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一個對時間有非常敏感的人,也是一個比較迷糊的人。最近我迷上了知乎,就是知乎這些名人他們在21歲的年紀都幹了什麼。郭敬明18歲的時候出了他的第一本書《愛與痛的邊緣》,21歲的時候已經寫出了三四本暢銷書了;嚴歌苓20歲發表處女作童話詩,21歲的時候去做了戰地記者……像他們這種在20歲出頭就找到了自己想要做得事情,並奠定了未來歲月的基調是無比幸福的事。對比我這個普通的人來說,我發現我的成長極其緩慢。
小學時懵懵懂懂,不喜歡看書,第一本有印象的書就是楊紅櫻的《淘氣包馬小跳》,後來才擁有了所有楊紅櫻的書。但那個時候的特點是寫作文挺快的,從來不用打草稿。初中的時候喜歡跟朋友們互相寫詩,寫那些自以為很美的句子算是我文學的啟蒙。在初一的時候遇到了一個非常好的語文老師,她曾經讚美我說:我很擅長寫,堅持下去,必定收益。所以那時候自己開始寫各種各樣的散文集,當然就是買一個好看的本子,自己給它取個名字。直到高中,我才申請了寫書,寫出我的心聲,開始了我的寫作生涯。在這個過程中一篇詩歌曾經被發表,賺了50塊的稿費,這是我第一次賺錢,非常開心。可以後,我再沒有想過投稿了,隻是每周更新自己的隨筆,快樂的寫著自己的小心情。正是因為這樣,我開始愛上讀書。我在這整個過程中滿足著、沉浸在自己小小的世界裏,以為我所有的才華、能力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在小小天地裏,沒有走出一條自己的路。
後來我學習藝術,每天都有一部分時間在校外,閑暇之餘才開始接觸電影,一周看三四部對我來說都是再正常不過了。書也是斷斷續續的看,在這個過程中我仿佛發現了一個更大的世界,我看到了這個多彩世界的一角,突然間我想讓自己參與進去,也想讓自己變得優秀。於是,我才重新拿起了筆,重新堅定自己寫作的決心。這一路走來,我發現自己一直是緩慢的,沒人催我,我自己也不著急。就這麼一直走著走著,沒想到竟然走到了臨近高中畢業這個十字路口。在這個時候,我突然醍醐灌頂般找到了自己的所愛。直到現在喜歡的灼熱還在、衝動還在。當我突然在自己的世界中覺醒,我才發現原來身邊的朋友早就已經奔向另外的人生了,一個與我完全相反的人生。是的,他們穩定了,成為了父母想要他們成為的樣子。隻是我覺得很可惜的,假若我的家人也在催促我,假若我一年後沒能讀大學,可能我這輩子都不能覺醒,都不能真正意識到自己究竟是喜歡做什麼、想要做什麼。幸運的是,在我還能有選擇的時候,我自己明白過來。而身邊的朋友有的都來不及明白,就匆匆忙忙的走向另外的人生。也許現在很穩定,也許現在很幸福,可是人生的路那麼長,為什麼要氣喘呼呼的跑也要努力的去看看終點的樣子,為什麼不願意多停一停看看此刻的風景。一個人的成長速度,雖然不是完全由個人決定的,但是是可以選擇的。有人選擇了一條暢通無比的高速公路,有人選擇了色彩斑斕的崎嶇小路,還有人不一定一直走一條路……不同的成長速度,決定了未來人生的高度。
看到朋友圈裏又有朋友結婚了,而我才開始在自己的夢想道路上起航。未來我們麵對的是不同的風雨,從此世界相隔,你看不透我,我看不懂你。可是親愛的,你有時間慢慢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