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尖子生看圖作文(1 / 3)

名師導引

認真觀察多想象 事情經過寫詳細

看圖作文首先要仔細觀察,弄清圖意。觀察時,要按照一定的順序,例如,從整體到局部,由主到次,從中間到四周,從近到遠……要看清楚圖上都有哪些人,都在幹什麼,他們的神態表情怎麼樣,有些什麼景物;畫麵表現的是什麼時間、什麼地方,表達了什麼意思……要一邊觀察一邊思考。

弄清圖的內容和中心後,還要展開大膽的想象。想象畫麵中的主要人物是誰,給他取個名字;他都做了哪些事,是怎樣做的,為什麼要這樣做;做的時候,可能說了哪些話,可能會有哪些動作,神態可能是什麼樣的;然後再圍繞中心,合理地構想出一個完整的故事情節。

敘述故事時,要交代清楚事件的六個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先寫什麼,後寫什麼,動筆前一定要想好。要用準確生動的語言對人物的動作、表情和心理活動進行細致入微的刻畫,寫好細節。

尖子生佳作全示範

單幅圖

由一張照片所想到的……

溫子良

今天,當我看到一張反映70年前悲慘曆史的真實照片後,我倒吸了一口涼氣。

70年前,也就是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的戰機像惡魔的影子一樣在中國長江口一帶盤旋呼嘯,突然,“惡魔”瞄準一個目標——上海火車南站。一圈盤旋,一個俯衝,一聲呼嘯,那罪惡陰冷的炸彈被投了下來。“轟——”火車南站頓時濃煙滾滾、硝煙彌漫,橋梁的鋼筋水泥橫飛,鐵軌變形,附近房舍頃刻間化為廢墟,遍地是鮮血……在慌亂奔逃的人群中,一位年輕的婦女抱著一個兩歲的小男孩,正著急地尋找著出路。突然,又是“轟——”的一聲,彈片橫飛過來,媽媽一下子把小男孩護到了自己的身下……當一切平靜下來之後,小男孩哭著從媽媽的身下爬了出來,無論他怎麼哭、怎麼搖,他唯一的親人——他的母親卻永遠不會再醒過來。哭著哭著,小男孩的嗓子啞了,眼淚也流幹了,他睜著恐懼的眼睛坐在一截燒焦了的木頭上。孩子僅僅兩歲呀,就目睹了母親的死亡,多麼淒慘!

看完照片我陷入了深思:落後就要挨打,舊中國政治黑暗、腐敗,因此受到了侵略者的欺辱、蹂躪。想著過去,看著眼前,我為我們祖國的強大而感到高興和自豪。

人類需要安寧和平,然而當今世界並不和平,一些地方還是戰火連綿。伊拉克、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等地,那裏的人民還陷在戰爭的痛苦中。那綠油油的草坪,本應該滾動著孩子們快樂的足球,學校裏也應該充滿著快樂的讀書聲和歡笑聲。可是戰爭的炮火卻威脅著人們的生存,孩子們沒有幸福的童年,其中一些人像當年上海火車南站照片上的這個孩子一樣,失去了父母,失去了家園。戰爭在這些孩子的心靈中留下了永難抹去的陰影和無法彌補的創傷。

世界需要和平,我們要反對戰爭,我們要高唱和平歌曲,讓世界處處永遠是藍天、白雲、綠地、笑聲……

名師精評

小作者認真觀察這張真實的曆史照片,先對照片所示內容展開豐富的想象,逼真地再現了照片中所反映的曆史事實;然後從照片中得到啟發,聯想到今日中國之強大而為之自豪;再將議論進一步延伸、擴展;最後突出“世界需要和平”的深刻主題。聯想可謂豐富、切題。

肩負和平

鍾旌

每當我打開影集,看見這張珍貴的相片時,我的臉上就會泛起微笑,難以忘懷的情景就會重現在眼前。是什麼相片讓我如此珍視呢?請聽我慢慢道來吧!

那是我十歲那年與媽媽到昆明世博園旅遊時照的一張相片。你看:相片上臉龐堆滿笑容的小男孩就是我,我的肩上站立著一個惹人喜愛的小生靈——和平鴿。於是我給這張相片取名叫“肩負和平”。

可能是我從小就喜歡動物的緣故吧,那天進入世博園,迎麵就飛來了許多小鴿子,好像歡迎久違的老朋友般熱情。鴿子圍著我飛,我的情緒一下子活躍起來。“媽媽,媽媽,幫我買包玉米,我要喂鴿子。”鴿子好像聽懂了我的話,呼啦啦地飛到我的跟前,個個仰著小腦袋,眨著可愛的大眼睛注視著我。媽媽買了一包玉米,輕輕地走到我身邊,說:“你看鴿子的眼睛,多麼純真,多麼和善,人們叫它‘和平鴿’真是名副其實啊。”我心急地搶著說:“快喂鴿子吧,要不它們就要飛走了。”媽媽語重心長地對我說:“不會的,鴿子不是因為你要喂食才接近你,它是把和平、友好、善意的信息傳遞給你,隻要你不傷害它,它就會與你一路同行。”我邊給鴿子喂食,邊思考著媽媽說過的話:鴿子這麼個小生靈,卻擁有如此寬大的胸懷,友善地對待我們人類;我們人類作為高級智能動物,為什麼不能以寬容的心對待每一件事,每一個人呢?我慢慢抬起頭,說:“媽媽,我也要做一個和平的使者。”

我剛說完,一隻鴿子飛到我的肩膀上,伸長脖子,側著頭,咕咕地叫,仿佛在對我說:“朋友,來照張相吧,我站在你的肩頭,就意味著你肩負著和平的使命。”

我感謝媽媽給我啟迪,更感謝和平鴿給我帶來的感悟。我盼望在下屆奧運會上當一名小記者,向各國運動員及觀眾傳遞友好與和平。

名師精評

一張普通的相片給小作者帶來了美好的回憶,一張與和平鴿合影的相片讓小作者感悟到“肩負和平”的使命,並盼望在下屆奧運會上當一名和平使者。這篇看圖作文成功之處在於選材巧,行文妙,內涵深。

又是一個兩分

賓宇中

“又是一個兩分”,這是一幅油畫作品的名字。

畫上是一個溫馨的家。藍色的牆壁,褐色的地板,白色的門窗,窗台上放著一盆茁壯的棕樹。母親坐在桌旁,顯得憂鬱而傷感。她一臉無奈地看著兒子,眼裏流露出淡淡的憂傷。母親身邊一個騎玩具單車的小弟弟,隻有五六歲,正笑嘻嘻地望著哥哥,好像有點幸災樂禍:瞧你,神氣不起來了吧!姐姐剛寫完作業,正一邊收拾課本,一邊不滿地衝弟弟瞪眼睛。

畫的主角是一個神態沮喪的小男孩。他穿著黃色的皮襖,腳蹬黑皮鞋,手裏還提著一個破書包,大概是與人打架,把書包扣給弄壞了,隻好用繩子捆著。破書包裏露出一副彈弓,可以肯定,他一放學就去打鳥,又忘了寫作業。小男孩一聲不吭地站在那兒。他不敢正視母親,把頭偏向一邊,眼裏蓄滿了懊悔的淚水。隻有那隻白色的卷毛狗渾然不知小主人心中的沮喪和愧疚,仍然親熱地將前肢搭在小男孩的胸前,等待著小主人和它一起玩耍。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呢?告訴你吧,這個小男孩又考了一個兩分。五分是滿分,兩分就是不及格了。姐姐生氣地瞪著他,她心裏一定在想,你什麼時候才能為姐姐爭口氣啊?爸爸呢?爸爸也許在衛國戰爭中犧牲了,怪不得母親那麼憂傷,孩子啊,你怎麼對得起九泉之下的父親。連弟弟都瞧不起他了。

《又是一個兩分》這幅畫是蘇聯畫家列歇特尼夫創作的。他以細膩的筆觸、生動的形象,反映了孩子又得了一個兩分後內心的愧疚,以及母親的擔憂、姐姐的不滿和弟弟的嘲笑。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據資料說,此畫在20世紀50年代是蘇聯家喻戶曉的名作,我奶奶說這也是當時中國少年兒童熟悉的名畫,老師、家長經常用此畫教育他們這一代人,它激發了無數青少年的上進心。

名師精評

這篇賞析名畫的佳作的亮點是透過人物的神態探內心。例如從姐姐不滿的神態看出姐姐恨鐵不成鋼的內心;從母親憂傷的眼神猜測也許父親在衛國戰爭中犧牲了,這孩子又貪玩,不愛學習,怎麼對得起九泉之下的父親?

勝似親人

雨桐

我家隔壁住著一位80多歲的苗族老奶奶,她雖然身體很健康,但畢竟是上了年紀的人,腿腳不靈便,女兒又在外地工作,身邊沒有人照顧,我們一家人總是想方設法地幫助她。

一個冬日的上午,我寫完作業,忽然想起老奶奶昨天換下來的衣服和床單還沒洗呢。這麼多衣物,老奶奶年紀又大了,什麼時候才能洗完呢?想到這,我便悄悄地來到老奶奶家,正好老奶奶外出了。我把衣服和床單泡在水盆裏,又撒了點洗衣粉,然後找來搓衣板一點一點地搓起來。搓著搓著,床單總是從我的手裏跑掉。我隻好用手捏住床單的一角一點一點地搓,洗完一段再洗下一段,一個床單就花了差不多30分鍾的時間。再看看我的手,已經搓出了水泡,我顧不上疼痛,堅持把剩下的衣服洗完,然後把洗幹淨的衣服、床單晾到院子裏。

這時,門開了,老奶奶外出回來了。她看了看晾在院子裏的衣物,再看看我凍得通紅的小手,便把拐棍丟在一邊,用一雙粗糙的大手緊緊地捧著我的臉,一時激動得說不出話來,隻是把我抱得更緊了。

好一會兒,老奶奶才感動地說:“你真是個好孩子!”聽了老奶奶的表揚,我有些不好意思了,低著頭紅著臉說:“沒什麼,以後我還要為您做更多的事呢!”

名師精評

單幅圖的看圖作文要在認真觀察圖畫細節的基礎上深入想象,看出圖意,同時給畫中人、物以更豐滿的文字表達。本文關於老奶奶家世的想象就為故事進行了很好的鋪墊,而“我”洗衣物的前後經過將畫麵中靜止的人物激活了,很好地表現了“勝似親人”的畫麵主題。

尖子生智囊團

判斷性結尾

判斷性結尾,就是在文章的結尾對所寫的內容作出判斷,作出評價,使讀者對文中所寫的事物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如《趙州橋》一文就用了判斷性結尾:“趙州橋表現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是我國寶貴的曆史遺產。”《長城》也用了這種方法結尾:“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曆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

多幅圖

“開口笑”牌球鞋

黃丹蕾

足球場上,四(5)班和四(6)班的足球賽正在激烈地進行著,隻見四(5)班的主力隊員張亮,如同一隻小老虎似的奔跑著,球場兩邊也不時傳來陣陣喝彩聲。這時,隊友吳塵搶到了球,緊張地對張亮說:“快,快射門!”

此時,張亮猶如踩上了風火輪,猛衝過去,“刷——”一個漂亮的弧線球朝球門飛了過去。啊!沒進!真可惜,怎麼回事?張亮氣惱地跺了跺腳,低頭一看,哇!球鞋咧開了大嘴巴,成了“開口笑”了!

張亮不得不退出比賽,飛快地向商店跑去,心想:這雙“耐克”牌球鞋剛買的,怎麼一腳就能踢爛呢?看來,商店的老板賣的一定是假“耐克”,這老板,真是個奸商。來到商店,張亮氣衝衝地走了進去。老板笑臉相迎,殷勤地說:“小朋友,要買點什麼?”張亮氣呼呼地說:“我昨天剛買的球鞋,怎麼今天就爛了?我是來換鞋的!”老板一聽,臉馬上由晴轉陰,凶巴巴地說:“你……你踢爛了鞋子找我賠?沒門!”張亮理直氣壯地說:“你的鞋子有問題,‘耐克’牌的球鞋怎麼可能那麼容易爛?”……吵來鬧去,老板死活不肯給他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