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李麗華唱紅的電影歌曲,還有影片《複活》的插曲《小山歌》,《魂斷藍橋》的同名插曲《魂斷藍橋》。1942年又唱紅了《花月良宵》的同名插曲。她的歌聲甜美圓潤,迅速地追趕著比她先期出道的歌影雙棲紅星。
1942年——1945年的“中聯”、“華影”時期李麗華主演過《秋海棠》、《博愛》、《賣花女》、《淩波仙子》、《雪梅風柳》、《寒山夜雨》、《斷腸風月》、《春江遺恨》、《藝海恩仇記》等10部影片,演唱了它們的主題歌和插曲。
從1940年開始,李麗華一麵演唱電影歌曲,一麵灌錄時代曲唱片,嚴華、姚敏、陳歌辛、李厚襄、厲遲、趙競、嚴工上、嚴折西等作曲家都為李麗華寫歌。她灌錄唱片的時代曲,最走紅的有鮑誌超(包乙)詞,嚴華曲,並由嚴華和她對唱的《百鳥朝鳳》,姚敏詞曲,由姚敏和她對唱的《郎情妹意》,李厚襄寫詞並選曲,也由姚敏和她對唱的《花鑼花鼓》,以及江濤詞,陳歌辛曲的《西湖春》等。
1947年,上海文華影業公司拍攝喜劇片《假鳳虛凰》,由李麗華、石揮主演,此片在美國上映後反響熱烈,李麗華成為中外聞名的影星。1948年,她又為“文華”主演了一部由曹禹編導的影片《豔陽天》,拍完這部影片李麗華去了香港。
1946年,李麗華曾和山東煙台張裕釀酒公司的小主人張緒普結婚,1948年李麗華去香港後就結束了這份婚姻關係。在香港她主演了《誤佳期》、《詩禮傳家》、《火鳳凰》、《雪裏紅》等多部影片。這些影片的主題歌和插曲——《小喇叭》、《我要跟著你》、《雪裏紅》等,經李麗華演唱並灌錄唱片後,在香港和東南亞地區又火爆走紅。當時,新加坡的許多歌星都在歌台演唱這些歌。
由於知名度越來越高,1956年李麗華應邀赴美國,與好萊塢著名男影星維克多·麥丘聯袂主演影片《飛虎嬌娃》,成為第一位赴美國拍片的中國影星。
美國歸來,李麗華與著名影星兼導演嚴俊結婚。1957年12月1日,他們的婚禮在香港九龍太子道的聖德勒撒教堂舉行,十分轟動。
嚴俊,原名嚴宗琦,1917年生於南京,是嚴華大哥嚴清華的兒子,從小和嚴華一起在北平長大。1935年,18歲的嚴俊考入上海輔仁大學,1937年抗戰爆發,家中的經濟來源斷了,經叔父嚴華介紹進入演藝圈。先演舞台劇,聲名大震。1939年參與“國華”影片《新地獄》的演出,這是他從影的第一部影片。他與李麗華共同主演的第一部影片是《淩波仙子》,也合拍過《萬紫千紅》等片。
1949年嚴俊赴香港,在“長城”、“永華”、“邵氏”、“電懋”等影片公司拍過《蕩婦心》、《一代妖姬》等多部轟動一時的影片。1951年開始當導演,執導了李麗華主演的愛情文藝片《巫山盟》。他倆婚前婚後,除了一起拍片,還一起錄過唱片,他倆合作的歌曲有《新探親相罵》、《兄妹蓮花落》等。在電影《遊龍戲鳳》裏,他倆合唱過《妹妹我愛你》。1965年,嚴俊和李麗華聯袂主演的影片《萬古流芳》,在日本京都舉行的第十二屆亞洲影展上獲最佳影片獎,嚴俊、李麗華獲男女主角金禾獎。夫妻雙雙在一部影片中獲獎,一時傳為佳話。日本文部大臣還特別頒給這部影片“京都之熊獎”。
1980年4月,在好友賈麗妮夫婦的陪同下,李麗華回到闊別多年的祖國,在北京、上海會見了許多影劇界的老朋友,不勝滄桑之感。因嚴俊病重她匆匆趕回美國,同年的8月18日嚴俊病逝於紐約。此後,李麗華曾幾次回國探親,最使她高興的是,1985年她回到上海,中國唱片公司上海分公司為她錄製了一本盒式帶,收錄了她四十年代演唱的歌曲16首,包括《千裏送京娘》、《魂斷藍橋》、《小山歌》、《天上人間》、《花月良宵》、《萬紫千紅》、《百鳥朝鳳》、《花鑼花鼓》等當年紅極一時的歌。特別是當時還健在的嚴華與她對唱了《百鳥朝鳳》和《花鑼花鼓》兩首歌。《百鳥朝鳳》幾十年前就是嚴華和她對唱的,這次重新合作,雙方雖已都步入老年,李麗華的聲音依然圓潤甜美,嚴華的聲音還是他那“嚴派”的獨特韻味。《花鑼花鼓》原是李麗華與姚敏對唱的,姚敏已於1967年謝世,這次由嚴華與李麗華對唱,老來複出的嚴華更給歌迷們帶來無限的感慨。這本盒帶沒有對外發行,海外的歌迷們感到非常遺憾。在國內買到這本盒帶的人也不多,人們盼望著它的“再版”。
1987年,李麗華曾到新加坡的萬金劇院登台獻歌,唱的都是她40年代末赴香港後演出的影片的插曲。包括影片《詩禮傳家》插曲《我要跟著你》、《誤佳期》插曲《小喇叭》和李翰祥執導的影片《雪裏紅》的同名主題歌。90年代李麗華定居新加坡之後,馬來西亞吉隆坡的一家唱片公司還為她出了一張激光唱片,裏麵就包括了上麵提到的幾首歌。
拍電影是李麗華的主業,唱歌似乎是她的副業,但她卻給我們留下了多首令人難以忘懷的歌。
令人懷念的李麗華,1991年應香港攝影師楊氏的盛情邀請,拍了一組《美的傳奇》精彩照片,雖然李麗華已年近古稀,與港台大陸影藝界名人並列毫不遜色,成為楊氏“美的傳奇”中的最大傳奇。1993年,她應邀出席台灣舉辦的“溫馨歡樂國片展”活動,在台北會晤了許多老友和影迷,人們看到的李麗華仍然是雍容華貴,風度迷人,大家都盛讚她青春常駐,不負“常青樹”的美譽。
1994年9月,定居新加坡的李麗華曾重出江湖,為當地電視台主持了一檔《李麗華展現風采》的欄目。現在的李麗華閑暇時以和朋友們在家裏唱京劇為最大樂趣,每年都到台灣、香港和美國輪流居住,過著平靜又幸福的晚年生活。
周曼華的電影歌曲和時代曲
周曼華1939年進入國華影業公司,先在周璿為“國華”主演的第三部影片《新地獄》和第四部影片《七重天》中出演女三號,為周璿當了兩次“配角”。同年,她在徐卓呆編劇、張石川導演的商業片《李阿毛與唐小姐》一片中,開始擔綱主演,此後為“國華”連續主演了13部影片,知名度迅速攀升,很快成為和周璿相提並論的“國華二周”和“國華”的兩根台柱。
周曼華1922年生於北平,原名周桂英,進入“國華”後,“國華”的編劇、著名作家範煙橋為她改名“曼華”。這個名字很能代表她溫柔又美麗的性格和形象,她以這個名字在中國的電影史上留下了一長串影迷們喜歡的銀幕形象。她戲路廣,演技嫻熟,且不挑角色。“國華”的李阿毛係列,由她和喜劇明星尤光照聯袂主演,笑料百出;根據張恨水、劉雲若、顧明道等著名作家的小說改編的文藝片《秦淮世家》、《金粉世家》、《紅杏出牆記》(京華煙雲)、《惜分飛》,她可以演得很有藝術品位;程小青和何兆璋編劇的探案片和近似恐怖風格的《新美人計》、《雨夜槍聲》、《鬼戀》,她則演得引人入勝。她的表演風格貼近生活,極富人情味。在影片《碧玉簪》中,她把受到冤枉的秀英演得被人同情又受人尊重,深得觀眾喜愛。
“中聯”和“華影”時期,她參與演出或主演的影片有《博愛》、《香閨風雲》、《不求人》和《結婚進行曲》等十四部,1944年和富商吳國璋結婚後退出影壇。
在影迷、歌迷的記憶裏,以為周曼華隻演戲不唱歌,實際情況並非如此。1940年,在《碧玉簪》一部影片中,她就和白雲、周起、徐天任、龔稼農和蒙納對唱了6首歌,這6首歌都是推動劇情發展不可缺少的,她的演唱對刻劃人物性格起到了重要作用。
1942年在“中聯”影片《香閨風雲》中,周曼華演唱了一首《新婚曲》。
除了電影歌曲,周曼華還灌錄過時代曲的唱片,有魯旭詞嚴華曲的《少女風光》,嚴折西詞曲的《月光普照》和顧友詞曲的《柳州山歌》,唱片出版時間是1940年。
1950年周曼華南下香港,重返影壇,主演過《丈夫日記》、《女人與老虎》、《閨房樂》等十餘部影片,1953年前往台灣定居,曾自己投資拍片。1961年和吳國璋分手,1962年與台北聯邦影業公司的製片人張某結婚。70年代客串演出了李翰祥的《狀元及第》後宣告息影。
影劇歌一路走紅的王熙春
秦淮歌女出身的王熙春,自幼喜歡歌舞。初登藝壇,嗓音甜美圓潤,很快成為南京夫子廟的著名歌女,贏得了“九花娘”的雅號。由於她的母親王鳳祥是梨園名旦,熙春受母親影響,也對戲曲發生了興趣,母親就請名師黃桂秋授藝。苦學三年,打下良好基礎的王熙春,來到上海很快成為著名的青衣,演出過《香妃恨》、《董小宛》、《春秋配》、《梅龍鎮》、《文素臣》等劇目,受到歡迎。特別是《文素臣》一劇,由著名京劇大師周信芳和她同台演出,使她在戲曲界贏得了很高的知名度。孤島時期,上海的“合眾”、“春明”、“大成”三家影片公司,老板都是吳性栽,他見王熙春戲演的好,就邀請她到自己的公司來拍電影。特邀著名編導朱石麟,把《文素臣》改編成4集故事片,搬上了銀幕。王熙春因主演電影《文素臣》又在影壇迅速走紅。朱石麟在為王熙春打造銀幕形象的同時,還親自寫歌詞,讓王熙春在銀幕上一展歌喉,演唱了多首電影歌曲,使王熙春在中國電影歌曲的曆史上留下了名字,留下了聲音。
此期間,朱石麟為吳性栽的三家影片公司編導的十幾部影片,多由王熙春主演。1939年——1940年以“合眾”名義拍攝的有《文素臣》1——4集和《香妃》;以“春明”名義拍攝的有《孟麗君》(上下集);以“大成”名義拍攝的是1941年出品的《雪豔娘》、《碧羅公主》、《龍潭虎穴》、《野花哪有家花香》和1942年出品的《第二代》(又名《慈母淚》)。此期間,王熙春還為金星影片公司拍過吳永剛編導的《紅粉金戈》;為“大成”拍過屠光啟編導的《梅花落》(上下集);為中國聯合影業公司出品,由楊小仲編導的《明月重圓夜》和方沛霖編導的《樂園思夢》。如此頻頻亮相銀幕,王熙春成為當紅影星。
王熙春在這些影片中演唱的電影歌曲有《文素臣》插曲《憶當年》;《香妃》插曲《思故鄉》和《大丈夫》;《野花哪有家花香》的同名主題歌和插曲《閨怨》以及《梅花落》的同名插曲等多首。
1948年,王熙春曾在香港永華影業公司的創業作《國魂》中出演女二號。
中國電影史上演唱電影歌曲最多最走紅的男影星——白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