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生命中每一分鍾都很重要(2 / 2)

第一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它發現葡萄架要遠遠高出它的身高。它站在下麵想了想,不願就此放棄,機會難得啊!想了一會兒,它發現了葡萄架旁邊的梯子,回想農夫曾經用過它。因此,它也學著農夫的樣子爬上去,順利地摘到了葡萄(這隻狐狸采用的就是問題解決方式,它直接麵對問題,沒有逃避,最後解決了問題。)第二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它也發現以它的個頭這一輩子是無法吃到葡萄了。因此,它心裏想,這個葡萄肯定是酸的,吃到了也很難受,還不如不吃。

於是,它心情愉快地離開了(這隻狐狸運用的是心理學當中經常提到的“酸葡萄效應”,也可以稱為文飾作用或合理化解釋,即以能夠滿足個人需要的理由來解釋不能實現自我目標的現象。)第三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它剛剛讀過《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深深地被主人公的精神打動。它看到高高的葡萄架並沒有氣餒,它想:我可以向上跳,隻要我努力,我就一定能夠得到。“有誌者事竟成”的信念支撐著它,可是事與願違,它跳得越來越低,最後累死在了葡萄架下,獻身做了肥料(這隻狐狸的行為,在心理學上我們稱為“固執”,即反複重複某種無效的行為,有時我們也稱它為強迫症。它說明,不是任何事情的最佳方案都是解決問題,要看自己的能力、當時的環境等多種因素。)第四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一看到葡萄架比自己高,願望落空了,便破口大罵,撕咬自己能夠得到的藤,正巧被農夫發現,一鐵鍬把它拍死了(這隻狐狸的行為我們稱它為“攻擊”,這是一種不可取的應對方式,於人於己都是害無利的。)第五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它一看自己的身高在葡萄架下顯得如此的渺小,便傷心地哭起來了。它傷心為什麼自己如此矮小,如果像大象那樣,不是想吃什麼就吃什麼嗎?它傷心為什麼葡萄架如此高,自己辛辛苦苦等了一年,本以為能吃到,沒想到是這種結果(這隻狐狸的表現我們在心理學上稱之為“倒退”,即個體在遇到挫折時,從人格發展的較高階段退到人格發展的較低階段。)第六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它仰望著葡萄架,心想,既然我吃不到葡萄,別的狐狸肯定也吃不到,如果這樣的話,我也沒什麼好遺憾的了,反正大家都一樣(這隻狐狸的行為在心理學中稱之為“投射”,即把自己的願望與動機歸於他人,斷言他人有此動機和願望,這些東西往往都是超越自己能力範圍的。)第七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它站在高高的葡萄架下,心情非常不好,它在想為什麼我吃不到呢,我的命運怎麼這麼悲慘啊,想吃個葡萄的願望都滿足不了,我的運氣怎麼這麼差啊?越想它越鬱悶,最後鬱鬱而終(這隻狐狸的情況是“抑鬱症”的表現,即持久的心境低落狀態為特征的神經性障礙。)第八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它嚐試著跳起來去夠葡萄沒有成功,它試圖讓自己不再去想葡萄,可是它抵抗不了,它還試了一些其他的辦法也沒有見效。它聽說有別的狐狸吃到了葡萄,心情更加不好,最後它一頭撞死在葡萄架下(這隻狐狸的下場是由於它心理不平衡造成的,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類似的“不患無,患不均”的現象。很多人在與別人比較的時候,因為心理不平衡選擇了不適當的應對方式。)

第九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同樣是夠不到葡萄。它心想,聽別的狐狸說,檸檬的味道似乎和葡萄差不多,既然我吃不到葡萄,何不嚐一嚐檸檬呢,總不能在一棵樹上吊死吧!因此,它心滿意足地離開去尋找檸檬了(這隻狐狸的行為在心理學上我們稱之為“替代”,即以一種自己可以達到的方式來代替自己不能滿足的願望。)

第十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它看到自己的能力與高高的葡萄架之間的差距,認識到以現在的水平和能力想吃到葡萄是不可能的了,因此它決定利用時間給自己充下電,報了一個研究生課程進修班,學習采摘葡萄的技術,最後當然是如願以償了(這隻狐狸采用的是問題指向應對策略,它能夠正確分析自己和問題的關係和性質,找到最佳的解決方案,是一種比較好的應對方式。)第十一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它同樣也麵臨著相同的問題。它轉了一下眼睛,把幾個同伴騙了來,然後趁它們不注意,用鐵鍬將它們拍昏,將同伴摞起來,踩著同伴的身體,如願以償地吃到這隻狐狸雖然最後也解決了問題,但它是在損害他人利益的基礎上來解決的,這種應對方式不可取。)

第十二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這是一隻漂亮的狐狸小姐。它想我一個弱女子無論如何也夠不到葡萄了,我何不利用別人的力量呢?因此,它找了一個男朋友,這隻狐狸先生借助梯子給了狐狸小姐最好的禮物

(這在心理學上稱為“補償原則”,即利用自己另一方麵的優勢或是別人的優勢來彌補自己的不足,這種方式在一些情境下也不失為一種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