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其他劇作家
西班牙戲劇史上另一個值得一提的劇作家是塞萬提斯。
對於塞萬提斯的小說《唐·吉訶德》,中國人是並不陌生的,但是如果我們說,塞萬提斯還是一個著名的劇作家,那麼就肯定會有人表示驚奇。
塞萬提斯畫像塞萬提斯(公元1547—1619),出生於阿爾卡拉—德埃納雷斯、一個並不富裕的外科醫生家庭,他勤奮好學,卻沒有受過很好的正規教育。1571年,他因參加西班牙對土耳其的戰爭,身負重傷,在意大利寄居多年,返國途中被海盜劫持到阿爾及利亞,度過了一段囚徒生涯。經過了艱難跋涉,才回到了自己的祖國。他一生坎坷,命運多艱。因債務問題多次入獄,後死於馬德裏。
或許是長期身在異鄉、情係家國的緣故,在塞萬提斯的戲劇中,總是充溢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充滿著對自由人生的向往。取材於公元前1世紀羅馬曆史的劇作《努曼西亞》,就是最好的例證。
努曼西亞是一座城市的名字,在古羅馬時期,統治者為了滿足稱霸的野心,四處擴張領土,把侵略的戰火燃向了這座和平的城市。努曼西亞的人民,不甘心把自己的家園拱手讓於進犯的敵人,盡管他們勢單力弱,但眾誌成城,決心與侵略者進行殊死的搏鬥,以自己的英勇換取人生的光榮。羅馬人的軍隊已經將小城團團圍住,饑餓和死亡的危險正步步逼來,但努曼西亞的人民卻無所畏懼,他們互相關愛,同仇敵愾。為了搶救一個餓得奄奄一息的婦女,兩個守城的衛士闖入敵營竊取麵包,盡管付出了一死一傷的代價,卻甘願用自己的生命去挽救別人的生命。城內彈盡糧絕,人民寧願平靜地餓死,也不願屈辱地活下去。最後城裏隻剩下一個小孩,他緊握著城門的鑰匙,慷慨陳詞,怒斥敵人,然後從城門上跳下,墜地而死。
全劇除了羅馬主將外,沒有特別突出的人物,有些角色的名字富有象征寓意,如戰爭、西班牙、饑餓等等。劇中宣揚著“不自由,毋寧死”的信念,表現的是普通民眾凝聚在一起,所體現出來的巨大力量。
塞萬提斯也寫過幕間劇,如《處理離婚案的法官》、《薩拉曼卡的山洞》等,他的劇作許多沒能上演。在他去世前一年,他結集出版了自己的戲劇集,名曰《上演過的8出喜劇和8出幕間劇》,這些劇目在他身後得以流傳。
在西班牙戲劇走向繁榮的曆史時期,有一個小小的戲劇派別值得重視,這就是“維加學派”,這些人因師法維加,創作手法也與其相近而獲此稱號。其代表人物有卡斯特羅(1569—1631)、莫裏納(1580?—1648)、阿拉貢(1580?—1629)等。他們的創作傾向比較接近維加,皆以戲劇作為思想武器,反抗封建教會和貴族階級的統治。
卡斯特羅寫過英雄悲劇《熙德的青年時代》,此劇對法國古典主義戲劇具有影響,後來高乃依寫了悲劇《熙德》,內容盡管不同,但無疑前者對後者的創作思維有所啟迪。
莫裏納創作過80多部戲劇,其中包括傳奇劇、曆史劇、宗教劇等等,在西班牙戲劇史上,他一度與維加、卡爾德隆鼎足而立。他擅長在劇中塑造性格鮮明的人物,他的喜劇具有強烈的諷刺性。他寫過一部出色的喜劇,叫《塞維拉的騙子》,劇中塑造了民間傳說中的有趣人物堂·胡安的形象,後世的一些詩人和劇作家,從中吸取創作靈感,莫裏哀就據此寫成了他的名劇《唐·璜》。
阿拉貢最為著名的劇作是《不可靠的真實》,這部劇作也傳入法國,高乃依曾參考它的情節,創作了自己的喜劇《撒謊者》。
這些情況可以說明,西班牙黃金時期的戲劇確實取得了很大成就,不僅為本民族的戲劇史留下了輝煌的篇章,而且對整個歐洲特別是法國的戲劇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法國古典主義時期的戲劇
從文藝複興運動開始到17世紀末,法國戲劇的發展處在古典主義時期,在這一重要的曆史階段,法蘭西人為人類的戲劇史增添了光輝的一頁。
恩格斯曾經指出:“法國在中世紀是封建統治的中心,從文藝複興時代起是統一的等級君主製的典型國家。”然而,在文藝複興時期,法國文學藝術特別是戲劇的發展,較之其他歐洲國家,卻處在落後的狀態。
當歐洲其他國家相繼綻放出文藝複興的藝術之花時,法國卻因為發生了從15世紀末到16世紀末近百年的戰爭,而使藝術的發展步履維艱。它先是對外發動了對意大利的侵略戰爭(1494—1559),繼而又爆發了宗教內戰(1562—1594),社會的動蕩不安,幾乎使君主專製政體陷於危機。亨利四世登基後,鞏固了王權,實行重商主義政策。使資本主義性質的社會經濟,逐漸發展起來。
17世紀,法國產生了兩個重要的哲學家:伽桑狄和笛卡爾。伽桑狄肯定感覺是知識的惟一來源,國家隻是一種分工,而這種分工應建立在社會契約的基礎上。笛卡爾是法國理性主義的奠基人,他認為真理的標準存在於理性之內,他反對宗教權威,主張人們應當用理性代替盲目信仰。他們的哲學思想在法國乃至歐洲產生了很大影響,並成為古典主義的思想基礎。
在17世紀,法國的文學已經得到了空前的發展,而戲劇則走向了繁榮階段。古典主義藝術主張反映真實生活,強調理性,排斥情感,認為理性是最高真實和美的裁判。為此,它反對戲劇上的個人傾向和自由傾向,製定了一整套需嚴格遵守的戲劇戒條,如不能把悲、喜劇混同一處,戲劇語言應當是詩體語言等,而“三一律”則被看成必須遵守的法則。但是,這些戒條無法限製生性浪漫的法蘭西人的性格,很快,它就被富有創造激情的劇作家打破。1638年高乃依的劇本《熙德》在巴黎上演,圍繞這個劇引起了一場關於古典主義的戲劇規則的爭論,首相黎塞留授意法蘭西學院撰文批評《熙德》,他們指責高乃依的悲劇違背了戲劇“以理性為根據”的娛樂作用,沒有始終把滿足榮譽的要求放在首位,違背了“三一律”等等。
古典主義戲劇把古希臘、羅馬時期的戲劇奉為典範。其作品中的故事和人物,大都采自古代傳說或古代的文學藝術作品。但是,他們關心的並非是古代曆史,而是借助古人的事,反映自己的社會思想。在這個曆史時期,王權被當成是與封建教會抗禮的勢力,因此,無論是高乃依,還是莫裏哀,在戲劇中都表示了對王權的維護和尊重。在一些戲劇中,國王成為“公正”、“英明”的化身。
在17世紀,為法國的悲劇發展作出了貢獻的是高乃依和拉辛,盡管在當時,這兩個人彼此不相容,但曆史還是給他們平分了在戲劇史上的光榮。為法國戲劇帶來崇高聲譽的是莫裏哀,迄今為止,還沒有哪一個劇作家的喜劇成就,堪與莫裏哀比擬。
高乃依及其悲劇
皮埃爾·高乃依(公元1606—1684),是法國古典主義時期重要的劇作家。他出生於魯昂一個富有家庭,受過法學教育,長期從事律師職業,但是對於文學和戲劇,他卻有著濃厚的興趣。1629年,他初試身手,寫了一部喜劇《梅麗特》,在巴黎上演後獲得成功,這無疑是對他戲劇創作的最好鼓勵。從此,他一發而不可收,接連創作了多部戲劇作品。1647年,高乃依被選入法蘭西學院,他一生寫了30多個劇本,一度聲名顯赫,但晚年時戲劇創作能力則江河日下,漸漸歸於沉寂。
高乃依畫像給高乃依創造了轟動效應的劇作,是五幕詩體戲劇《熙德》(1637),它取材於西班牙劇作家卡斯特羅的《熙德的青年時代》,描寫11世紀時貴族青年唐羅狄克與施曼娜的愛情經曆。
羅狄克與施曼娜是一對非常般配的戀人,他們兩人的父親都是為國家建立過赫赫戰功,並被國王倚重的朝廷大臣,然而,因為國王選擇了羅狄克的父親擔任太師,致使施曼娜的父親心存妒忌,言語之間,兩個大臣動了怒氣,施曼娜傲慢的父親竟然給了羅狄克老邁的父親一個巴掌,由此引發了兩個家族間的榮譽之戰。
這件事給兩個年輕人的婚姻蒙上了一層陰影。羅狄克覺得對父親和愛人都欠著同樣的恩情,要成全愛情就得犧牲榮譽,要替父報仇,就得失去愛人。這樣的選擇使他非常痛苦。最後他還是選擇了為父親雪恥,與施曼娜的父親展開決鬥,用劍將其刺死。而如此以來,不僅增加了自己的痛苦,也把施曼娜拖入了愛情與榮譽的艱難選擇中。深愛羅狄克的施曼娜心事重重,她說,“我的愛情同我的憤恨對立,我仇人的骨子裏藏著我的情人”。而公主也正暗戀著羅狄克,從情感出發,她希望在複仇事件發生後,羅狄克與施曼娜根本無法相容,這樣就能成全自己的愛情;而從理智出發,她又為兩個情投意合之人的分手而感到惋惜。一個心中暗戀施曼娜的騎士,決心此時挺身而出,為其父報仇,以贏得施曼娜的愛情。羅狄克在完成了家族的複仇使命之後,來到施曼娜身邊,他懇求自己的戀人親手殺死自己,這樣他的心就坦然了。施曼娜對羅狄克說,“你殺了我的父親,顯出你配得上我;我也要殺你,好顯出我也配得上你。”
按照西班牙人的道德觀念,施曼娜隻能向國王告發羅狄克,並請求國王懲治他的殺人罪行。國王聞知此事,非常吃驚,他為失去施曼娜的父親這樣一位重臣而遺憾。為了家族的榮譽,施曼娜隻能把羅狄克往絕境上推,可是她心中的愛情又讓她下定決心,在羅狄克被處死之後,她要隨他而去,決不多活半個時辰。
這時。摩爾人來攻打西班牙,匆忙間羅狄克帶著騎士隊伍去打擊敵人,結果把敵人打得落花流水,首戰告捷的羅狄克受到了國王的嘉許,封他為“熙德”,即君主之意。原來還顧忌門第不合的公主,此時心中暗喜,因為公主嫁給君主,是當時順理成章的事。可是她實在不願損害這兩個人深切的情感,她最終戰勝自己,要成全這一對有情人。施曼娜仍然不放過羅狄克,要國王治罪於他。國王最後決定,讓暗戀施曼娜的騎士與羅狄克決鬥,獲勝的一方即娶施曼娜為妻,而施曼娜從此則不再追究往事。
《賀拉斯》劇照羅狄克見施曼娜對自己決不寬容,決心在決鬥中隻求一死已遂其心願。施曼娜說服羅狄克不可以甘心受死,應當維護名譽。羅狄克在決鬥中本來可以將那個騎士殺死,但卻手下留情,兩人和解。而施曼娜卻顧及父親新喪,不肯立即成婚,羅狄克決定出發去遠征摩爾人,為他的戀人爭取更大的榮譽。
顯然,這部劇作反映了法國古典主義戲劇的藝術特征,高乃依憑著自己的理性,表現了在感情與理性發生矛盾時,其心中的理想人物所應當做出的行為選擇,塑造了所謂“高貴者”的形象。1637年,當此劇在巴黎上演時,卻引發了一場強烈的振動,以首相黎賽留為首的王權利益維護者,攻擊《熙德》沒有嚴格遵守“三一律”這一古典主義戲劇的創作法則。在強大的壓力下,高乃依隻得表示屈服。
M·拉歇爾在《賀拉斯》中扮演加米爾之油畫像繼《熙德》之後,高乃依創作了《賀拉斯》(1640)、《西拿》(1640)和《波利耶克特》(1643)等悲劇,他的這些悲劇成為古典主義戲劇的代表作。
《賀拉斯》取材於古羅馬曆史,寫羅馬人與阿爾巴人之間發生了衝突,戰事一觸即發。鑒於雙方多有姻親關係,為避免大規模的戰爭,雙方約定,各派三人作代表,展開一場決鬥,以決雌雄。羅馬方麵選出了賀拉斯三兄弟,而阿爾巴方麵則選出了居理亞斯三兄弟,他們開始了殘酷的廝殺,居理亞斯三兄弟全部被殺,賀拉斯三兄弟中也隻有一人生還,而居理亞斯三兄弟中的一個,就是賀拉斯姐姐的未婚夫,姐姐萬分痛苦,責罵弟弟,結果也被殺死。但是,國王對賀拉斯卻不予治罪。
《西拿》和《波利耶克特》同樣取材於曆史傳說,皆著意刻畫為忠於王權,獻身義務和榮譽,而不惜犧牲自我情感的悲劇英雄。在這些劇作中,從創作《熙德》開始就存在的理念化的毛病,在後來表現得越來越突出。致使劇中人成為理性的化身,性格單一,缺乏豐富、生動的個性。由於高乃依越來越追求戲劇情節的離奇,以及衝突的尖銳激烈,反而使他的悲劇無法再現昔日的輝煌。在他晚年,其戲劇地位受到了後來者拉辛的挑戰。
拉辛及其悲劇
若望·拉辛(公元1639—1699),法國古典主義時期重要的詩人、劇作家,出生於法國北部拉費泰米隆一個資產階級家庭,在冉森教派學校讀書,此教派的一些人有很高的古希臘文化修養,拉辛跟隨他們學習,獲得了豐富的關於古希臘史詩和悲劇知識。1663年他開始參加巴黎的戲劇活動,嶄露頭角,很快與高乃依形成分庭抗禮之勢。從1664年至1691年,他寫了11部悲劇和1部喜劇。悲劇《安德羅瑪克》和《費德爾》是其代表作,在藝術上獲得很大的成功。
《貝蕾尼斯》劇照《安德羅瑪克》(1667)取材於希臘神話,主人公安德羅瑪克是特洛亞英雄厄克多的妻子,特洛亞失陷後,她的丈夫被作為希臘聯軍之一的愛比爾國王皮洛斯殺死,她與兒子則成為他的俘虜。皮洛斯將他們帶回自己的國家,並愛上了安德羅瑪克。為此,他一再推遲原定的與希臘公主愛妙娜的婚期。
安德羅瑪克不會忘記皮洛斯的殺夫之仇,她不肯答應嫁給這個人。但是傳來了希臘使臣帶來的消息,原來希臘人為了滅絕後患,要殺死安德羅瑪克的兒子,安德羅瑪克將複仇與建國的希望都寄托在兒子身上,為了保全他的性命,她決定做出理智選擇——嫁給皮洛斯,但是,她已經做好了打算:在皮洛斯發誓做她兒子的保護人之後,她就以自殺的方式了卻這件事。
希臘公主得知皮洛斯要娶安德羅瑪克為妻,立刻陷入到失戀的悲憤裏。她派人將皮洛斯殺死,自己也隨後自殺。安德羅瑪克終於度過了人生的艱難時刻。
在這部悲劇中,拉辛歌頌了安德羅瑪克的堅強意誌,複仇精神以及對愛情的忠貞。譴責了那些情欲橫流、喪失理性的貴族人物。在皮洛斯陷於感情的泥淖中不能自拔之時,安德羅瑪克卻從從容容地在運用自己的理性,最後,希臘公主的狂熱情感,不僅葬送了皮洛斯的生命,也親手毀滅了她自己的愛情,而這一切更反襯出安德羅瑪克的理性的可貴,以及堅強品格。
和古希臘悲劇一樣,《安德羅瑪克》結構嚴謹,情節集中,盡管他寫了三個人物兩種愛情,人物之間又交織著複雜的矛盾,但是,拉辛處理起來卻幹淨利落,線索分明,人們公認這是一部標準的古典主義悲劇。此劇上演後,充分顯示了拉辛的才華,提高了他的聲名,但也同時遭到了貴族階級的圍攻。
1677年,拉辛的另一部著名悲劇《費德爾》誕生了,這部悲劇同樣取材於古希臘神話,歐裏庇得斯曾利用這個素材,創作過悲劇《希波呂托斯》。拉辛的《費德爾》寫希臘英雄忒修斯的妻子費德爾聽說其丈夫在戰場上犧牲後,就向其養子希波呂托斯表白愛情,卻遭到拒絕。不久,忒修斯突然生還,保姆向他大獻讒言,攻擊希波呂托斯,而費德爾卻聽任不管。盛怒之下,忒修斯惡毒詛咒希波呂托斯,並把他祭獻給海神。費德爾因絕望而服毒,彌留之際,她說出了事情的真相,然而悲劇已無法挽回。
這部劇作,道白優美,富有詩的韻味,情節緊湊,扣人心弦,心理刻畫細膩柔婉,是拉辛戲劇才華的最好體現。他劇中的主要角色,仿佛是那些渴望成名的演員的試金石,曾一度做過拉辛情婦的尚普梅斯拉小姐,成為費德爾的第一個扮演者,並從此聲名大振。
然而,拉辛的劇作卻不受保守頑固的貴族的歡迎,他們抬出一個二流作家普拉東的同名劇作,大加吹捧,致使拉辛心灰意冷,慢慢地疏遠了戲劇創作。他被宣稱“朕即國家”的路易十四任命為宮廷史官,但由於對王政心存不滿,便得不到恩寵,致使他的晚年鬱鬱寡歡。
除了上述的悲劇之外,拉辛還寫過《布裏塔尼居斯》、《愛斯苔爾》、《阿達莉》、《貝蕾尼斯》等悲劇。
莫裏哀及其喜劇
莫裏哀(公元1622—1673),原名讓—巴蒂斯特·波克蘭,是法國古典主義時期著名的喜劇家,也是繼阿裏斯多芬之後世界最偉大的喜劇家,由於他在喜劇創作方麵的巨大成就,使得這一時期的法國喜劇,被提高到了與悲劇同等重要的地步。
莫裏哀畫像莫裏哀出生於一個宮廷陳設供應商家庭,從小喜愛戲劇。遵照父親的旨意,他曾進入大學學習法律,但後來宣布放棄世襲權利和律師頭銜,投身戲劇活動。
1643年他與一些朋友組織了一個劇團“盛名劇團”,在巴黎進行戲劇演出。第2年他為自己取了藝名:莫裏哀。然而他的戲劇事業並非一帆風順,1645年,他苦心建立的劇團倒閉了,因經營不善,他曾受到債主控告並被拘禁。
走出牢獄之後,莫裏哀加入別人的劇團,繼續從事戲劇活動。在1645—1658年間,他跟隨劇團到法國各地巡回演出,這段風餐露宿、艱難跋涉的生活經曆,不僅使他對人生有了深切的體驗,而且對巴黎之外的社會情況有了比較多的了解。在成為這個旅行劇團的骨幹之後,莫裏哀認識到一個劇團要想立足社會,必須拿出自己的劇目來,為此,他開始了喜劇創作。他既當演員,也當編劇,同時也做演出的組織者,方方麵麵,煞是辛苦。據說。莫裏哀是一個非常好的喜劇演員,他扮演的馬斯卡裏葉、斯卡納賴爾等角色,為他博得了很高的表演聲譽。1655年,他的劇作《冒失鬼》在裏昂上演,這標誌著莫裏哀喜劇創作生涯的開始。
1658年,莫裏哀帶領劇團回到了巴黎,爭取到了在國王路易十四麵前做首場演出的機會。他的獨幕劇《多情的醫生》(劇本已失傳),在演出中非常成功,令國王感到興奮,於是便把王宮附近的小波旁劇場撥給莫裏哀他們,供其演戲之用。
從此莫裏哀的創作激情被鼓動起來,他的好作品相繼問世,有《可笑的女才子》(1659),《丈夫學堂》(1661)、《太太學堂》(1662)、《太太學堂的批評》和《凡爾賽即興》(1663)、《偽君子》(1664—1667)、《唐·璜》(1665)、《恨世者》(1666),《屈打成醫》(1666)、《慳吝人》(1668)等等。
《貴人迷》劇照莫裏哀一生創作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喜劇,也時常因喜劇的諷刺矛頭,觸及了貴族階級甚至王室的利益,而受到不公平待遇,甚至沉重打擊。他的喜劇屢遭禁演,1672年他與宮廷的關係徹底破裂。第二年,他在抱病演出自己創作的最後一個劇《沒病找病》時,體力不支,咳血而死。一代喜劇大師,就這樣悲劇性地結束了自己的一生。而教會卻借口莫裏哀死前未做懺悔,不準舉行葬禮,也不給安葬之地。
一、嬉笑怒罵《偽君子》
《偽君子》是莫裏哀喜劇的代表作,他所塑造的劇中人答丟夫的形象,因為其品行具有很強的概括性,其性格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其行為帶有很大的蒙蔽性,故而,給人留下深刻印象。自從這個喜劇上演之後,答丟夫便成為表麵上道貌岸然,實際上狼心狗肺的“偽君子”的代名詞。
劇中,家境殷實的人士奧爾恭將一個衣食無著,卻常在教堂虔誠禱告的人領回家中,這個人就是答丟夫。在奧爾恭家裏,此人不僅成了衣食無憂的座上賓,而且開始施展詭計,使奧爾恭和他的母親對他言聽計從。他們把他看成聖人、賢士,誠心誠意地讚美他,寵愛他、供奉他、縱容他。
這個騙子也的確有一套迷惑人的手法,比如他撒謊說他出生在貴族門庭。為了宗教信仰才虔誠苦修;他將奧爾恭送給他的少部分錢再轉手送人;甚至他聲稱,有一天他禱告時遇到一隻臭蟲,事後一直後悔不該把它捏死。他這種偽裝出來的宗教德行,十分輕易地就讓奧爾恭感動了,他對此佩服得五體投地。為此,他不惜撕毀女兒與一位年輕紳士的婚約。要讓與自己年紀相仿的答丟夫去做女兒的丈夫。可是,答丟夫一麵準備與奧爾恭的女兒結婚,一麵又對其新娶的妻子心懷歹心,伺機勾引。他對奧爾恭的妻子說,“如果上帝是我的情欲的障礙,拔去這個障礙對我算不了一回事。”由此可見,上帝也不過是他借用過來,遮擋其醜惡嘴股的一副盾牌而已。
奧爾恭家的其他人,甚至仆人,對答丟夫這個人的偽善麵目早巳看清,對其深惡痛絕。奧爾恭的兒子因為目睹了答丟夫調戲其繼母的醜行,故向父親告發並請父親警惕這個卑鄙無恥的小人,而奧爾恭一怒之下,竟把他趕出家門,還把兒子的財產繼承權送給了答丟夫。直到他自己親眼看到了答丟夫對待妻子的邪惡行徑,才決心讓這個忘恩負義的惡人從家中滾開。而此時的答丟夫,則完全變出一副惡狠狠的嘴臉,他向國王告發奧爾恭私藏密件,把奧爾恭是在極端信任他的時候才告知他的事情,當作向奧爾恭發難的手段,妄圖把他全家推向絕境,然後再以上帝的名義,霸占其全部家產。
在奧爾恭追悔莫及、傷心絕望之時,他女兒原已訂婚的未婚夫,主動來幫助他們一家。最後,幸虧國王聖明,免除了奧爾恭一家的罪孽,懲罰了惡人答丟夫。
《沒病找病》劇照在17世紀的法國,一些僧侶披著宗教的外衣,仇視教會之外的人們,擴大勢力,監視平民,甚至陷害那些所謂有自由思想的人,夢想讓社會恢複到中世紀宗教統治的時代。答丟夫這個形象,藝術地概括了這類人的真實麵目。在《偽君子》中,顯示了莫裏哀塑造人物的巧妙方法。戲一開始,答丟夫還沒有登場,我們便從奧爾恭家人的言談中,認識了答丟夫及其言行。可謂未見其人,先聞其聲。但是,人們可以感覺到,這個人物已經整個控製了奧爾恭的家庭,盡管他在第三幕才正式亮相,但他的巨大陰影卻徘徊在人們的心中。第四幕時這個騙子的詭計眼看就要得逞,而第五幕卻急轉直下,徹底揭穿了此人的偽善、狡猾,暴露了一個凶惡、卑鄙的靈魂。
《偽君子》這個戲命運多艱,1664年它第一次在凡爾賽宮上演時隻有三幕,因該劇觸犯了教會和貴族,他們在路易十四麵前詆毀他蔑視宗教,因此這個戲被下令禁演。後來,莫裏哀對劇本做了修改,1667年更名為《騙子》,公演後被人告發,當時的最高法院下令禁演。巴黎大主教還到處張貼告示,警告教民對這個劇連劇本也不要讀,違者除其教籍。莫裏哀當時被氣得生病,劇團也停演7個星期,以示抗議。直到1669年,經過莫裏哀的不斷努力,《偽君子》這個劇才被解除了禁演令。
1670年法國,意大利著名喜劇演員畫像
二、縱橫漫筆畫原形
莫裏哀的目光是敏銳的,筆鋒是犀利的,在他的喜劇中,那些愚蠢、卑鄙、做作、吝嗇的人物,仿佛被攝於一個巨大的畫屏中,一個個顯出了原形;而觀眾仿佛在哈哈鏡中看人生,總是忍不住心領神會的笑聲。
《慳吝人》劇照《慳吝人》(又譯《吝嗇鬼》)是莫裏哀又一部著名的喜劇,它諷刺了資產階級的拜金主義。阿巴公是個靠放高利貸起家的資產者,他貪心錢財,又非常吝嗇,在世人麵前假裝貧窮。他總是抱怨兒子在穿著打扮上花費了太多金錢,還主動教給他一個賺錢的方法,就是讓他把賭博贏來的錢拿去放高利貸。除了金錢,他不會關心別的事情,盡管女兒已到了待嫁的年齡,但是他所考慮的卻不是幫她選擇一位好女婿,而是關心想娶他女兒為妻的人,是否能夠不要一文陪嫁。妻子死後,他想再度結婚,可是他看上的妙齡女郎,恰是他兒子的情人,兒子還成了他高利貸的借貸人。後來,他秘密埋在花園中的一罐金子被人偷去,這使他痛哭流涕,痛不欲生,他要求開動國家一切統治機器,為他找回命根子一樣的金子。為了要回金子,他主動放棄了要娶的妻子,還沾沾自喜於自己的巧妙算計。
在《慳吝人》中,莫裏衰將一個嗜錢如命、貪婪自私的家夥的真實麵目,刻畫得生動傳神,惟妙惟肖,阿巴公的性格十分鮮明,吝嗇的本能和致富的欲望支配著他的整個人生。這個形象是如此深刻地反映了吝嗇鬼的靈魂,以至於在法語中,“阿巴公”與“吝嗇鬼”完全可以等同。
喜劇《可笑的女才子》,寫兩個外省的女子瑪德隆和卡多絲,來到巴黎,她們原本是要在此找尋自己的終身伴侶的,結果卻因為虛張聲勢、假充斯文、賣弄風情、矯揉造作而演出了一場可笑又可氣的滑稽劇。
瑪德隆和卡多絲的裝腔作勢,惹惱了向她們求婚的兩個年輕紳士,而這兩人的仆人卻偷穿上主人的衣飾,冒充起主人來。他們大搖大擺地來拜訪這兩個年輕女子,向她們大獻殷勤,講述一些不著邊際的愚蠢話,並許諾將她倆介紹給巴黎上層社會的人們。結果,這兩個蠢女子如鬼迷心竅一般,對兩個騙子的鬼話深信不疑,覺得這才是風雅之人,並一見傾心。直到這兩個仆人的主人趕來,揭穿了這場騙局,兩個蠢女子才羞愧不已,灰心喪氣。
在這部喜劇中,莫裏哀借助兩個外省女子的遭遇,對流行於巴黎的附庸風雅的社會惡習,予以大膽的嘲笑和辛辣的諷刺。瑪德隆與卡多絲為了顯示自己的“才學”和“優雅”,居然生造了許多怪僻的詞,如把鏡子叫作“豐韻的顧問”,把椅子叫作“談話的舒適”,把森林叫作“鄉村的裝飾”,把跳舞叫作“賦予我們腳步的靈魂”,並且硬要把流行於閨閣之中的戀愛小說的情景,照搬到自己的人生經曆中來。這些作法真是滑稽透頂。
《可笑的女才子》劇照喜劇《屈打成醫》,寫一個名叫斯卡納賴爾的樵夫,好酒貪杯,把家裏的東西全拿去換酒喝了,致使妻子和孩子缺衣少食。妻子為此十分生氣,他就對她拳腳相加。這使他妻子懷恨在心,要尋找機會報複他。一天,一個貴族家庭的總管和仆人出來尋找醫生。因為他家的小姐得了一種怪病,在出嫁前突然變成了啞巴。斯卡納賴爾的妻子趁機對他們說,他認識一位醫生,此人醫術十分高明,就是為人怪僻,非得用棍子狠狠打他,他才肯承認自己是醫生。
在棍棒之下,斯卡納賴爾被帶到貴族家中,成了冒牌的醫生。他胡謅的拉丁文令主人大跌眼鏡,信服他是個有學問的人,放心地讓他給小姐治病。斯卡納賴爾在此過上了神仙般的日子,不僅可以吃飽喝足,還拿了不少的行醫費,甚至還可以與小姐的奶媽調情。其實這家的小姐根本沒什麼病,隻是因為她父親不準她嫁給自己喜歡的人,卻要她跟別人結婚,她才裝出這副樣子。斯卡納賴爾巧妙地讓小姐的情人扮成藥劑師,隨他一同進入貴族家門,借診病之機,幫助他倆私奔。貴族發現女兒跑了,立刻拿斯卡納賴爾問罪,並揚言要把他吊死。正在這時,小姐和他的情人出現了,原來這個小夥子剛剛得到了一大筆遺產,阻礙他們婚姻的問題解決了,他們決定正大光明地結婚。貴族見未來的女婿有錢了,也就不再賴婚;而斯卡納賴爾的所作所為看來也沒什麼壞處,因此所謂的懲罰也就一概不論了。
香港演藝學院演出的《屈打成醫》劇照這個喜劇,表現了處在社會底層的人們的聰敏,同時反襯出貴族階級的愚蠢。斯卡納賴爾利用自己的小計謀,幫助了一對年輕的戀人。這個被人屈打成醫的人,卻醫治好了別人的心病,可謂歪打正著。
莫裏哀善於反映下層人士的機智、勇敢,他們身份低微,但頭腦活絡,能說會道,機敏靈巧,善施詭計。《屈打成醫》中的斯卡納賴爾、《司卡潘的詭計》中的司卡潘,就是這類人物的代表。
莫裏哀的喜劇中的角色,並不都是類型化的人物,有些劇中人性格複雜,內心細膩,如《恨世者》中的阿爾塞斯特,他厭惡貴族階級庸俗無聊、自私自利、虛偽奸詐的一套,而自己卻娶了一個專好誹謗別人的淫蕩女人。這是一個可笑又可悲的人。
莫裏哀的喜劇結構嚴密,情節的發展張弛有度,跌宕有致,他善於組織喜劇性的矛盾衝突。將流行於民間的鬧劇,提高到了一個新的層次,而並不失去其風趣、活潑的特性。他不拘泥於古典主義“三一律”,而是從喜劇的演出效果出發,去編撰妙趣橫生的喜劇劇本。他的劇中對話,機智俏皮,有許多就來源於民間流傳的諺語;格言,這使他的喜劇充滿了藝術生命力。
莫裏哀是集編劇、表演與劇團經營於一身的戲劇人的典範。他與高乃依和拉辛都有過戲劇上的合作。在他逝世之後,人們逐漸認識到了他本人和他所創作的喜劇藝術的價值,把他看成是代表了“法蘭西精神”的人。後來,路易十四下令,將莫裏哀的遺孀和她繼任丈夫所經營的莫裏哀劇團,與另外兩個劇團合並,成立法蘭西國家劇院即法蘭西喜劇院,劇院的另一個名字就叫“莫裏哀之家”。至今,這個劇院依然存在,並保留著最初的傳統。
英國戲劇:諷刺與微笑
1660年,曾經流亡國外的查理二世,又回到英國,重登王位,史稱王政複辟時期。起初,戲劇主要演出於宮廷之中,為了適應王室的欣賞趣味,在難以創作新劇的情況下,一些演出者開始改編老劇目,他們甚至認為莎士比亞的戲劇太粗俗,因此大刀闊斧地進行修改,如給《麥克白》裏加上了吟唱的女巫,為《暴風雨》增加了人物,甚至給《羅密歐與朱麗葉》加上了大團圓的喜劇結局。
王權穩固之後,英國開始修建劇院,並且出現了女演員。起初,戲劇活動主要局限於宮廷,對普通民眾無甚影響。後來,資產階級認識到了戲劇對於維護本階級利益的重要意義,便嚐試在民間進行戲劇活動,這為英國啟蒙主義戲劇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1731年,喬治·李洛的劇作《倫敦商人》上演,被認為是第一部資產階級的戲劇。直到1743年,愛德華·摩爾所寫的《賭徒》,這一被稱為第二部資產階級戲劇的劇作才開始上演,可見,啟蒙主義戲劇在英國的發展,是比較遲緩的。
《倫敦商人》是一部市民悲劇,寫商人索若穀為人寬厚,在家中他是個慈愛的父親,在社會上他是個信義之人。他的店員喬治·邦威爾因為愛上了一個賣弄風情、心術不正的妓女密爾沃德,故而需要錢財供其揮霍。可是,他既沒有足夠的金錢滿足妓女的貪欲,也沒有足夠的勇氣離她而去,隻好從店裏偷拿店主索弱穀的錢財。索若穀知道後,以寬大為懷,不加苛責,使喬治很受感動,也很愧疚。可是他經不起妓女的引誘,為了錢,他不僅再次從店裏偷盜,而且還殺害了自己的叔叔,因此被逮捕入獄,並被處以死刑,刑前喬治痛悔當初,但已無可奈何。
李洛自稱要寫出普通人的悲劇,他的劇本用散文寫成,這對於古典戲劇的一套法則有明顯的衝擊。《倫敦商人》中充滿了感傷情調和勸世意味,借妓女的墮落,譴責使她變得無恥的貴族社會的生活方式,也借喬治無法戰勝自我,以致葬送自己和別人的生命的行為,來警示那些意誌軟弱的人。劇中也宣揚著資產階級的道德觀念和處事方法。
這個時期,英國還產生了一種叫作“民謠歌劇”的戲劇,以約翰·蓋伊和他的創作著名。這類劇往往有說有唱,曲調通俗,歌詞淺顯,在輕鬆愉快之中,表達嚴肅的社會諷刺。蓋伊的《乞丐的歌劇》(1728)就是如此,劇中對上層社會的不道德行為多有抨擊。繼蓋伊之後,菲爾丁也創作過多部民謠歌劇。
一、菲爾丁的諷刺喜劇
亨利·菲爾丁(1707—1754),出生於破落貴族家庭,是英國啟蒙主義時期一位激進的民主主義者,以小說享譽世界,戲劇創作成就也不同凡響。對於英國社會,他有敏銳的觀察力和尖銳的諷刺力。他所創作的喜劇《悲劇的悲劇或大偉人大拇指托姆的生平和死亡》,情節複雜,內容生動,對王政複辟時期的社會現實和此時期流行的“英雄悲劇”予以辛辣的諷刺。菲爾丁以當時有名的大盜魏爾德的事跡為根據,寫魏爾德利用手下的強盜作案,占有很多贓物,他不僅騙走幼時好友的珠寶。還企圖霸占他的妻子,在他被捕入獄後,還要與另一個強盜頭爭奪對其他犯人的控製權。菲爾丁在劇中闡釋了他個人的觀點,即官僚和強盜一樣,他們的“偉大”就在於恃強淩弱,盜取公眾的錢包。
他的又一部喜劇《唐·吉訶德在英格蘭》則把諷刺矛頭對準了議會選舉:唐·吉訶德漫遊英國,偶然來到了一個鄉村,這裏正在舉行議會選舉,他被推選為候選人,許多人懷著各種各樣的自私目的,向他大獻殷勤。他們隻在乎個人利益,至於誰來做議員則沒有關係,要是自己的利益能夠確保,此人就是個瘋子也無關緊要。
菲爾丁的喜劇《1736年的曆史紀事》,簡直就是針對英國腐敗政治和混亂現實的一幅諷刺漫畫,作者通過戲中戲的方法,演示一係列當年發生的重要事件,通過一場政治爭論,凸現了政客們的醜陋嘴臉。劇中,一個劇團正在排戲,劇情中有一段表現幾個政府大臣商議怎樣弄錢,其中一人主張征稅,另一人則說,他正在想還有什麼稅可以征,討論了半天,他們覺得應當設立一種新的征稅項目,即對於無知征稅,因為大多數有錢人是無知的。後來這一群人走下舞台,劇作家就宣布。他們是征稅去了,並說明,整個歐洲的曆史不過如此而已。劇中還諷刺了一群自封的“愛國者”,這是些惟利是圖的商人,他們對於維護國家利益渾然不知,卻挖空心思賺取個人私利,有的人甚至說,他的祖國就是他的店子,祖國是否繁榮要以他的生意大小來判斷,戰爭既然可以使他生意興隆,那麼他支持戰爭就是愛國行動。站在啟蒙主義的立場上,菲爾丁不滿那些損害民眾利益的任何行動。
由於菲爾丁的戲劇多以政治諷刺為主,劇中明顯地有影射首相瓦爾浦的意思,使得英國政府深感不安,國家機器終於運用戲劇審查法案,終結了他的戲劇創作。被迫離開喜劇之後,菲爾丁轉而在小說界大顯身手。
二、哥爾德斯密斯的風俗喜劇
較菲爾丁稍後,英國出現了以哥爾德斯密斯(1730—1774)的劇作為代表的風俗喜劇。風俗喜劇不滿感傷的情調,認為這與喜劇風格不相宜,而主張要把人性的缺陷暴露出來,讓人們在嬉笑之中加以矯正。在哥爾德斯密斯的代表作《委曲求全》中,對貴族青年的傲慢無禮予以諷刺,但劇中卻充滿了諧趣。
風俗喜劇《委曲求全》,寫倫敦貴族青年馬洛和他的朋友赫斯丁來到一個偏遠鄉村,他們住宿在其父親的一位老友家中,卻誤把這裏當成了旅店,對待主人的態度十分傲慢。這使主人感到不滿,他無法相信這二位就是老友介紹的所謂“彬彬有禮”的青年,他們不僅不懂得尊重人,還有亂追女孩兒的毛病。見此情景,主人的女兒和他的侄女對此二人加以捉弄,經曆了一係列的喜劇性衝突之後,兩對小兒女不打不相識,竟然結成百年之好。
風俗喜劇的題材一般不涉及重大的社會問題,而選取社會生活和風俗時尚中的不和諧成分,以較為輕鬆愉快的方式,表現人與人之間的誤解、隔膜等,劇中充滿機智的調侃,幽默的語言和悠然的笑談。
三、謝立丹及其喜劇
18世紀晚期,英國喜劇進一步發展,出現了謝立丹和他的喜劇。
理查·謝立丹(1751—1816年),這位做過英國國會議員的劇作家,其父親是演員,母親是作家,他自己也在劇院任過職,因此,對於戲劇他是十分熟悉的。他一生創作過7部戲劇,其中以《情敵》(1775)和《造謠學校》(1777)比較著名。
《情敵》是謝立丹的一部重要的風俗喜劇,劇中對沉浸在自造的感傷氛圍的年輕人多有嘲笑,女主人公麗狄亞·倫吉斯就是這樣一個人,她將情感寄托在虛幻的情趣中,一旦現實與自己的想象不符,頃刻間便跌入了失落的迷途。謝立丹還吸收了即興喜劇中的可笑人物——好吹牛的軍人的特點,創造了又一個好吹牛而又膽小如鼠的人物阿克爾。劇中另一個滑稽人物是馬拉普羅卜夫人,為了顯示上流社會的風雅,她說話時很愛咬文嚼字,可是因為學識不足,又時常把詞義搞錯,用得不是地方,因此常常引人發笑。這部喜劇對上流社會的種種矯揉造作風氣,以及人們身上的虛偽,揭示得淋漓盡致。
《造謠學校》是謝立丹一部非常著名的喜劇,內容也同樣暴露著上層社會的醜陋和無恥。劇中的一位出身貧寒的姑娘,在嫁給了一位年老的爵士,成為蒂茲爾夫人之後,跟隨丈夫來到了倫敦。於是,“亂花漸欲迷人眼”的上流社會,立刻使這個原本善良、單純的女人神魂飄蕩,她一心要進入上層社會,結交以斯尼維爾夫人為首的一批闊太太。然而這幫表麵上裝模作樣的人,實際上是卑鄙自私、荒淫無恥、專靠造謠生事打發日子的無聊之徒。蒂茲爾夫人與她們為伍,仿佛是進入了一所造謠學校,很快便沾染了許多惡習,她不僅學會了大肆揮霍,滿足虛榮,而且還學會了情場周旋,差一點就背叛了丈夫,投進一個偽君子的懷抱。最後,她終於醒悟,才使家庭矛盾得以緩和。
謝立丹像其他人文主義者一樣,在諷刺英國上流社會的浮滑、虛偽之時,對自然的生命狀態和鄉村的平靜生活予以讚美,以都市的惡俗,反襯出鄉村的純樸,以上流社會人士的種種卑鄙及其對自然人性的腐蝕,闡明了具有新的思想意義的社會道德問題。
謝立丹的喜劇矛盾衝突激烈,人物形象生動,諷刺手法巧妙,即使在今天,仍然具有舞台演出的魅力。但總的來看,謝立丹的喜劇機巧有之,而豪縱不足。
四、英國劇場的狀況
18世紀的英國戲劇,除了在創作上產生了一係列的諷刺喜劇,取得了藝術上的成就之外,在劇場建設和戲劇表演方麵,也顯示了與以往不同的特點。如1732年建立的可文花園劇場,就既吸收了意大利劇場多層包廂的結構,又保留了英國文藝複興時期大眾劇場舞台前突的特點,同時也借鑒了法國劇場的一些合理因素。當時英國的戲劇演出,深受法國古典戲劇的影響,有時甚至盲目照搬,戲劇服裝也比較混亂,如在同一部戲中,有的演員穿古代服裝,有的又穿現代服裝,整體上不統一。
在戲劇表演上,則出現了古典派與現實派的論爭,如果說這一時期的戲劇創作根本無法與莎士比亞時期並提的話,那麼在戲劇表演上,卻產生了一批在當時頗有名氣的演員。大衛·加立克(1717—1779)無疑是其中的代表。
大衛·加立克中等身材,體形勻稱,雙目炯炯有神,臉部表情豐富。在18世紀上演的莎士比亞戲劇和他自己創作的戲劇中,他扮演過多種角色。他不僅在演藝事業上一帆風順,而且對劇場作過一些重要改革,如把擺在台上的觀眾席撤到台下去。在1765年的時候,將舞台照明裝入觀眾看不到的暗槽裏。這對於增強藝術的氛圍,淨化舞台演區有明顯的作用。
與加立克齊名的演員是馬克林(1700?—1797),他在《威尼斯商人》中扮演夏洛克,沒有像通俗喜劇那樣,將其塑造成一個滑稽人物,而是把他內心的悲涼揭示出來,使之成為一個悲劇式的高貴人物,他因而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