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東部二十四公裏處,長江在此繞北流入合江。江心有一島,名曰鬼刹。
所謂鬼刹島其實隻不過是個孤島,幅員麵積還不到兩平方公裏。隔江與神臂城相望,東與合江、佛蔭兩鎮接壤,西和南與黃艤、分水嶺鄉毗鄰。這座島原本不叫做鬼刹島,至於它的正確名稱,早已不為人知曉。長期以來人們就對這座島流傳著各種各樣的傳說。
鬼刹島名氣不少,但真正使這座島名聲在外的原因,還是要說坐落在島上的村落――彌陀鎮,雖說是個鎮但其實也就是一個小村落而已。
在民國時期,軍閥統治是近代中國的一大特點,號稱“天府之國”的四川更是軍閥混戰的溫床。辛亥革命後的20多年的時間裏,四川軍閥之間發生了大大小小數百次戰爭,1932年劉湘指使駐武勝的羅澤洲向駐南充的劉文輝部展開進攻,劉湘軍越過沱江,數路圍攻瀘州,一時間人心惶惶,紛紛逃難。
彌陀鎮就是一些逃難至鬼刹島的難民組成的部落,島上居住著二十多戶人家,整個彌陀鎮的男女老少算在一起也不過二百一十三口人。由於鬼刹島地理位置偏僻,又處在江心,遠離了戰火之亂,所以這裏成了這些難民的世外桃源,島上的人靠江吃江,雖說不能耕種,但是長江豐富的水產足以滿足居民所需。因此島上的居民安居樂業,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
鎮上有位孫姓的掌櫃,要說彌陀鎮的起源跟這位孫掌櫃有著很大的關係。孫掌櫃本是瀘州當地一家非常有名的商號的掌櫃,家有萬貫家財。但是時值亂世兵荒馬亂,各地軍閥占山為王各踞一方,好歹手下也有個千兒八百的兵將,有多少人頭就有多少張嘴,張嘴就要吃飯要糧餉。軍餉何來呀?因此苛捐雜稅,魚肉百姓變成了這些軍閥的主要娛樂項目。但這其中最難過的還要屬城中的商號財主,這些人才是軍閥們的主要經濟來源。
客氣點的軍閥派個副官登門拜訪,美其名曰:為保一方百姓安居樂業,自少不了出兵保一方平安,可出兵就要軍費呀,這經費不足可怎麼辦?當請掌櫃的捐些錢財,已解軍備之所需,它日大帥必將登門道謝。這是比較客氣的討要。
但是總這麼要軍閥的麵子上也過不去呀,於是派遣一些士兵扮作土匪的模樣開始明搶。搶過之後還不算完,在自己的地盤上土匪竟然如此猖獗的強取豪奪,必要出兵鎮壓,可出兵就要錢呢,怎麼辦呢?就是說掌櫃的還要出錢。可人家心裏明白,這土匪也是這個軍閥兵,就算再出錢,被搶去的錢財也不能物歸原主呀,這不等於肉包子打狗嘛。可是不給不行啊,這要是沒完沒了地搶個不停誰受得了啊。
孫掌櫃當時就被這些軍閥一來二去的把自己的萬貫家財幾乎散盡,於是走投無路的孫掌櫃收拾了細軟,帶著僅餘的一點家財,和家人趁著黑夜混進一波逃難的百姓混出了城。適逢亂世無處為家,當時的社會哪裏都一樣,就算逃出了狼窩,前麵等著你的還有虎穴。
能夠找到一處安身立命的歸處,無異於癡人說夢。但是孫掌櫃常年經商,經常在長江上跑船運輸貨物,對長江水道可以說在熟悉不過,知道瀘州東部有一島,雖說是個孤島,但島上環境清幽,由於位置特殊,沿江兩岸人煙稀疏,形成各地軍閥三不管地帶。
如若在那島上開荒僻地安家落戶,也算世外桃源。可單憑他一己之力很難孤島求生,幸虧孫掌櫃為人仗義,懂得財散人聚的道理,當下便決定帶著這些流浪的難民來到島上尋個歸宿。
孫掌櫃用僅餘的家財帶領這些人在島上開墾出一片荒地,搭建房屋。眾人互相扶持,相互幫助,很快就在島上開辟出了一塊生活的田地。而這些曾經流浪的難民也非常感謝孫掌櫃,給大家創造條件,建立一個與世無爭的家園。彌陀鎮這個名字就是那個時候居民自己起的名字,希望他們在島上建立的村落能夠得到佛祖的庇護,永享太平。孫掌櫃自然也就成了這些人領頭羊,島上的居民對他也是言聽計從。男人們自然由孫掌櫃帶領著出島,經營一些貨物買賣的生意,賺了錢換些柴糧。女人們則在島上養蠶織布,開辟些田地弄個菜園。大家都過上原始部族的生活,所有的財產收入均由孫掌櫃統一掌管規劃使用,正所謂家和萬事興,相互之間不爭不搶不攀比,富足有餘。日子過的是其樂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