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能不求人。每個人從咿呀學語至壽終正寢止,幾十年的生命曆程中,誰都免不了求人和被人求。
求人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一種必然現象。
正如有了樹木的擁抱,才有森林的鬱鬱蒼蒼;有了江河的彙聚,才有大海的駭浪驚濤;有了分工合作、團體互動,才有人類的深深足跡一樣,現實生活中有了求人與被求,進而有相助、互信,從而才有充滿生機的社會。
求人與被求、信賴與忠誠、求援與援助、同甘共苦、榮辱與共、生死相依、成功與歡樂……這是人與人之間相求相助的美好旋律。
然而,現實生活中也存在求人艱難、求人不易的現象。
所謂“別人求我三春雨,我求別人瓦上霜”,“人求我如提水壺,我求人三顧茅廬。求我水壺行方便,三顧茅廬不見麵”,就生動具體地描述了求人的艱難。
為求人成事而攀關係、走後門、行賄受賄、權錢交易、爾虞我詐,則是求人中最醜惡的現象。
想獲得人生的成功必須求人,而求人和被人求以必須避開陷阱,這就寄需安竅門。
正是基於此,我們才以客觀公允的態度、無可辯駁的事實闡明“求人”的重要性,深刻剖析影響求人成敗的各種因素,教授讀者萬無一失的求人絕學。
深諳求人技巧,方可壯大自己,無求於人。
要想通融事,必先能通融人。不先把人搞通,就不會把事搞定。而搞通人的方法有很多,“投其所好”便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俗話說:“不怕對方不上套,就怕對方沒愛好。”
世上所有的事情都是由人酌辦的。所以,與其苦心孤詣地琢磨事,不如盡心竭慮地琢磨人。把人搞明白了,事情也就搞清楚了。把人搞定了,事情也就搞定了。
戰國時的張儀,學了一套“縱橫術”,帶了幾個鄉人跑到楚國去求富貴。但事與願違,在楚國卻窮困得無以聊生,生活異常拮據,同去的人挨不下去了,便怨氣衝天,都嚷著要回家去。
張儀說:“你們是不是因為窮了,享受不到什麼快樂就要回去呢?這樣吧,再挨幾天,不是我誇口,隻要見到楚王之後,我包管大家吃喝不愁,否則的話,你們可敲碎我張儀的門牙!”
那時候,楚王正寵愛著兩個美人,一個是南後,一個是鄭袖。
張儀那天見到了楚王,楚王十分不高興。張儀就說:“我到這裏很久了,大王還不給我一點事做。如果大王真的不想用我,請準我離開這裏,去晉國跑一趟,到那邊碰一碰運氣!”
“好吧,你隻管去吧!”楚王巴不得他趕快離開,便一口簽應。
“當然,不管那邊有沒有機會,我還是要回來一次的。”張儀說,“但請問大王,需要從晉國帶些什麼嗎?譬如那邊的土特產,您若喜歡,我可順便帶一些回來。”
楚王冷冷地掃了他一眼,淡淡地說:“金銀珠寶、象牙犀角,本國多的是,對於晉國的東西,沒什麼可稀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