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富人風光的背後(4)(1 / 3)

但隨著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小留學生出國熱的急速升溫,這些名校中也開始出現中國人的身影。如男校哈羅公學,已有多名中國學生,而私立女子寄宿學校中,著名的羅丹中學全校600名學生中大陸女孩已增加到20位左右。據悉,新西蘭中學階段每人每年的學費在3.6到4.5萬元人民幣左右,澳大利亞一般公立學校穀的高中女生甘妮和同學也有相同的感受,他們有時候覺得很不踏實,好像生活在泡沫頂端,無法看到在他們之下的實物。

矽穀兒童的童年生活的主軸圍繞在:哪一個ceo(首席執行官"是超級英雄,哪一個ipo(最初公開上市公司"可以賺翻天,開豐田和奔馳的高中生誰打贏了?高中學生在學校聊的都是如何在24歲大學畢業之前就成為千萬富翁,以及在阿瑟頓區擁有一棟豪宅。

矽穀高中經濟學老師指出,以前課堂引進模擬股票操作,學生學習興致高昂,現在則覺得無聊,因為他們手頭上都有股票玩真的。社會文化學者也指出,以前兒童之間比誰的爸爸厲害時會說:"我爸爸可以打敗你爸爸。"現在矽穀兒童則說:"我爸爸可以買下你爸爸。"

舊金山的心理學家高巴特博士稱舊金山灣區的頂級階層家庭為"曆史上最大規模的跨代財富承傳運動",他預言,擁有和繼承財富對當事人構成新的感情上的挑戰。在矽穀的家庭谘詢顧問芭柏則說,一夜致富使矽穀兒童承受巨大的壓力,有別於一般兒童的心理問題。

金融界也警覺到矽穀小富翁特有的症候群,美林證券公司最近開設了"親子金融課程",教育兒童培養財富責任感。美林資深客戶關係經理說,親子金融課程不僅傳授兒童理財課程,也提供父母如何處理"富裕瘟候群"問題。例如,當小孩問起:"爸爸、媽媽,為什麼我們有私人飛機,別人沒有?"父母可以借此教育小孩說:"我們比別人幸運一點,不過,主要是我們努力得來的。"

矽穀父母不斷追求財富,緊張忙碌的步調也使小孩的童年生活跟著急迫繁忙,一名9歲的男孩對心理谘詢師說,他最大的心願就是過簡單的生活;另一名17歲的少女也向心理醫生抱怨說,她母親全心全意投入在剛成立的公司上,她最限放學回到家的時候屋子還是空的。

另一名同齡少女也說,她的父母都是博士,他們覺得若不抓住此時將錯過發財機會,但是,等他們賺進萬貫錢財之後發現,和一些巨富的ceo比起來還是小巫見大巫,整個人像泄了氣的皮球。

雖然矽穀社群幾乎都把焦點放在"錢"上,但並非所有矽穀新貴父母一味競逐財富,部分父母以賺來的財富重新塑造價值觀,例如,47歲的羅文索說,他在3年前退休後,一半時間陪伴15歲的和11歲的女兒,一半時間投身社區服務工作,現在他又當選居住所在地的市長為民服務。另一名47歲的單親媽媽安婕最近也從3com公司退休。安婕說,她從進入公司就設定了"預計達到的財富目標",現在她已達成目標,經濟上無後顧之憂,所以選擇當一名全職母親,教養10歲和13歲的幾女。

另外,國外富翁還十分注意教育子女正確理財。一是認為隻教育孩子保持純真,不懂得理財是不夠的。太容易就不會珍惜,所以"辛苦錢"就會覺得這些很珍貴,會更好地珍惜。美國洛克菲勒財團的創始人約翰·洛克菲勒16歲時,決心自己創業,便開始研究如何致富,但百思不得其解。一天,他在報紙上看到一則宣稱有發財秘訣的書,他急匆匆去買,打開一看,全書僅印有"把你所有的錢當作辛苦錢"這幾個字,他感慨萬分,並把這當作祖訓要求子孫後代牢記。一些美國的大老板,在送子女上大學時,明確要求他們生活費、學費都要自己掙,他們的觀念是應該讓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實現自己的願望。

五是教育孩子金錢不能換來感情。在家庭理財中切忌將錢擺在超越一切的第一位,這樣會傷害夫妻、父母與子女的感情。美國"鋼鐵大王"卡耐基就曾對他的孩子說:"金錢不能換來感情。"他說:"如果我特別大方,給你們很多錢,那你們可能隻記得我的錢,記不住我這個人。如果我特別摳門,可能也得不到你們對我的感情,所以我寧願多花些時間關心你們,培養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因為在關愛麵前,金錢就顯得無能為力了。你許多父母在培養子女時深怕孩子染上貪錢的惡習,讓孩子不沾錢的邊,但在今天這個充滿競爭和風險的社會中如此"純真"是很容易被淘汰的。剛去世的索尼公司創始人盛田昭夫剛懂事時,其父親就告訴他:"你是家中的長子,是未來的米酒商。"盛田昭夫從小就被當作家產繼承人來培養,漸漸地精明能幹,做生意精打細算,後來終成大器。

二是教育孩子能省不如會賺。摩根財團的創始人摩根當年靠賣雞蛋和開雜貨店起家,發家後對子女要求嚴格,規定孩子每月的零花錢都必須通過幹家務活來獲得,幾個孩子於是都搶著幹,最小的托馬斯因年齡小老搶不到活幹,於是每天買零食的錢都沒有,非常節省,老摩根知道後對托馬斯說:"你用不著在用錢方麵節省,而應該想著怎麼才能多幹活多掙些錢。"這句話提醒了托馬斯,於是,他想了很多能幹活的點子,廣開財源,零花錢漸漸多了起來,他最後明白了,理財中開源比節流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