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學峰
範衛平老師的大作即將問世,受他囑托,我有幸在這裏發表一點看法。
首先,作為一個見證人,我深深感到,這是一部凝聚了作者多年心血的成果,用“十年磨一劍”來形容它,似乎都有些不夠。衛平從事古代文學的教學和科研,已有二十多年了。2004年9月,他入選人事部“西部開發高科技人才特殊培養”計劃,來北師大訪學兩年。在此之前,他已是一個嶄露頭角的青年學者,發表過一些很有見地的學術文章。在訪學的兩年中,他不僅如饑似渴地聽課和讀書,而且勤於思考,常常提出一些新穎的見解,和大家討論。本書所涉及的一些主要問題,例如關於“樂體文學”的看法,就是在那時提出來的。訪學結束後,衛平回到工作單位,繼續對這些問題加以深入探討,陸續發表了一些論文。今天我們所見到的這部著作,就是他長期探討而取得的成果,是經過多年的不懈研究累積而成的。
同時,這又是一部勇於提出獨立見解,創新性很強的著作。全書分上中下三篇,上篇提出了“歌體文學”、“樂體文學”和“詩體文學”的概念和“文體在活動中生成”的命題;中篇從樂體文學的視角對《詩》《騷》進行了個案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見解;下篇對“音聲相和”的樂學思想進行了深入探究。這些命題涉及先秦文學發展中一些重要理論問題,為我們研究古代文學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同時也澄清了此前人們在相關問題上的一些模糊認識。
書中提出的一個重要觀點是關於“樂體文學”、“歌體文學”和“詩體文學”的區分,這也是衛平在訪學期間就多次和我們討論的問題。按照衛平的看法,樂體文學產生於人類的禮樂文化活動,《詩經》和《楚辭》是其代表,它們“是為著敬天禮地、祭祖祀神、記述曆史、彰顯功德、凝聚族群、倡明倫理、教化人眾、傳承文化、顯揚文明、溝通人與自然、社會關係的,承擔著構建意識形態的文化功能,具有政治化、宗教化、道德化、倫理化、神聖化、儀式化的特點,其文本形態是相對定型的經典”。歌體文學產生於人們的聲歌活動,它“承擔著宣泄情緒、抒發感情、溝通人我關係、傳遞生活經驗、平衡社會心理的文化功能,是社會心理的顯在形式,具有情感化、生活化、大眾化、世俗化的特點,其文本形態是散漫無際的歌謠”。關於“詩體文學”,衛平以漢末魏晉時期士人宴集詠歌、酬唱應和的文化活動中所產生的作品為例,認為“其文化功能界於樂事活動、樂體文學和聲歌活動、歌體文學之間:或側重於前者的功能,突出‘詩言誌’的特點,指向於意識形態的構建;或側重於後者的功能,突出‘詩緣情’的特點,側重個體情感的抒發和社會心理的表達”。關於區分三體文學的觀點,是衛平的創見,它非常符合古代文學發展的實際情況,為我們考察文學的起源和發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視角。實際上,早在先秦時代,某些學者即已注意到歌體與樂體的區別。《呂氏春秋》一書有《古樂》篇,其中從遠古時代的“葛天氏之樂”,一直講到曆代之樂,包括堯之《大章》,舜之《九招》《六列》《六英》,禹之《夏籥》,商之《大濩》,周之《清廟》《大武》和《三象》。不難看出,這些作品都是各時代禮樂活動的產物,它們都是詩樂舞三者合一的形式,有特定的器樂來演奏。而此書又有《音初》篇,其中列舉了孔甲氏的《破斧之歌》、禹之時的《候人歌》和有娀氏之女所唱的“燕燕往飛”。這幾篇作品,都是作者即興而歌,表達個人特定情感的,是不配樂而唱的徒歌,相當於衛平所說的“歌體文學”。《呂氏春秋》的作者對上述兩類作品或稱為樂,或稱為音,置於不同的篇章,可見在其心目中它們是有所不同的。古代詩歌就是從這兩類不同的作品中發展起來的。當今學者論及古代詩歌的形式,往往籠統地講詩與樂的結合,而不顧及它們所用的是何種樂。當講到詩歌起源時,人們又隻是強調早期詩歌與歌謠的關係,而忽略了用於禮樂活動的早期樂歌。衛平的觀點無疑能啟發我們更為全麵地看待上述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