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後記(1 / 3)

當代“保爾”張海迪曾經這樣說:青年的理想並非屬於自己,理想應當是屬於人民的。在實踐中我深深地體會到,一個人的理想如果離開了社會,離開了人民,離開了火熱的生活,就像一滴水離開了大海,不會有多大的作為。理想之樹隻有紮根於生活的土壤。紮根於人民之中,才能根深葉茂,生機勃勃。

我出生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同心縣偏遠山區的二個貧苦農民家庭。兄妹九人,我排行老四,祖上幾代都與“文”無緣,全都過著臉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在我記憶中最深的是貧困和饑餓。坐在教室裏,經常是饑腸轆轆,眼冒金花。但饑餓與貧窮並沒有阻止一個視文學為生命的少年汲取知識的信心。我常常是忍著饑餓徜徉在文學作品的海洋中,為主人公的喜悅而喜悅,為主人公的痛苦而流淚。暢想著有一天,我也能像這些作者一樣,寫出一些優秀的作品。直到今天,我才深深地感到,自己的每一篇作品,都必須用心血和汗水去創作。

小學畢業後,家人將我送進清真寺學習《古蘭經》和伊斯蘭經典,他們把馬家沒有“阿訇”的希望寄托在我的身上。我沒有辜負他們對我的希望。幾年後我考入寧夏伊斯蘭教經學院阿訇進修班,以優異的成績取得了由寧夏伊斯蘭教協會頒發的《阿訇合格證書》,成為一名年輕宗教職業者。先後在內蒙、河北等地清真寺任教長。在完成宗教功課之餘,我一邊研讀伊斯蘭經典,一邊大量閱讀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和現代文學作品。從我今天的一些作品來看,與當時廣泛的文學愛好和對伊斯蘭文化的學習研究是分不開的。

當這本書呈獻給讀者時,我是異常激動的。

我雖然從小酷愛文學,但真正涉足文學,則始於1991年,我任副主編的《古蘭經概述》由寧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後,《民族文學》又發表了我和賈羽同誌合作的第一篇報告文學。盡管這篇文學作品當時沒有產生什麼影響,卻極大地鼓舞了我的創作熱情,不懂文學為何物的我,便為自己樹起一根理想的桅杆,敞開情懷熱烈地眷戀和苦求。從那以後,我便開始艱苦的創作跋涉。可以說這以後的每篇文章,都是我用心血和汗水去創作完成的。

日複一日,年複一年,我生命的尋求終在書案、台燈和稿紙上。在別人散步遊樂甚至睡眠的時候,我經常是寂寞地寫著,一份耕耘,一份收獲。

在我成為一名回族作家和新聞工作者的過程中,我飽嚐辛酸,也嚐到了甜頭。想當初我在清真寺利用業餘時間埋頭苦讀,後來終於走上了專業道路。盡管我寫的廢稿難以計數,但畢竟為我鋪出了一條頗為平坦的路:多年來,我先後在《經濟參考報》、《寧夏日報》、《中國青年報》、《民族文學》、《經濟消息報》等報刊發表新聞作品和報告文學600餘篇、200多萬字。代表作有《黃河之水天上來》、《雨落黃沙藏驚雷》、《振興民族工業的回族企業家》等;發表的散文小說近百篇,其中《登宵夜的故事》被收入《中國民間故事集》後,在美國一家出版社出版。其中一些作品獲《寧夏日報》和《經濟消息報》征文獎。還有一些作品被國內外一些報刊轉載或結集出版。

收入這個集子的40多篇文章,其中絕大部分已經發表,有些文章還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不足,但它們畢竟是我心血的結晶,因而,敝帚自珍,還是不嫌粗陋,將它們結集出版。這些文章的主人公大部分都是寧夏各條戰線上湧現出的優秀代表人物,他們為祖國的經濟建設、社會的發展,為祖國的振興和繁榮,作出了巨大貢獻。他們大膽創業,在風浪中成長。

這個集子的一部分主人公是回族和一些為回族地區的經濟建設、民族團結作出貢獻的普通漢族幹部。在這裏,我要告訴大家的是:回匝民族是我國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是一個勤勞、勇敢,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民族。如果從唐宋時期來自阿拉伯、波斯的回回先民算起,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曆史了。在中國古代曆史舞台上有許多回族政治家發揮了治國才能,曾經二度影響了中國曆史的發展;在中國近現代曆史上,回族人民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反帝反封建光輝篇章。古代回回在政治上十分活躍的就有賽典赤·贍思丁治滇、鄭和七下西洋偉大壯舉、海瑞剛正不阿等等。鴉片戰爭中英勇抗擊外國侵略者的總兵左寶貴、鄭國鴻等。中國共產黨早期的黨員、回族的先進分子馬駿、郭隆真、劉清揚等。回回民族從其先民開始,即具有文明程度很高的特點,通過從世界各地來華的穆斯林引進的伊斯蘭文明,並使之在中華大地上生根開花,因而大大豐富了中華文明的內容,產生了許許多多的科學家、藝術家、文學家、詩人、哲學家。如宋代回族先賢馬依澤修撰《應天曆》,元代回族先民紮馬魯丁編寫《萬年曆》、製造七種天文儀器,清代馬複初老人家撰寫《寰宇述要》、《天文曆源》,直到現代馬以愚的《回回曆》,都是中國天文學史上的壯舉。水利學上,元代的沙可什著有《河防通義》,是中國水利史上一部劃時代的著作。建築學上,遍布於全國各地的清真寺風格統一又具有獨特構思、獨特表現,是我國建築文化中特有的寶貴財富。回族同胞亦黑迭兒丁是元代著名的建築學家,他是元大都(今北京)宮殿和宮城的設計師和工程組織實施者,他的設計為以後整個北京的城市建設奠定了基礎。在醫藥學上,回族的中醫成就有目共睹:有口皆碑。文學事業上,從元代薩都刺到今天的張承誌、霍達。書畫藝術上自元朝高克恭到今天的伍必瑞、梁琦、曾杏緋、馬良等蜚聲中外的書法家、畫家。影視界的李默然、許忠會、王剛,音樂界的李德倫,話劇界沙葉新、張家聲等,幾乎在一切文化領域都有回族同胞的參與。另外,還有經堂教育的創始人胡登洲,抗日英雄馬本齋。這足以說明回族是一個有才華、勇於進取的民族,是一個和各民族團結、熱愛祖國的民族,特別是回族人民的無私奉獻,使我感到無比的喜悅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