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出眾的口才與高超的演講水平,有助於事業的成功(2)(3 / 3)

金恩斯以這種方式說明了太空的廣闊浩瀚,但其在解釋阿拉斯加的大小時可拙笨多了:他說阿拉斯加的麵積是153萬平方公裏,人口是64萬人,然後就這樣丟下不管了,再不把它的大小顯示給聽眾知道。

153萬多平方公裏,這對一般人有什麼意義呢?顯然沒用。普通人並不會想到什麼平方公裏。因為他無法在自己的腦海中構成具體形象。假如這位演說者這樣說,阿拉斯加及所屬島嶼的海岸線比環繞地球一周的距離還長,而它的麵積比下麵各州加起來還要稍微大一點,即是佛蒙特、新罕布什爾、緬因、馬薩諸塞、羅得島、康涅狄格、紐約、新澤西、賓夕法尼亞、特拉華、馬裏蘭、西弗吉尼亞、北卡羅來納、南卡羅來納、佐治亞、佛羅裏達、密西西比及田納西等18個州,豈不是令所有的人對阿拉斯加的麵積有一個明確一些的概念嗎?

他說,阿拉斯加人口為64萬人。可以肯定,十個人中沒有一個人能把這項統計數字記住五分鍾,甚至連一分鍾也記不住。如果用聽眾很熟悉的字眼來敘述這個人口數字,豈不是好得多嗎?

有一位記者這樣描述公路上多得可怕的車禍:“你現在駕車橫越全美,從紐約往洛杉磯,假想見到的不是路標,而是棺木直立於土中,其中各裝著一名去年公路車禍中的受害者,當你驅車疾馳,一路上你的車子每隔五秒鍾就得經過一個這樣陰森恐怖的標示,因為自全國這頭到那頭,他們是每公裏豎立十二個!”

以後每次乘坐車輛,車行不遠,這幅觸目驚心的景象便會出現在每個聽眾的腦海中。

從今以後,你可以把這項原則應用在你的演說中。

如果你從事某種技術性的專業工作,例如律師、醫生、工程師,或是其他高度專業化的行業,當你與本行以外的人交談時,要盡量使用普通的詞句、通俗的比喻來將自己的意思闡述清楚,同時也有必要說一些細節。

在非洲有個傳道的牧師,有一次,他給非洲熱帶的土著居民宣講《聖經》。當他念到“你們的罪惡雖然是深紅色,但也可以變成像雪一樣的白”這句話時,他一下子愣住了。他想,這些常年生活在熱帶的土著人,怎麼會知道雪是什麼樣子和什麼顏色呢?而他們經常食用的椰子肉倒是很白的。我何不用椰子肉來比喻呢?於是,機靈的牧師便將這句話改念為:“你們的罪惡雖然是深紅色的,但也可變成像椰子肉一樣的白。”

“雪白”雖然很形象,但“椰子肉的白”對於非洲熱帶土著人來說則更為形象。而這位牧師機靈地使用了後者,從而把這個信息有效地傳給了土著人。

記住:我們在說話,特別是比喻時,要注意使用形象性的語言。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運用比喻的時候,努力使你的言談富有新意,不落窠臼。

一種形象在形成之後,在很大程度上便會成為一種惰性的存在,長久缺乏變化或變化速度遲緩,那麼再美的象征,再大膽的變形,也都會變成遠古的化石,沒有生命和活力。從翻新法的特點來看,它由本體和喻體構成,本體不變,喻體可變,我們完全可以不斷推翻本體和喻體的配合方式,從而更加豐富人們對本體的理解和感受。翻新的辦法主要有:

1把一個高遠、抽象、新奇的事物通過聯想拉回現實,和生活中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東西配合在一起。如在談到計算機軟硬件的關係時,某專業人士形象地說:電腦隻是盤子,軟件才是菜,人是為吃菜,才買盤子,兩者的關係不能本末倒置。又如有的企業家把“團隊精神”比做“能打群架”,有的把它比做“團長死了,營長就會上去,照樣能打勝仗”等等。正可謂:境非真處即為幻,俗到家時自入神。

2把生活中的新事物、新現象、新詞彙等大膽地運用到翻新法的配合當中去,使人們對本來已經熟悉的東西產生一種新的聯想和體驗。如把做生意比做“像股市一樣,牛市也罷,熊市也罷,都有人能賺到錢,關鍵看你怎麼做”。

3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用很專業的知識進行形象的聯想配合。如一位知名公司的總裁把成就、榮譽、地位、金錢等比做像“電荷”一樣,在一個人身上積累多了,“電壓”就會升高,“高電壓”使別人難以接近,自己也十分危險,解脫的辦法是“放電”,把自己“接到地上”,“接地”,“放電”,回到“零電位”。用自然科學的方法來理解社會科學中的心理現象,又何嚐不是一種值得稱道的“組合技術”呢?

法國的丹納曾經說過:“一切典型永遠可以推陳出新,過去如此,將來也如此。而且真正天才的標識,他的獨一無二的光榮,世代相傳的義務,就在於脫出慣例與傳統的窠臼,另辟蹊徑。”隻要我們敢於和善於創新,就能使我們的言談永葆生機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