救;

同情相成;

同惡相助;

同好相趨。

【譯文】

共同的利益,使人互相救援;

共同的情誌,使人互相成全;

共同的疾惡,使人互相協助;

共同的愛好,使人互相親近。

【原文】

同舟而濟,皆同其利;

同舟而敗,皆同其害。

【譯文】

同船渡河的人,得到共同的便利;

同船沉沒的人,遭到共同的災難。

【原文】

以利合者,利盡而情變;

以權合者,權移而交疏;

以色合者,色衰而愛絕。

【譯文】

因利益結交的人,利益窮盡,情意就會變移;

因權力結交的人,權力轉移,交誼就會疏遠;

因色相結交的人,容貌衰敗,恩愛就會斷絕。

【原文】

三人行則損一人;

一人行則得其友。

【譯文】

三個人一起行路,就會減少一人;

一個人單獨行路,就會得到朋友。

【彙評】

人之相與,雜則疑而不專,故有所損也;人之相求,專則親而無間,故能得其友也。二句所言,致一之道也。

【譯注】

人與人的交往,對象多了就多疑而不會專一,所以有所減少;感情專一就親密無間,所以能得到朋友。這兩句話,說的是專心致一的道理。

【原文】

積羽可以沉舟;

群輕可以折軸;

眾口可以鑠金。

【譯文】

羽毛加在一起,可以使船沉沒;

輕物加在一起,可以壓斷車軸;

眾言加在一起,可以銷熔鋼鐵。

【原文】

安其身而後動;

易其心而後語;

定其交而後求。

【譯文】

安置好自身,然後再去行動;

調節好心氣,然後再去說話;

確定好交誼,然後再去求人。

【彙評】

此所謂立心有常也。君子修此三者,故動則必興,言則必應,求則必予,而未嚐或失也。不然,動必悖理而拂人之欲,言必無序而不足以感人,求必輕妄而啟人之厭,眾叛親離,禍敗立至矣。

【譯注】

這就是所說的立心有常。君子修養這三個方麵,行動必定成功,言論必定有回應,有求於人必定能夠應援。不然的話,行動必然悖理而拂逆人心,言談必然混亂而不能動人,所求必然輕妄而令人生厭,結果導致眾叛親離,災禍和失敗馬上就會臨頭。

【原文】

善為士者不武;

善戰者不怒;

善計不用籌策;

善行無轍跡;

善建者不拔;

善抱者不脫。

【譯文】

善於為士的人,不露勇武;

善於戰鬥的人,不動怒氣;

善於計算的人,不用算具;

善於行走的人,不留痕跡;

善於建樹的人,不會傾頹;

善於保全的人,不會失去。

【原文】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二虎爭牛,智者在旁。

【譯文】

一鷸一蚌相爭,不知將被漁翁一時並獲;

螳螂伺機捕蟬,不知將被黃雀一時並獲;

二虎爭牛而鬥,不知將被智者一時並獲。

【彙評】

世人因利而忘危,一如鷸蚌、螳螂與虎也。黃雀身後尚有彈丸,不知漁翁、智者身後有彈丸否?

【譯注】

世上的人昧於眼前的利益而忘記自身的危險,正如鷸、蚌、螳螂和老虎。黃雀在窺伺螳螂時,身後還有人準備用彈丸打它,不知漁翁、智者身後有人伺機動手沒有?

【原文】

事屬暖昧,要想回護他,著不得一點攻訐的念頭;

人屬寒微,要思矜禮他,著不得一毫傲睨的氣象。

【譯文】

對待他人的隱私,要去委曲維護,而不應有半點聲張指責之念;

對待貧賤的人物,須要禮遇尊重,而不應有一毫傲慢輕視之意。

【原文】

凡一事而關人終身,縱確見實聞,不可著口;

凡一語而傷我長厚,雖閑談酒謔,慎勿形言。

【譯文】

一件事關係別人終身命運,即使是親自看到和聽到的,也不要開口;

一句話損傷自己長厚風度,即便是茶餘酒後的笑談中,也不可輕言。

【彙評】

結冤仇,招損害,傷陰騭,皆由於此。至談閨門中醜惡尤觸鬼神之怒,切戒!

【譯注】

結冤仇,招禍害,損陰德,都是由於信口胡說。至於談論男女關係的醜事,更能觸犯鬼神發怒,惹來災禍,千萬戒止!

【原文】

嚴著此心,以拒外誘,須知一團烈火,遇物即燒;

寬著此心,以待同群,須知一片春陽,無人不暖。

【譯文】

嚴格管束這顆心,以便抵拒外物引誘,要知道欲望像一團烈火一樣,遇物即燒;

努力寬下這顆心,以便對人以誠相待,須了解誠摯像一片春陽一樣,無人不暖。

【原文】

待己,應從無過中求有過,非獨進德,亦且免患;

待人,應從有過中求無過,非但存厚,亦且解怨。

【譯文】

對待自己,應該從看似沒有過失中檢查出過失,這樣不僅精進道德,而且能消弭禍患;

對待別人,應該從看似沒有長處中尋找出長處,這樣不僅增加寬厚,而且能化解仇怨。

【原文】

事後而議人得失,吹毛索垢,不肯絲毫放寬,試思己當其局,未必能效彼萬一;

旁觀而論人短長,抉隱摘微,不留些須餘地,試思己受其毀,未必能安意順承。

【譯文】

事後來議論他人得失,吹毛求疵,搜汙索垢,絲毫不肯放寬,試想你自己處於他的位置,可能未必取得他人的成績;

旁觀而妄評他人短長,抉隱摘微,橫加指責,不留一點餘地,試想你自己居於他的位置,可能未必做到他人的虛心。

【彙評】

先哲雲:“事後論人,局外論人,是學者大病。”事後論人,每將智者說得極愚;局外論人,每將難事說得得極易。二者皆從不忠不恕生出。

【譯注】

古時的哲人說:“事後評論人,局外評論人,是求學者的大毛病。”事後評論人,常常把聰明人說得極為愚蠢;局外評論人,常常把難事說得極為容易。這兩者都是從不忠厚、不寬恕產生的。

【原文】

遇事隻一味鎮定從容,雖紛若亂絲,終當就緒;

待人無半毫矯偽欺詐,縱狡如山鬼,亦自獻誠。

【譯文】

遇到事情,隻需要鎮定從容,即使事情紛亂如麻,最終也能料理就緒;

對待他人,隻需要毫不偽詐,縱然對方狡黠如鬼,最終也會獻出誠心。

【原文】

公生明;

誠生明;

從容生明。

【譯文】

為人公正,看問題就全麵中正;

內心誠一,看問題就明澈真切;

態度從容,看問題就深刻中肯。

【彙評】

公生明者,不蔽於私也;誠生明者,不雜以偽也;從容生明者,不淆於惑也。舍是無明道矣!

【譯注】

“公生明”,是因為不為私欲所蒙蔽;“誠生明”,是因為不摻雜虛妄的成分;“從容生明”,是因為不為表麵現象所迷惑。丟棄了這三者,就無法明白地看問題了。

【原文】

事不由我做,成敗聽之;

物非己所須,得失任之。

【譯文】

事情不由我來做,成敗聽其自然;

物品不屬我必須,得失且由它去。

【原文】

得不為榮,失不為辱,天所賦者,因而勿舍;

成不足喜,敗不足憂,命之所招,忍心耐守。

【譯文】

富貴,得到談不上光榮,失去談不上恥辱,隻有天賦之性,定要保全不失;

事業,成功不值得歡喜,失敗不值得憂慮,隻要命中注定,就要忍耐承受。

【原文】

欲求無愧身心,盡吾分內事;

要思明識大體,為吾所當為。

【譯文】

若想無愧於心,就要盡到自己本分;

做到明識大體,就要做好當做之事。

【原文】

人好剛,我以柔勝之;

人用術,我以誠感之;

人使氣,我以理屈之。

【譯文】

別人性情剛強,我用柔和去化解他;

別人好用權術,我用誠懇去感化他;

別人意氣用事,我用道理去說服他。

【原文】

柔能製剛,遇赤子而賁育失其勇;

訥能屈辯,逢喑者而儀秦拙於詞。

【譯文】

柔弱能戰勝剛強,遇上初生嬰兒,連孟賁夏育這樣的勇士,都勇武盡喪;

口訥能製服巧辯,碰到聾啞的人,連蘇秦張儀這樣的辯才,也口拙辭窮。

【原文】

謙,美德也,過謙者懷詐;

默,懿行也,過默者藏奸。

【譯文】

謙虛,是美好的品德,但是過分謙虛的人,往往心懷詭詐;

緘默,是美好的行為,然而過於緘默的人,常常內藏奸邪。

【彙評】

謙不中禮,所損甚多,若能從“禮”字中求一“中”字,則過與不及皆非也。

鷹立如睡,虎行如病,乃是它攫人噬人的手段,奸惡之輩,多行此態,不可不知。

【譯注】

謙虛但不合於禮法,損害很多,如果能從禮法中確定無過不及的“中”作尺度,那麼凡不符合的就都是非禮的了。

鷹隼站立不動,好像睡著了,老虎行路好像生了病,但這恰恰是它害人吃人的一種手段,奸惡的人,往往也采取這種詭計,我們不能不察知。

【原文】

雖有慈父,不愛無益之子;

雖有孝子,不奉無恩之親。

【譯文】

父親雖然慈愛,卻不疼愛沒有利益的兒子;

兒子雖然孝敬,卻不奉養沒有恩情的雙親。

【彙評】

上句為墨子語,讀之令人心寒,孟子斥其“無父”,宜矣!然亦是人情。滔滔俗世,忠孝不崇,即骨肉親情,亦以利而移,他人安得不勢利也?哀哉!

【譯注】

上句是墨子的話,讀來令人心寒,孟子斥責他“目中無父”,確實如此!然而也的確是現實的人情。滔滔凡俗世界,忠孝之德不被崇尚,即使骨肉親情,也因利益而轉移了,其他人之間,怎麼能不勢利呢?可悲呀!

【原文】

輕諾必寡信;

多易必多難。

【譯文】

輕易許諾的人,必然缺少信用;

做事反複的人,必然多遇困難。

【原文】

將叛者其辭慚;

中心疑者其辭枝;

吉人之辭寡;

躁人之辭多;

誣善之人其辭遊;

失其守者其辭屈。

【譯文】

將要背叛的人,說話帶有愧色;

心中有疑的人,說話多有枝蔓;

吉福的人,說話很少;

浮躁的人,說話很多;

誣蔑善良的人,說話遊疑閃爍;

失去節操的人,說話顯得理虧。

【彙評】

此以辭觀心之法也。

【譯注】

這是通過言談觀察內心的方法。

【原文】

用天下之智者,不在智而在愚;

窮天下之辯者,不在辯而在訥;

伏天下之勇者,不在勇而在怯。

【譯文】

能夠運用天下智謀的人,看去往往不是智力超群,而是顯得愚拙;

能夠戰勝天下辯才的人,看去往往不是巧舌如簧,而是顯得木訥;

能夠製服天下勇士的人,看去往往不是勇氣逼人,而是顯得畏怯。

【原文】

以耐事了天下之多事;

以無心息天下之爭心。

【譯文】

用堅忍耐事來了卻天下紛繁纏繞的事務;

用清虛無為來平息塵世追名逐利的爭心。

【原文】

何以息謗?曰無辯;

何以止怨?曰不爭。

【譯文】

用什麼方法平息毀謗?回答是:不去辯白;

用什麼方法防止怨恨?回答是:與世無爭。

【原文】

人之謗我也,與其能辯,不如能容;

人之侮我也,與其能防,不如能化。

【譯文】

對毀謗中傷自己的人,與其善於爭辯,不如善於包容;

對敗壞自己名聲的人,與其善於防備,不如善於感化。

【原文】

是非窩裏,人用口,我用耳;

熱鬧場裏,人向前,我落後。

【譯文】

在多是多非的環境裏,別人喋喋不休,自己應該聽而不言;

在爭名逐利的氣氛中,別人奔走爭先,自己應該甘於落後。

【彙評】

人皆擾擾,我獨安安,此是何等襟度!

【譯注】

別人都紛紛擾擾,而自己卻安逸閑適,這是什麼樣的胸襟氣度啊!

【原文】

觀世間極惡事,則一青一慝,盡可優容;

念古來極冤人,則一毀一辱,何須計較。

【譯文】

看到世上那些傷天害理的壞事,對別人所犯的過失罪孽,就盡可以寬容了;

念及古來那些極受冤屈的好人,對自己所受的毀謗羞辱,我又何必計較呢!

【原文】

彼之理是,我之理非,我讓之;

彼之理非,我之理是,我容之。

【譯文】

他的道理對,我的道理錯,我就退讓;

他的道理錯,我的道理對,我當寬容。

【彙評】

呂新吾雲:“兩君子無爭,相讓故也;一君子一小人無爭,有容故也;爭者,兩小人也。兩個爭氣,一對小人,一般受禍。”

陳榕門雲:“一時之名利得失,一事之意見取舍,原不必定踞勝著。至於國家大事,倫常大節,又當別論。”

【譯注】

呂坤說:“兩個君子爭不起來,因為互相謙讓;一個君子和一個小人也爭不起來,因為君子能夠寬容;能爭起來的,一定是兩個小人。兩個小人意氣相爭,一定同樣遭到禍患。”

陳宏謀說:“對於一時的名利得失,一件事的意見取舍,本來不一定要自己取勝。對於國家的大事,對於倫常的大節,又當別論。”

【原文】

欲上人,以其言下之;

欲先人,以其身後之。

【譯文】

欲居人上,說話要謙下;

要占人先,立身要退後。

【原文】

能容小人,是大人;

能培薄德,是厚德。

【譯文】

能采取寬容小人的態度,就是有智有德的大人;

能注意培養微末的品德,就是具備深厚的德行。

【原文】

我不識何等為君子,但看每事肯吃虧的便是;

我不識何等為小人,但看每事好便宜的便是。

【譯文】

如果不知道什麼樣的人是君子,那麼,隻看在每件事上都甘心吃虧的就是;

如果不知道什麼樣的人是小人,那麼,隻看在每件事上都喜占便宜的就是。

【彙評】

古今教人做好人,隻十四字,簡妙真切,曰:“君子落得為君子,小人枉費為小人。”蓋富貴貧賤,自有一定命數。做君子不曾少了分內,做小人不曾多了分內。“落得”者,猶言“舍得”,言極其便宜也;“枉費”者,猶言“折本”,言極其吃虧也。

林退齋臨終,子孫環跪請訓。先生曰:“無他言,爾等隻要學吃虧。”自古英雄隻為不肯吃虧,害了多少事!

【譯注】

從古到今,教導人做好人,有十四個字,說得既簡明、精妙而又真切,就是:“君子落得為君子,小人枉費為小人。”人的貧富貴賤,自有一定的命運數理。做君子的少不了命中應得的;做小人的,也多不了他注定應得的。“落得”就是“贏得”,是說得來極便宜;“枉費”就是“折本”,是說吃了極大的虧。

林退齋臨終時,子孫們圍跪在他的床前,請求教誨。林先生說:“沒有別的話,你們隻要學會吃虧。”自古以來,英雄人物隻因為不肯吃虧,結果誤了多少事業!

【原文】

與人貴能擇,益者宜親;

處世責能和,比者宜戒。

【譯文】

與人交往,貴在善於選擇,對自己有益的人,要親近;

待人接物,貴在和藹可親,與他人較量的心,要戒除。

【原文】

律身惟康為宜;

處世以退為尚。

【譯文】

要求自己,隻以清廉為恰好;

為人處世,該以謙退作信條。

【彙評】

二者乃崇德安身之道也。

【譯注】

這兩條是修養道德、立世安身的方法。

【原文】

以仁義存心;

以勤儉作家;

以忍讓接物。

【譯文】

以仁愛道義,作為處世的存心;

以勤勞節儉,作為持家的法寶;

以忍耐禮讓,作為應接的本分。

【彙評】

張夢複訓子:“古人有言:‘終身讓路,不失尺寸。’老氏以讓為責。左氏曰:‘讓,德之本也。’處裏閭之間,信世俗之言。不過曰:‘漸不可長。’不過曰:‘後將更甚。’是大不然。人孰無天理良心,是非公遒?揆之天道,有滿損虛益之義;揆之鬼神,有虧盈福謙之理。自古隻聞忍與讓足以消無窮之災悔;未聞忍與讓反以釀後來之禍患也。欲行忍讓之道,先須從小事做起。餘曾署刑部事五十日,見天大訟獄,多從極小事起。君子謹小慎微,凡事隻從小事了。餘生平未嚐多受小人之侮,隻有一善策,能轉彎早耳。每思天下事,受得小氣,則不至於受大氣;吃得小虧,則不至於吃大虧。此平生得力之處。凡事最不可想占便宜。便宜者,天下人所共爭也。我一人據之,則怨萃於我矣;我失便宜,則眾怨消矣。故終身失便宜,乃終身得便宜也。此餘數十年閱曆有得之言,其遵守毋忽。”

【譯注】

張夢複教導子孫說:“古人有一句話,叫作‘一生給別人讓路,自己走的路一寸也不會失去。’老子也推崇人的禮讓。《左傳》說:‘禮讓,是道德的根本。’街巷之內,世俗的說法,無非說:‘不可助長別人氣焰!’‘總是忍讓,以後更無忌憚。’這種說法大謬不然。哪一個人沒有天理良心呢?誰不懂是非公道?天道的準則,‘滿招損,謙受益’;鬼神的法度,盈滿的使它虧損,謙遜的使它得到福佑。自古隻聽說過忍讓可以消除災禍,沒聽說忍讓反而能釀成災難。想要實行忍讓的美德,必須先從小事做起。我曾在刑部任職五十天,看到天下一些大爭訟案件,多是從極小的事情引起的。君子應當謹慎小心,遇到事情要從萌芽狀態時就去防止和解決。我一生不曾受小人的侮辱,隻有一個好辦法,就是很早就轉彎。常想天下的事理,忍受得小氣,才不至於將來受大氣;能吃小虧,才不至於將來吃大虧。這是我一生得益之處。凡事最不應占便宜。便宜是天下人都共同向往爭奪的,我一人占了,就把眾人的怨氣集中在身上了;我丟掉了便宜,那麼眾人對我的怨氣就消除了。所以說一輩子失去便宜,才能一輩子得到便宜。這是我幾十年生活閱曆的心得之言,應當遵守而不要疏忽!”

【原文】

徑路窄處,留一步與人行;

滋味濃的,減三分讓人嗜。

【譯文】

路徑狹窄之處,要留出一步,讓他人行走;

美味佳肴麵前,應少食三分,讓別人品嚐。

【原文】

任難任之事,要有力而無氣;

處難處之人,要有知而無言。

【譯文】

擔任難以擔任的事業,應全力以赴,但不可意氣用事;

和難以相處的人相處,應了解對方,但不可輕率發言。

【原文】

窮寇不可追也;

遁辭不可攻也;

貧民不可威也。

【譯文】

對無路可逃的強盜,是不可再追趕的;

對理屈詞窮的遁辭,是不可再攻擊的;

對貧苦無依的百姓,是不可抖威風的。

【原文】

禍莫大於不仇人而有仇人之辭色;

恥莫大於不恩人而作恩人之狀態。

【譯文】

最大的災禍,是並不仇視別人,卻做出類似仇視的神態語言;

最大的羞辱,是實際並無恩惠,卻做出一副對待恩公的醜態。

【原文】

恩怕先益後損;

威怕先鬆後緊。

【譯文】

恩施予人,最怕先幫助,後又損害;

威施予下,最怕先鬆弛,後又嚴質。

【彙評】

則恩反為仇,前功盡棄;

則管束不下,反招怨怒。

【譯注】

先幫助後損害,就會變恩為仇,前功盡棄;

先鬆弛後嚴厲,不僅管束不了眾人,反而招來怨懟。

【原文】

善用威者不輕怒;

善用恩者不妄施。

【譯文】

善於使用威勢的領導,不輕易露出怒色;

善於使用恩惠的領導,不隨便施予好處。

【彙評】

陳榕門雲:“恩威乃治世大權,自上及下,離此二字不得。一不慎重,威不足懲,恩不足勸,悔之何及!”

又雲:“人知威勝之弊,而不知恩勝之害。威勝者可救以恩;恩勝者難製以威。”

用恩威者可以鑒矣!

【譯注】

陳宏謀說:“威與恩是治理國家的大權衡,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官吏都離不開這兩個字。稍有不慎,就會威勢不足以懲戒,恩德不足以勉勵,那就後悔也來不及了!”

又說:“人們隻了解威勢過度的害處。卻不知道施恩過度的害處,威勢過度,可以用恩惠去補救;而恩惠過了頭,就是用威勢也難以補救。”

掌握恩威的領導者,可以用這番話作為借鑒!

【原文】

寬厚者,毋使人有所恃;

精明者,不使人無所容。

【譯文】

待人寬厚的上司,不使部下有所依仗;

為人精明的上司,不使部下無法容身。

【彙評】

陳榕門雲:“寬厚而權常在己,則人無所恃;精明而體貼人情,則人有所容。此中有大學問、大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