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的電影工作人員都是世界級的有修養,連那保安都雄糾糾,我先從一樓的最早的電影開始觀光,那些電影人的石像都在博物館裏麵。還有現代的香港台灣的導演世界導演都在這裏簽下了他們自已的名字,還有那些劉德華張曼玉,成龍。李連傑,他們的影展都陳列在這巨大的博物館裏麵。
那動人的重要的時候,那鼓曆電影人做電影的會,還有2011年最優秀的幾十部電影影展都陳列在上麵。他標誌著中國電影已經開始走向成熟,那些小成本的電影,卻成了票房的冠軍,我看的膛木結舌,最高興的我還站在毛澤東的高仿真像前和他一起合影,還座在工會下麵的桌子上,擺出一副真確的架勢,我站在舞台上,我仿佛看見台下千千萬萬雙眼睛,千千萬萬個人頭,還有那海浪般的掌聲,我似乎看到了,真的看到了。
我就像個狗仔隊拍了好多照片,我在參加第五影廳的時候,看著一個三十多歲的女人高興的推著好的爸爸,他的爸爸可能是中風了吧,也許他爸爸是老一輩的電影人,我從他的眼睛裏看的出來,他女兒一邊指著說看這是《梅蘭芳》,那個老人也沒有說什麼,隻是用手指了指,嘴角上笑了笑,我看著老人表示出一種尊敬,然後就和他女兒聊了起來,她的女兒也是一個電影工作者,對電影是百般的癡迷,看到一部電影就會說是哪年拍的,誰拍的誰演的,介紹的十分好,像極了導遊,那一刻我淚在眼裏閃動,有一天,我也會老的,我的孩子會不會推著來電影院看我年輕時所拍下的電影,真的,電影是一種文化,是一種精神的力量,那些戰爭片永遠是我們中國人的驕傲,想起我童年五歲的時候,那在學校的操場上,在農家的院子裏,在有錢人的地主家裏,總會吸引幾座山的人來看電影。總是那麼歡呼。那麼感人,那麼讓人深深不能走出電影的情感世界,童年我看了第一部巨幕電影《雷峰》今天我在影院也看到了,我仿佛回到了童年讓我想起老師讓寫一篇作文叫看雷峰有感。當時我真的感動了,雷峰被壓在車下,那畫麵我不需要在看第二遍,多看一遍也顯的多餘,因為童年的孩子看電影是真的投入了,他把電影當成了真實的自已,包括電影中的每個角色,還有那部1983李連傑的《少林寺》我當時看的最癡迷,當時我清楚的記得操場上所有的村裏人,都在哈哈大笑,笑那點蛤蟆功,最後我也變的看見蛤蟆也不怕就拿手去抓。你說電影對我們的影響,可是長大了,在電影上,在光盤上看,在北京的電影院裏再也找不到那種感覺了,因為我知道那隻是電影,隻是一個虛幻的東西,真想回到五歲時看電影那種投入感。
那些有名的電影,人們喜愛的電影,在這個博物館全都能找到影子,也能找到童年,那些高仿真的場景,稻草樹木,電影人,放映員。都那麼真實,走進電影院那是一種文化的領悟,讓我看,讓我參觀。我想三天也看不完,我慢慢的看,仔細的看,我們來看什麼,不是真正的看,而是一種領悟,電影走到現在100多年了,不過百年而已,想想看著電影就知道中國發展的有多快,中國每個前進的時刻都在影展上,隻有真正的看了,才明白中國是怎樣站起來的。那些電影人不管是戰爭,他們依然執著,現在幸福的我們,怎不努力回報這個社會呢,怎會做不出超越以前的電影呢,所以電影永遠是一個人精神上的靈魂,你永遠也打破不了自已心中那種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