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一個周六晚上,馬廣文登門給我送來他的報告文學和新聞作品集《黃河情緣》的書稿,囑我為之作序。
這是我第一次見到馬廣文。麵對這位衣冠整潔、語氣平和的回族青年新聞工作者,好像見到了久別重逢的友人,特別高興。雖然我對新聞寫作和報告文學這種文學模式沒有什麼研究,但還是答應了他的要求。
第二天,我便閱讀他的作品。他所記述和謳歌的多是一些普通人物(多數是回族)和在經濟改革大潮中的新鮮事物。這些人大都走過了一段坎坷曲折的人生之路。他們在時代的風浪裏,在艱苦的環境中掙紮、奮進,他們失敗過,但卻堅挺著腰板勇往直前,在各自的工作崗位和事業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同時也在不斷完善著各自的人格。他們的事業也許並不轟轟烈烈,但都是活生生的,能夠引起讀者的深思。一些新聞報道抓住時代特征,如對“西部大開發,寧夏要爭先”的報道緊跟黨中央步伐,為促進寧夏的經濟建設作出了一定的貢獻。看了馬廣文的作品和與馬廣文交談,我發現馬廣文是個很重感情的人。他對所記述的那些人物和所謳歌的那些市場經濟大潮中的新生事物充滿著敬佩、熱愛、讚美之情,從而使這些作品閃現著真誠的心靈之光。
這本新聞寫作和報告文學集都取材於我國改革開放的第一線,都來自火熱的現實生活。通過這些人物和事件,我們可以感受到時代的風雲、中國各族人民前進的身影。特別要提到的是,馬廣文寫了許多市場經濟大潮中的弄潮兒,讀後令人精神為之一振。所以,這些作品具有較強的時代感。
馬廣文是回族,寧夏人,他把眼光投向了自己的民族和自己的故鄉。對於眼前的一切,他都能用自己特有的民族心理去感受,用自己特有的民族感情去思考,用自己特有的民族色彩去描述。他筆下的人物大多是寧夏和西北地區的回族和在寧夏工作過的漢族同誌。從這些作品中我們看到了我國西北回族地區和回族聚居區所發生的巨大變革,看到了回族人民奮發圖強的心氣和所取得的業績,看到了漢族同胞關心、幫助回族兄弟發展經濟的實際行動,同時也看到了一顆摯愛著自己民族和家鄉的火熱的心。這些作品可以幫助廣太回族同胞認識自己的民族,看到現在的變化,思索未來,充滿希望。因此,我高興地向廣大讀者推薦本書。
在我們祖國新聞報道和文學創作的百花園裏。一些少數民族作家和少數民族新聞工作者的作品,正以其獨特的風采吸引著廣大讀者,馬廣文也是如此。這是非常可喜的。
馬廣文從小酷愛文學,但在文學之路上卻經曆了許多磨難,他在書山學海中尋找著快樂和充實著自己。他學過《古蘭經》,讀過“作家班”,上過新聞學院,走南闖北,體驗人生。對伊斯蘭文化的學習和研究為他今後的文學創作和新聞寫作注入了無限的靈魂和激情。他很聰明,也很勤奮,文學創作和新聞寫作不斷進步,直到取得今天的成績,事非偶然。文學評論家這樣評價馬廣文:“在風浪中成長,奮進的人們,也許他們太平凡,也許他們沒有引人注目的累累碩果被世人所知,可是,正是這些人,用他們平凡的光點彙集成了祖國改革大潮這個巨大而光彩照人、舉世矚目的大光環。這些平凡人的工作生活,喚起了一位青年回族作家和新聞工作者內心深處對這些熱愛生活的人們的崇敬之情。他用一個新聞工作者的眼光,用他手中的筆,在生活中捕捉采擷,譜寫著改革大潮中的平凡一族,奉獻給廣大讀者。”
馬廣文不迷信學院,不迷信偶像,不知疲倦地自我實踐,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保持並發揚這種精神,勇敢謹慎前進,必有更加光彩的明朝。馬廣文的小傳被收入《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大辭典》,寧夏電視台《五色土》節目在回族人物欄目中對他進行了專題報道,《寧夏日報》、《寧夏畫報》和《寧夏年鑒》對他進行了介紹。馬廣文自學成才,從一個宗教職業者走向新聞工作者,這在當今中國我還是第一次見到,我為我的民族出了馬廣文這樣一位作家和新聞記者而激動、而興奮。
這本新聞報道和報告文學集是他在新聞事業上的起步,還有更長的道路需要他跋涉,還有更多困難需要他戰勝。我熱切的希望他在文學創作上有新的成果,在新聞寫作上有新的業績。
是為序。
白崇人
2001年6月1日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