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態的能量是無法估量的。它能把一個人送進成功的聖殿,也可以把一個人推向失敗的深淵。
如果把一個人的工作事業比喻成一座大廈,那麼能力、才華就是一磚一瓦,沒有它們,大廈是不可能建立的,因為這是構建大廈的基石。一個人的心態好比建築設計師的大腦,它能決定把大廈設計成什麼式樣,也能決定用哪些磚、哪塊瓦,以及怎麼用。如果心態出了問題,整座大廈的建築也將出現錯位,隻有正確的心態才能讓你的能力與才華得以施展。
張藝謀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來源於他對電影藝術的誠摯、熱愛和忘我投入。正如傳記作家王斌所說的那樣:“超常的智慧和敏捷固然是張藝謀成功的主要因素,但驚人的勤奮和刻苦也是他成功的重要條件。”
拍《紅高粱》的時候,為了表現劇情的氛圍,他帶人親自去種出一塊100多畝的高粱地;為了“顛轎”一場戲中轎夫們顛著轎子踏得山道塵土飛揚的鏡頭,張藝謀硬是讓大卡車拉來十幾車黃土,用篩子篩細了,撒在路上;在拍《菊豆》中楊金山溺死在大染池一場戲時,為了給攝影機找一個最好的角度,更是為了照顧演員的身體,張藝謀自告奮勇地跳進染池充當“替身”,一次不行再來一次,直到攝影師滿意為止。
1986年,攝影師出身的張藝謀被吳天明點將出任《老井》一片的男主角。沒有任何表演經驗的張藝謀接到任務,二話沒說,下農村了。
他剃光了頭,穿上大腰褲,露出了光脊背,就吃住在太行山一個偏僻、貧窮的山村裏。每天他與老鄉一起上山幹活,一起下溝擔水。為了使皮膚粗糙、黝黑,他每天中午光著膀子在烈日下暴曬。為了使雙手變得粗糙,每次攝製組開會,他不坐板凳,而是學著農民的樣子蹲在地上,用沙土搓揉手背。為了電影中的兩個短鏡頭,他打豬食槽子連打了兩個月。為了影片中那不足一分鍾的背石鏡頭,張藝謀實實在在地背了兩個月的石板,一天3塊,每塊150斤。
在拍攝過程中,張藝謀為了達到逼真的視覺效果,真跌真打,主動受罪。在拍“舍身護井”時,他真跳,摔得渾身酸疼;在拍“村落械鬥”時,他真打,打得鼻青臉腫。更有甚者,在拍旺泉和巧英在井下那場戲時,為了找到垂死前那種奄奄一息的感覺,他硬是三天半滴水未沾,粒米未進,連滾帶爬拍完了全部鏡頭。
張藝謀因此而榮獲第2屆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男主角獎,中國第11屆百花獎最佳男主角獎,第8屆金雞獎最佳男主角獎。
張藝謀是一個享譽國內外的著名導演,但這之前,張藝謀還做過別的職業,而且都取得了不凡的成就。首先他是一個成功的攝影師,拿過很多攝影大獎,然後他還是一個演員,也獲得過最佳男演員獎項,他還指導過歌劇和芭蕾劇,並且在國際上有很大反響。業界有人說張藝謀是個天才,但是一個天才如果不付出努力,最終也隻能淪落成一個蠢材。張藝謀之所以有這樣的成就,跟他自身的努力是分不開的,不管在什麼樣的環境下,他都能保持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樂觀地對待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言:“人的潛力是無限的,一個人就像橡皮筋一樣,需要不斷地拉,在這個過程中挑戰自己的極限,不斷擴展自己的能力。”
心態的能量是無窮的,在一定的條件,一定的時機下,它所蘊涵的能量就會爆發,關鍵就在於你敢不敢去挑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