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誌摩,1896年出生於浙江海寧縣硤石鎮的一個富商家庭,原名章,初字森,小名又申,誌摩是詩人赴美留學前另取的名字。盡管徐誌摩本人認為“徐氏固商賈之家,沒有讀書人”(1926年10月8日家書),但是據陳從周先生考證,徐氏家族從周朝到現在,代有名人,徐誌摩的父親徐申如更是一位著名的實業家和開明紳士,曾長期擔任硤石鎮商會的會長,在當地頗具影響力。徐父十分重視對誌摩的教育,曾聘請鄭孝胥教習誌摩書法,徐誌摩在北大讀書期間,徐父又以一千大洋的贄禮,讓其拜在梁啟超門下,這些無疑對徐誌摩日後的成長有重要影響。
1918年8月徐誌摩開始了為期四年的赴歐美留學的曆程,先是在美國克拉克大學獲得曆史學學士,緊接著又攻讀哥倫比亞大學的政治學碩士學位,1920年10月入倫敦大學政治經濟學院,在倫敦期間結識林長民、林徽因父女,並陷入對林徽因的愛戀中,次年在狄更生的推薦下以特別生的資格入劍橋大學皇家學院。這段留學經曆對於徐誌摩人生道路的選擇有著重要意義,特別是倫敦劍橋的時光尤其讓詩人有一種割舍不斷的情結,他在給父母的信中寫道:“兒自到倫敦以來,頓覺性靈益發開展,求學興味益濃,庶幾有成,其在此乎?兒尤喜與英國名士交接,得益倍蓰,真所謂學不完的聰明。”這些“名士”包括威爾斯、羅素、哈代、曼斯菲爾德、狄更生等人,正是受到他們的影響,加上康橋給予詩人的靈感,以及對林徽因的戀情等諸種因素,詩人的創作欲望噴薄而出,從此便一發不可收拾。
1922年8月徐誌摩在博士未畢業的情況下突然決定回國,個中原因眾說紛紜,可知的是詩人歸國後主要做了兩件事情:一是參與梁啟超“文藝複興”事宜,二是去看望林徽因。可惜的是林徽因此時已與梁思成確定戀愛關係,徐誌摩卻無所顧忌地去梁林約會的地方找林徽因,去的次數多了,不免引起梁思成的反感,梁思成於是在門上貼一張紙條:“Lovers want to be left alone.”(情人不願受幹擾)一時傳為笑談。
歸國初期的徐誌摩不了解國內文壇狀況,加上秉性率直,因此寫文章得罪了不少文人,但也正是這些爭議或非議,令他聲名鵲起。1923年,徐誌摩、胡適等以聚餐形式建立了“新月社”,從而翻開中國詩歌發展史新的一頁,極大地促進了新詩的發展。一直到1926年10月徐誌摩與陸小曼成婚離京南下,這段時間是新月社的鼎盛時期。婚後的徐誌摩迫於經濟壓力等原因,先後擔任北京大學、光華大學和東吳大學的教授。
1931年11月19日8時徐誌摩乘濟南號飛機從南京起飛,北行飛抵濟南附近黨家莊上空觸山,機毀遇難。詩人的一生極其短暫卻絢爛傳奇,他用生命實踐著他的詩,而後人卻隻能由他的詩來實現他未完成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