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家們對此給出了合理的解釋:非洲蜂天資低劣,但它們隻有學會長途飛行的本領,才能夠在氣候惡劣的非洲大草原活下去。簡單地說,非洲蜂若是不能飛行,它就隻有死路一條。
什麼叫“置之死地而後生”?非洲蜂給出了很好的回答。非洲蜂更讓我們相信,在一個執著頑強的生命裏,隻有壓力才能產生超強的能力。
現在社會由於變化快速、競爭激烈,因而工作環境也充滿高度壓力。由於壓力通常讓人感到不舒服,因而人們遇到壓力時,很容易就產生抗拒或者逃避的心理。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或工作中,壓力可以說是無處不在。剛換一個新的工作,對新的環境與工作內容不熟悉而感受到的壓力;學生考試前,因為無法預知會遇到何種形式的考題,而感受到的壓力;業績目標無法達成、擔心實力不如對手、家人有問題無法解決、經濟狀況不佳等等而產生的壓力。無論是哪一種情況下產生的壓力,其實都有一個相同的特質,就是當一個人碰到一件事而感覺到“我不會”、“我不熟悉”或是“我不確定”時,就會感受到壓力。
人們往往習慣於表現自己所熟悉、所擅長的領域。但如果我們願意回首,細細檢視,就會恍然大悟:正是緊鑼密鼓的工作挑戰,永無歇止難度漸升的環境壓力,才在不知不覺間形成了今日的諸般能力。
高效人士往往給自己定下很高的目標,然後在這個高期望的壓力下,提高自己高效做事的能力。
不能輕言放棄
史泰龍出身貧苦,母親專橫任性,父親是個酒鬼。10歲時父母離異,他經常被同學欺侮,成了同學們的練拳對象,13歲便輟學在家。
工作了5年後,他決心成為一名電影明星,盡管他知道自己有口吃的毛病,人長得不漂亮,又沒有文化。但是,他有了想法和決心之後,就立刻行動了起來。他找來好萊塢電影公司的記錄本,開始一個一個去推薦自己。他遭受了1000次的拒絕,但這1000次的拒絕競絲毫沒有阻止史泰龍去實現做明星的夢想和決心。
有了1000次行動全部遭到拒絕的經驗後,史泰龍根據自身體驗寫了《洛奇》的劇本,又開始走進一家又一家的電影公司。
在第1600次的時候,終於有人願意出錢買他的劇本了。這時,他身上隻剩下40元現金,可是當他聽到電影公司不同意由他主演的時候,他第一次拒絕了別人。
直到在第1885次的時候,史泰龍終於如願以償。他主演了電影《洛奇》,並一炮打響,成為了一個超級巨星。史泰龍的片酬打破了好萊塢的新紀錄,達到2500萬美元。
做事高效的人都具有堅忍不拔的意誌,在困難麵前從不輕言放棄。1885次!對於一般人而言,應該早就知難而退了,但1884次的失敗並沒有動搖史泰龍堅定的信念,他把每次的拒絕當作激勵和鞭策自己的動力。一次一次的失敗與拒絕,給了他不斷完善的機會,也是這樣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成就了他的輝煌。
王永慶創業時才16歲。他借了200元開了一家小米店,可當時,各處米店都有各自的固定客戶,一般百姓也多去自己熟識的米店買米。王永慶的米自然難以在米市中立足,開展營業十分困難。但他並不氣餒,為了打開銷路,他將米中雜物、沙粒撿得幹幹淨淨,且不辭辛苦挨家挨戶去推銷,有時還冒雨將米送到顧客家裏,他總是想盡辦法滿足顧客的要求,甚至比顧客考慮的還周到。他給顧客送米時總是主動地把顧客米缸中原來的米先取出來,再放新米,然後再把舊米放在新米上,以便顧客吃完舊米再吃新米。
後來王永慶又成立了一個台灣塑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創立之初,一個化工專家預言王永慶難逃破產的命運。但王永慶並不放棄,仍義無反顧地走自己認準的路,不幸的是事態的發展似乎應驗了那個預言,一個又一個難關橫在他的麵前,台塑公司生產出來的聚氯乙烯在市場上竟無人問津。原來,這是對台灣石化塑料工業發展估計過快所致。麵對這種困境,一些股東心灰意冷,紛紛退股,台塑剛建不僅就陷入死地。這時王永慶也沒有退縮,他決心迎接命運挑戰。通過調查分析,發現產品之所以賣不出去是因為缺乏競爭力,價錢過高,並不是市場出現飽和。於是,他做出決定,賣掉了自己所有的產業,買下了台塑所有股權,並決定獨自經營。他重新規劃發展藍圖,決定采取兩項措施背水一戰。出乎意料的是他所采取的措施不僅不減產而且大量增產,為提高競價能力,同時注意產品質量,他投資70萬美元更新設備,使質量提高了,售價卻降低了。第二項措施是開發塑膠加工工業,興建工廠,利用台塑的聚氯乙烯為原料加工製造各種塑膠產品。這不僅能夠消化台塑的產品,而且還可以用塑膠成品賺取更多的利潤。
由於采取上述兩個措施,王永慶擺脫了困境,打開了市場,使企業起死回生,後來擁有了世界上最大的塑膠企業,並被稱為“世界塑膠大王”,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
任何成功的取得都是需要積累的,有經驗的積累,也有時間的積累,所以我們不要輕言放棄,沒有生活的點滴積累和打磨,就無法孕育出炫人奪目的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