椅子有哪些品種?

椅子是家具中最常見的品種之一。是有靠背坐具的總稱(寶座除外)。“椅”字原來是一種樹的名稱,《詩經》中有“其桐其椅”之句,所以在剛出現椅子的時候,並不是寫作“椅”,而是寫作“倚”。唐末始用“椅”字代替“倚”字。

據文獻記載,椅子形製的完備,當在唐代。椅子的產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結果,有兩條線索可追溯。一條是由阿拉伯地區至西北馬上民族而到漢魏時傳入的胡床。胡床即馬紮兒,胡床傳入中原後,開始流行起來。出於舒適的需求,工匠給胡床增加了扶手和靠背,一部分發展成了後來的交椅。另一條是印度傳入的僧侶用椅。我國最早的椅子實物是出土於新疆的一把漢代木椅,其造型紋飾與印度早期佛教文化類似。敦煌北涼第275窟、北魏第251窟中就有早期椅子的圖像,這些早期椅子同佛教的傳播有關。它最初的使用範圍是僧侶階層,後來擴大到城市貴族並在唐代影響到民間。唐代以前,人們仍稱它們為“胡床”,在寺廟內則稱為“禪床”。唐代以後,這種椅子逐漸增多,才從床的品類中分離出來而直接被稱為椅子。

椅的式樣和大小,差別較大。明清椅子的形式大體有靠背椅、扶手椅、圈椅、交椅、寶座五種。

一、靠背椅

靠背椅,凡沒有扶手隻有靠背的椅都稱為靠背椅。一般分兩種形式:一種是橫梁長出兩柱,又微向上翹,猶如挑燈的燈竿,因而又有“燈掛椅”之稱;一種搭腦兩端不出頭做成軟圓角稱為“一統碑式椅”。燈掛椅在室內任何地方都可以陳設,明代最為流行。靠背椅在用材和裝飾上,硬木、雜木、彩漆描金、填漆描金、各色素漆和攢竹等做法皆有之,特點是輕巧靈活、使用方便。

二、扶手椅

扶手椅,凡有扶手又有靠背的椅都稱為扶手椅。常見的形式主要有官帽椅、玫瑰椅、太師椅。

官帽椅分為南官帽椅和四出頭官帽椅兩種。四出頭官帽椅的椅背搭腦和扶手的前端長出椅柱。南官帽椅的搭腦和扶手與椅柱結合不出頭,因在江南流行,故稱“南官帽椅”。南官帽椅從造型上看,不如四出頭式大方,但南官帽椅在裝飾手法上比較多樣,可以采用多種形式裝飾椅背及扶手,用材可方可圓,可曲可直。它的特點是在椅背立柱和搭腦相接處做出軟圓角,由立柱作榫頭,橫梁作榫窩,橫梁壓在立柱上。“S”形椅背多采用邊框鑲板做法,中分數格,或鏤雕一透孔如意雲頭,或浮雕一組簡單圖案,美觀而大方。四出頭官帽椅,即椅背搭腦和扶手的前拐角處不是做成軟圓角,而是搭腦和扶手的橫梁通過立柱後,又微向後方和兩側彎曲,形成一條自然而流暢的曲線,給人以柔潤、圓滑的感覺。這種四出頭椅,大多用黃花梨木製成。背板多為“S”形,且多用一塊整板製成。樸素人方的造型和清晰美麗的紋理色彩,形成俊逸高潔的風格和特點。明清兩代均有官帽椅,但製作上有所不同,主要表現在搭腦、靠背及扶手的區別。清代官帽椅的搭腦多用羅鍋牚形或花形,靠背、扶手大多有花飾,與明代簡潔樸素的風格截然不同。

玫瑰椅是在江南流行的一種低靠背椅。其特點是靠背較低,靠背與扶手和椅麵垂直相交。這種椅宜於靠窗陳設,其靠背不高過窗台;如果設在桌的周圍,其椅背不高過桌麵。玫瑰椅是吸取了宋代流行的一種扶手與靠背平齊的扶手椅並加以改進而成的。它多用花梨木或雞翅木製作,一般不用紫檀木。利用花梨木獨具的色彩、紋理和椅子本身別致的造型巧妙結合,更令人賞心悅目。“玫瑰”二字,原為吳語“矮背”之音,北人誤聽“玫瑰”,後漸漸流傳甚廣,而南方則稱之為“文椅”。後人認為“玫瑰”二字有珍奇、美麗之意,而此種椅的風格、特點和造型的確獨具匠心,用“玫瑰椅”來稱呼是對這種家具的新穎別致的特點的高度讚美,“玫瑰椅”之名遂蓋過“文椅”約定俗成流傳至今。這種椅獨具特色,頗為時人所喜用。

太師椅是唯一用官職來命名的椅子。宋代張瑞義的《貴耳集》記載,時任太師的秦檜,坐在那裏一仰頭,無意中頭巾墜落。吳淵看在眼裏,便命人製作了一種荷葉托首,由工匠安在秦檜等人的椅圈上。太師椅由此產生。明代時,凡椅背、扶手呈圈者,皆可謂之為“太師椅”。清代把屏背式扶手椅稱為太師椅,除了對使用這種椅子的官宦、長輩們表示尊敬外,還因為這種椅子多用獅子紋作裝飾。太師椅的靠背板、扶手與椅麵間成直角,樣子莊重嚴謹,因為是清代流行,所以具備了清式家具的特征,比如用料厚重,寬大誇張,裝飾繁縟等等。它所有的這些特征,都是為了一個目的,就是突出主人的地位和身份。與“太師椅”之名相得益彰。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