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枸杞頌(1 / 1)

傳說中的仙物

在中醫學的悠久曆史中,流傳著許多美麗的故事,如“神農嚐百草”、“岐黃論醫道”、“扁鵲起死回生”、“華佗刮骨療毒”、“張仲景懸壺濟世”、“董君異種杏成林”、“孫思邈坐虎針龍”等。有關枸杞子也有一個美麗的傳說,這一傳說或許是枸杞子又被稱為“卻老子”的緣由。

北宋時代王懷隱在《太平聖惠方》中記載了這樣一個奇特的傳說。一個使者赴銀川公幹,途中見一烏發紅顏少婦正握竿追打一個八九十歲的老翁。使者心中不平,便上前責問少婦:“你為什麼打老人?”少婦卻答到:“他是我的曾孫。”使者大為驚奇,連忙追問究竟。原來,這個曾孫不遵循祖傳的養生之道,不肯服用祖傳秘方,以致八九十歲就步履艱難,所以曾祖母懲罰他。這位曾祖母看起來麵如少女,實際上已在人世度過了三百七十二個春秋了。

這個傳說中所提到的曾孫不肯服用的祖傳秘方即是一味枸杞。古醫書在錄用該傳說時就注明“神仙服枸杞法”。又曰:春天采葉,名叫天精草;夏天采花,名叫長生草;秋天采子,名叫枸杞子;冬天采根,名叫地骨皮。人們如果能隨著四季的變化而服用枸杞的不同部位,則能夠與天同壽,享有仙齡。

《保壽堂方》中也有類似的記載,古代有位人稱“赤腳張”的異人,向猗氏縣一位老人傳授了一種食用枸杞子的方法,這位老人堅持食用,活了一百多歲,而且“行走如飛,發白變黑,齒落更新,陽事強健”。

這些記載,富於傳奇、神話色彩,並不足信。但至少從一個側麵反映出,枸杞具有保健強身、滋補療虛、延年益壽的良效,這點已經在千年的臨床實踐中得到充分的證明。

《神農本草經》中的上品

誕生於漢代的我國現存最早的藥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中,共收載有365種藥物,分為上、中、下三品,枸杞即名列上品。《神農本草經》稱:“上品主養命,以應天,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欲輕身益氣,不老延年者,本上經。”曆代醫學家都認為枸杞“甘、酸、平。滋補肝腎,補血,潤肺,強壯筋骨,明目”。分析《神農本草經》中的上品藥物,其性味屬甘、平者占一半以上。中醫認為,甘者能緩,平者能和,性味甘、平的藥物多有調補之功。

文人墨客筆下的仙苗

曆史是一麵鏡子,也是一個閃爍著智慧之光的萬花筒。枸杞的價值,從曆代醫家、文人墨客對其濃墨重彩的描繪中可見一斑。除了前麵提到的劉禹錫的詩外,宋·張耒亦有詠枸杞詩:“江皋春氣足,佳杞蕃新苗,老繳飽霜露,餘滋發柯條。神農不吾欺,誇譽何忉忉。堅筋及奔馬,瑩目察秋毫。”在《靜修文集·卷六》也載有頌枸杞詩:“仙苗被城郭,聞之杞國人,……世人厭肥膩,思與雅淡清。客來薦蔬茗,用以華吾貧。方書自有本,疑信未敢真。偶思青城山,山人壽且淳。手持羲皇書,念此區中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