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國家統計局城調總隊聯合有關部門,對全國15萬戶城鎮居民調查發現:20%的高收入戶占全部收入的42.4%,戶人均收入992元;而20%的低收入家庭在全部總收入中僅占6.5%,戶人均收入124元。前者收入是後者收入的8倍。這一調查數據被最廣泛引用。
一位參與調查的專家說:從這一調查的數據看,我們過去對中國富人的想象可能部分要修正。將修正的地方包括這樣幾個方麵:
其一,過去想象裏演藝界人士以及低文化人群會收入較高,但調查結果對此並未確認;其二,在高收入群體職業構成上,專業技術人員比我們想象的要多得多;其三,高收入比我們想象的要高。他先前估計高收入全國平均可能會達到年均3~4萬元,而現在年均卻為6~7萬;其四,高收入的投資途徑,沒有我們想象的豐富,多數的投向是股票。
具體來說,富人大致有以下幾類:國有企業的負責人、個體私營企業主、外資企業的高層管理與專業技術人員、影視明星、新興的cfo與it新貴、高校的知識富豪(學者兼商人的教授、博士們"、銀行證券業務人員、某些官員,還有一些不能歸類的暴發戶。
如果將整個社會比作一個金字塔的話,富人理所當然地屬於金字塔的塔尖,塔身屬於介於富人與窮人之間的中間階層,窮人則屬於塔的底部。富人永遠是少數,窮人永遠是大多數。但另一方麵,富人階層也是分成三六九等的,有許多檔次和等級。一般來說最富有的頂級富豪居於最上端,他們的生活方式是神秘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中間的屬於"中產階級"或者稱為"中資階層";最下端的就是"小資階層",數量比較龐大,也是大眾眼中經常看到的富人形象。
一、創業成功型
前段時間,台灣《商業周刊》雜誌的發行人到北京講課,在談到台灣商業媒體成長軌跡時,他談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台灣經濟騰飛的社會心理,即民眾普遍認為,發財致富是一件非常光榮的事情,對產業巨子不僅認同,而且崇拜,人們紛紛研讀他們的發財故事。他得出的結論是,大陸目前也正處於經濟騰飛期,因此人們也會把更多依靠個人奮鬥成長起來的企業家樹為社會楷模。
近年中國大陸崛起的富人階層中,就有相當一批人屬於私營或民營企業的老板,他們靠個人奮鬥打拚,終於獲得成功。可以這樣說,改革開放創造了許多經濟奇跡,也創造了許多經濟奇人。他們靠著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吃苦耐勞的精神,靠著黨的優惠政策通過苦心經營,去賺各種錢,逐漸富裕起來。
這些私營或民營企業大致有三種發展模式:第一種是老板具有企業家精神。一個傑出的企業家,敏銳地把握住了市場,找到了產品的市場空間,就能做起來一個企業;第二種是利用曆史賦予的各種各樣的機遇,抓住了機遇,從而獲得成功;第三種是利用政策的扶持。比如利用政府給予的各項優惠政策、稅收減免等措施,同樣能夠獲得成功。化程度與性別,中國過去是地區、行業與工齡。這次調查顯示工齡不再是影響中國人收入的因素了,取而代之的是文化程度。但是,地區與行業的影響因素仍然存在。售保齡球會員卡時,每當騎著自行車穿梭在大街小巷,奔向客戶身處的繁華顯貴的寫字樓時,他每次絕不會忘記提前到達,然後在洗手間裏落汗,整理自己,他說對自己的形象負責就是對客戶最大的尊重。當然任何一個客戶都不會拒絕一個有修養的細心人。他做事善用心,從不把與客戶聊天僅僅看作是聊聊而已,他會用心在短暫的談話中盡可能地掌握客戶的喜好興趣。有一次,他與一個重要客戶聊天中,竟悄然牢記了對方不經意透露出喜歡藕荷色,喜歡收藏名酒酒瓶的愛好。巧的是在朋友家,他看中了人家一瓶價格不菲的法國名酒路易十三,自從那之後,他有事沒事地往人家裏跑,終於死纏爛打地"討"到這個值幾千塊的空酒瓶。他說當他跑到商場裏親自選紙包裝結成蝴蝶結,在聖誕節那天送到客戶的辦公室時,客戶的吃驚和感動讓他收獲了職業創造的珍貴友情。在服飾方麵,他更是追求時尚,講究細創建了中國最大的民營企業之一希望集團的劉氏四兄弟的經曆具有代表性。他們以養鵪鶉、養雞起家,以生產飼料發家,並最終成了中國的一代飼料大王。在2001年度《福布斯》中國大陸100位首富企業家排行榜上,劉永行兄弟以83億財富位列榜首,風騷獨領,無人能出其右。
而20年前劉氏兄弟創辦第一家養鵪鶉的公司時,全部的資產僅有1000元人民幣。他說:"我們不得不賣掉手表、自行車去換取第一筆投資,來購買那些可愛的小鳥。"1982年,劉氏兄弟四人賣掉手表、自行車,一共湊齊發家資本1000元,成為農村改革後第一批養殖專業戶。1989年,在老二劉永行與老三劉永美共同研製出新型豬飼料後,劉氏產業又一次大轉移,他們將10萬隻鵪鶉全部宰殺,靠希望牌飼料把劉氏家產養得又肥又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