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天道場中,四個身穿黑袍,戴圓帽的道士,不分日夜,時而念經,時而繞棺歌唱。每當節奏轉換處,都要放鞭炮,並敲鑼打鼓吹小號熱鬧一番。
盧性正的妻子梅香和兒子,披麻戴孝,按道士的要求,時而配合在靈前下跪致哀。
所有參加辦理喪事的人都手纏一節白布,以示痛悼。
在做三天道場的同時,本省和外省各地發來的唁電一直不斷。前來送挽幛、花圈的人更絡繹不絕。其中,有幾次鞭炮響起,來者在記情處登記時亮明身份,引起了眾人的極大關注。
其一是剛從臨時大總統位置上引退的孫中山先生,來電並托人送來一個花圈,上寫一副挽聯雲:
荊楚識丹忱,感君首讚同盟會;
資陽來噩耗,令我長懷萬古愁。
人們圍著這花圈,仔細看那挽聯後議論不已,很多鄉鄰並不知道,尊為國父的孫中山為何會給自己這麼小小村落裏的一個普普通通的人專程送來花圈吊唁。隻到事後很多年,盧性正革命的故事,傳開了去,他們才漸漸地明白,原來村中之前被朝廷通緝的要犯,竟是共和革命的締造者之一。
其二是從南京留守府引退後正住上海的黃興先生,聞訊盧性正病逝後悲痛不已,當即也發來唁電,並托人送來花圈,上寫挽聯雲:
公誼不妨私,平生道合誌同,肝膽至今推摯友;一身能敵萬,可惜霸才無命,死生從古困英雄。
眾人看了幾與孫中山齊名的黃興的這副挽聯,才都明白盧性正和黃興的交情原來是如此之深。
其三是在長沙都督府當顧問的夏壽華,聞訊後失聲痛哭,接著揮淚手書一挽聯,派人專程將花圈送達盧性正靈堂,其挽聯雲:
國步艱辛,百折不回君與我;
生靈塗炭,萬方多難我思君。
人們從這副對聯中,亦看出了夏壽華先生對盧性正的深情懷念。
此外,曾與盧性正在黃花崗一起起義出生入死過的黃一歐,這時亦來電和托人送了一副挽聯雲:
居恒扺掌論英雄,橫覽九州,公真健者;
鄉國驚心數人物,撫懷千古,各有生平。
人們都說,這挽聯也寫得情真意切,耐人尋味。
在漢陽鸚鵡洲的成桐雲與黎夢花,獲悉噩耗,亦致唁電表示沉痛哀悼,同時以中國木材公司名義,專程派人來進行了悼念。並給家屬送來了一筆慰問金。
益陽縣府及各部門也派人送來了許多花圈、挽幛,其中的挽聯有許多也寫得十分精彩感人。
三天道場做完後,緊接著就是出殯。其日天未亮,廚師就做好飯菜,擺了酒席,眾村人吃了早餐,即撤掉靈堂,將棺材用抬杠繩索綁好,上罩一紙屋,一紙紮仙鶴、綁一活公雞,靈堂旁擺放的挽幛花圈,則分發眾人帶著。再按順序而行,撒暝錢的走在最前,依次相接的是孝子、妻子及親戚,這些人都披麻戴孝,然後是放鞭炮者、樂隊、八個抬棺者隊、再後就是送葬的鄉鄰朋友,總計有五六百人。
隨著震耳欲聾的鞭炮和鑼鼓聲響起,送葬隊伍在正寅時出發,沿途行約三裏多路。這時老天忽然下起了毛毛雨,像是為這逝者而垂淚!
送葬隊伍來到一坐百餘米高的半山坡間停住,幾個荷鋤後生早將一口棺井挖好,等道士在井內畫符撒米之後,就把棺材置放下去。然後,由孝子象征性地挖幾鋤土,大家便齊動手,把棺材用土填蒙了,上麵隆起一土堆,四圍再砌上石塊,一座簡易墳地就算完工了。因為安葬倉促,暫時也沒打碑,族人計劃,以後適當時會再幫其立碑。
接著,人們將送來的花圈挽幛等在墳地四周整齊擺好,再放一陣巨響鞭炮,算與逝者陰陽相別,殯葬至此才告結束。大家順原路下山,各自解散才返回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