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話 周桑愛吸煙(1 / 3)

多年來奔走於長城內外,我發現了兩句最沒用的話,一句是客車上“禁止吸煙”的公德提示,另一條則是香煙盒上“吸煙有害健康”的健康提示。子曰:“君子病無能煙(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放開書上的解釋,也不管古今仁人誌士的心得體會,我對這句子曰的理解是:君子隻有在得了感冒發燒這樣的疾病時不能吸煙,這種事不得病的人是不會知道的。我覺得君子都愛吸煙,沒病的時候大概是手不離煙的樣子,麵對香煙君子尚不能持,況我俗輩奈何?

話說回來,哪一個當代煙民不是在學校中跟著學長們學會了吸煙?想必那下課後,急急忙忙跑到廁所中與眾兄弟共同享受一根香煙的經曆,所有的煙民朋友都有所嚐試了。那時我們年輕,我們喜好尋找不一樣的感覺,那時的我們,如果人家告訴我們要好好開車,靠右側行駛,我們就偏偏要幹出開車撞牆的事情,磕破腦袋給他看看,這就叫做叛逆。所以當父母、老師還有煙盒告訴我們“吸煙有害健康”的事情,我們就偏要吸一吸給他們看,典型的非腦殘型腦殘。

記得上高中時,男廁所是一個令所有不吸煙男生談虎色變的地方,那裏見天濃煙滾滾的像發生了火災一樣,就算以最快的速度解決了個人問題,出來時也會被熏的一身煙草香。然而,就是這種不道德的行為,卻令眾多煙民津津樂道。吸煙是健康的校園環境中,屢治不好的頑疾,煙民則是校園中斬不斷的惡性腫瘤,生長,破裂,擴散無休止地殘害軀體,並傳染著新的目標。

話說到這裏,我難免覺得有些臉紅,必定這些事情全都是十分不道德的行為,無任何值得標榜的地方。吸煙有害健康,但是一屆屆學員,前仆後繼地奔向香煙的懷抱,“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慢性自殺是事實,是國情,是從王公到庶民無法解決的社會問題。難怪我們要被外國煙民評為“世界煙灰缸”了(在2008年11月19日,南非德班國際控煙大會上,中國被與會的200名全球ngo代表授予“煙灰缸獎”,此獎至今無人領取,由南非民間組織代為保存)。

想一想,煙草行業會成為某些省份的支柱產業,香煙具有著漂亮的煙盒,優秀的世界級運動員參與拍攝香煙廣告,影視作品中魅力男士瀟灑的吸煙動作……這一切的一切,告訴了我們由公民變成煙民的真正原因,我當初學吸煙,就是因為看到周潤發扮演小馬哥時吸煙的動作好帥好帥的。

不過,吸煙與否本身倒是沒有什麼,每個人都有生存的權利,每個人也都有吸煙的權利。我是一個以“心學”為作事準則的人,陽明先生告訴我“知行合一”“天理即人欲”。成年了,做什麼幹什麼,都由著自己,難得隨性,生命在於隨心所欲。隻是,要注意煙民吸煙時要講公德,不要影響到他人健康,更不要跑到公共廁所裏吸煙,因為那也是公共場所,要知道bj西站廁所的清潔工老大爺他很累。(去過bj西站男廁所的同誌一看就明白)

後來作為一個學史煙民,我特別喜歡研究名人吸煙的曆史,看一看他們都是怎麼上道的,要知道名人也是人,也吸煙,從紀昀到鄧爺爺,三百年來中國名人吸煙的曆史一脈相承,我們是一個適應了烤煙型的國家,幾十代的國人孜孜不倦地追求著簡單的香煙製作工藝,從煙袋到卷煙再到後來的過濾嘴香煙,無數名人享受著吞雲吐霧,雲遮霧罩的快樂日子。然而,偉大的文學家魯迅先生,算是這浩如煙海的人群中一朵瑰麗的奇葩。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字豫才,zj紹興人,我國近代偉大的作家,學者,一位勇猛的民主主義文化戰士,作為當代的中國人對於他,我們再熟悉不過了。換個思維來說,我們都是學著他老人家的《藥》《社戲》《阿q正傳》等等長大的。可是你知道嗎?魯迅先生最大的嗜好就是吸煙。

魯迅先生是一位身在黑暗之中,並用三寸毛筆與黑暗作鬥爭的勇士,想必在當時,他看什麼都不會順眼,因為周圍的事物大部分都是黑暗的。為了批判黑暗,批判現實他經常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搞創作,每當到了這個時候,香煙就是他唯一的夥伴(別人都睡了)。最終魯迅先生因為看什麼都不順心,熬夜,還有就是大量的吸煙,55歲就去世了,早早地離開了我們。(說到這裏突然感到“吸煙有害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