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伯克段於鄢
--《左傳》
【讀前須知】
《左傳》是《春秋左氏傳》的簡稱,它是一部解說《春秋》的著作。
在先秦時代,《春秋》是各國官修編年體史書的通稱。秦始皇焚書之後,秦以外的諸侯國史書毀損殆盡。隻有魯國的《春秋》,由於孔子將它作為教授弟子的基本資料,此後又被儒家奉為六經之一,因而世代承習,得以流傳至今。於是,《春秋》就成了魯國史書的專用名詞。
《春秋》係由魯國曆代史官相繼寫成,不過我們今天所見並非原貌,而是經孔子及其後學刪削、編輯過的。今本《春秋》全文一萬六千餘字,記載自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二百四十餘年之間史事。由於《春秋》記事過於簡練,所以後來出現了一些講解和詮釋它的著作,《左傳》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
《左傳》又被司馬遷稱為《左氏春秋》。它的作者眾說紛紜,一說是與孔子同時代的魯國史官左丘明,一說是西漢末年的劉歆,目前又有不少學者認為是戰國前期人的作品。《左傳》全文十九萬六千餘字,它保存了許多重要的曆史文獻,記錄了春秋時期周王朝及各諸侯國興衰存亡的史實。《左傳》內容弘富,文字典雅,它將錯綜的曆史事件、悲壯的戰爭場麵以及複雜的人物關係等敘述得栩栩如生,是我國古代優秀的文學作品之一。
《左傳》的注釋本很多。當代學者楊伯峻的《春秋左傳注》,由中華書局1981年出版,集前代與當代的詮釋成果,注解精當,是很好的讀本。
本文選自《左傳》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記載了鄭國的一段史事。鄭國莊公擔任周王朝的卿士,他利用這種有利條件,處心積慮地發展勢力,圖謀稱霸。然而,恰在此時他的家族內部發生了一場尖銳的爭權奪利鬥爭。鄭莊公不動聲色地觀察形勢,利用時機一舉粉碎他的母親和弟弟發動的政變。文中對鄭莊公的陰險,其弟共叔段的貪婪,其母薑氏的拙識,都有繪聲繪色的描寫,政壇人物為了權位而不惜傷害親人的陰暗麵被作者窮形盡相地勾勒出來。本文最後一段母子地下相會的情節,將鄭莊公虛偽卑鄙的麵孔和薑氏委曲求全的心態表現得活靈活現,耐人尋味。
【原文】
初①,鄭武公娶於申②,曰武薑③。生莊公及共叔段④。莊公寤生⑤,驚薑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愛共叔段,欲立之。亟請於武公,公弗許。及莊公即位,為之請製⑥。公曰:"製,巖邑也⑦,虢叔死焉⑧。他邑唯命。"請京⑨。使居之,謂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先王之製,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製也。君將不堪。"公曰:"薑氏欲之,焉辟害?"對曰:"薑氏何厭之有?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蔓難圖也。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公曰:"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公子呂曰:"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欲與大叔,臣請事之;若弗與,則請除之:無生民心。"公曰:"無庸,將自及。"
大叔又收貳以為己邑,至於廩延。子封曰:"可矣,厚將得眾。"公曰:"不義不昵,厚將崩。"
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夫人將啟之。公聞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於鄢。公伐諸鄢。五月辛醜,大叔出奔共。
書曰:"鄭伯克段於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稱鄭伯,譏失教也。謂之鄭誌。不言出奔,難之也。
遂寘薑氏於城潁,而誓之曰:"不及黃泉,無相見也!"既而悔之。
潁考叔為潁穀封人。聞之,有獻於公。公賜之食。食舍肉。公問之。對曰:"小人有母,皆嚐小人之食矣,未嚐君之羹。請以遺之。"公曰:"爾有母遺,繄我獨無!"潁考叔曰:"敢問何謂也?"公語之故,且告之悔。對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公從之。公入而賦:"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薑出而賦:"大隧之外,其樂也泄泄。"遂為母子如初。
君子曰:"潁考叔,純孝也。愛其母,施及莊公。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其是之謂乎?"
【注釋】
[1]初:當初。古代史書中追述一段往事時以"初"字起首。
[2]鄭武公:春秋時期鄭國國君,名掘突,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774年在位。鄭,姬姓國,統治範圍為今河南省新鄭縣及其周圍地區。申:薑姓國,統治範圍為今河南省南陽市及其周圍地區。
[3]武薑:申國國君之女,"武"表示被鄭武公所娶,"薑"表示母家申國姓薑。
[4]莊公:公元前743年至公元前701年在位。周王朝以五等爵位分封諸侯國,五等爵依次為公、侯、伯、子、男。鄭國初封為伯爵,因而本文題目稱莊公為鄭伯。共叔段:莊公少弟,名段。叔,表示兄弟之間排行在三。共,音gōng,國名,統治範圍為今河南省輝縣市附近。段在所據城邑被莊公攻克之後被迫逃奔共國,所以被稱為共叔段。
[5]寤:音wù,通"牾",逆著。寤生,意為胎兒的腳先出產道,即難產。
[6]製:又名虎牢,位於今河南省鞏縣東,本是東虢國的領地。公元前767年,鄭國滅東虢國,製歸鄭國。
[7]巖:險峻。
[8]虢叔:東虢國的君主。虢,姬姓國,始祖為周文王之弟,分為東虢、西虢和北虢。東虢在今河南省滎陽縣東北,西虢在今陝西省寶雞市東,北虢在今山西省平陸縣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