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先秦文學
概述
原始社會的文學,多為口頭創作,它起源於生產勞動,又在生產勞動與現實生活中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其記載,體現在兩個方麵:一是新石器時代石器陶器的圖紋、色彩;二是古人的記述。石器陶器的圖紋、色彩,反映了古人在勞動過程中對自然深刻的觀察力和高度的藝術創造力,也體現了古人的審美觀念;古人的記述,則具體展示了原始文學藝術的內容和藝術特色。其內容多與生產勞動有關:有的歌詠草木五穀生長,祝願生產順遂;有的反映與自然作鬥爭,表現人的力量與願望;有的反映了原始宗教意識。古代神話傳說,多為封建時代的文字記載,其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堪稱原始文學的精華,表現了古代人類對自然現象乃至社會現象的理解和解釋,體現著人們戰勝自然、戰勝敵人的願望和力量。廣為流傳的神話傳說有“女媧補天”“誇父逐日”“黃帝戰蚩尤”“嫦娥奔月”“鯀禹治水”“精衛填海”等。其中奇特的想像、動人的情節、優美的情感、磅礴的氣勢、堅忍的意誌、頑強的精神,無一不體現著古代勞動人民驚人的藝術天才。古代神話傳說,對後世文學影響很大,被譽為“浪漫主義的源頭”,後世的詩歌、小說鬼怪作品以至民間故事,多受其啟發而自有特色。伴隨著文字的產生,我國書寫文學開始萌芽。甲骨文多用於占卜記事,其中不乏文筆較好的句子,而“易卦爻辭”則略具文學意味,有比喻,有描寫,還有比興手法,其中有些記述堪稱《詩經》之前的詩歌。《尚書》是我國散文的開端,是第一部記敘文和論說文的文集,內容多為誓詞、文告、告誡和記事。在記事方式、敘述條理、遣詞造句、運用比喻、表達情感等方麵,都體現了散文在當時的進一步發展。《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按音樂體製分為風、雅、頌三部分。
風是地方樂調,“十五國風”即十五個不同地方的民歌。雅者正也,是西周王室所在地的樂調。大雅為較純正、較古老的王室樂調,小雅多為受國風影響而創作的王室樂調。頌包括讚美歌和祭歌,有《周頌》、《商頌》、《魯頌》。祭祀活動是古人重要的文化活動和政治活動,祭天、祭地、祭祖宗,讚美英雄,頌揚盛德,企盼順遂,其內容涉及經濟、政治、軍事、宗教各個領域。《詩經》內容豐富,思想意義純正,反映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其中反映尖銳階級對立、揭示深刻社會矛盾的詩篇,是國風的最強音;反抗兵役勞役,渴望和平安定,則表達了勞動人民的共同呼聲;反映戀愛生活的詩,無論憂喜得失、離合變化,大都感情誠摯健康。《詩經》開創了我國古代詩歌的現實主義傳統,描寫現實生活,表現各階級、階層人的生活感受,真實反映了現實事物。其愛憎情感,滲透在生活場景的描繪中。尤其是一些聯係政治、針砭社會,反剝削、反壓迫的作品,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本質現象。《詩經》在敘述狀物方麵,大量運用賦比興手法,獲得了顯著的藝術效果,對後世詩詞歌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戰國時代的散文和詩歌,代表著先秦文學繁榮的實績,也奠定了中國封建文化的基礎。“散文”是相對“韻文”而言的,除詩歌外,記人記事、說理說明的文章,均屬散文範疇。這個時期的散文,主要有曆史散文和諸子散文。
詩歌則以楚辭為代表,其發展過程,可分為三個時期:
(1)戰國初期。從春秋末年起,文化從官府下移,私人著述之風興起,諸子中出現了《論語》、《墨子》、《老子》,初顯其文學價值。曆史散文方麵,出現了“文史巨著”《左傳》。這個時期的散文,多用口語入文,明白曉暢,文學水平有很大發展。特別是《左傳》的敘事,特點突出,成就很高,成為史傳文學的首部傑作。
(2)戰國中期。這一時期,各國階級矛盾更加尖銳,互相兼並也更加激烈,思想家都在盡力探索當前迫切的問題,加之各國統治者爭中失敗以後,以詩歌為戰鬥武器,寫出了以偉大作品《離騷》為核心的一批詩歌,奏響了“楚辭”的最強音。
(3)戰國末期。兼並戰爭的結果,六國日弱,秦國日強,逐漸吞並諸國。思想家們努力為新王朝的統一作準備,《荀子》、《韓非子》應運而生,其文學價值主要表現在抽象說理的大幅度發展上。曆史散文,出現了《戰國策》這樣的重要作品;詩歌方麵,繼屈原之後,出現了宋玉等一批楚辭作家,以描寫細致、鋪陳盡力延攬人才,“士”的階層活動加劇,“百家爭鳴”出現全盛局麵。諸子中出現了《孟子》、《莊子》這樣的傑出著作,文學價值很高。偉大詩人屈原,也出現在這個時期。他在政治鬥藻麗見長。戰國時代文學的總體特色是緊密結合政治鬥爭和學術論爭。
其具體特色表現在以下幾方麵:
第一,感情激越,鬥爭性強。思想家們盡管各有偏見,卻都自認為是真知灼見,在攻擊論敵、鼓吹自己主張時,個個激情飽滿。屈原的詩,是政治鬥爭的產物,其見識之超前、精神之感人、情感之熾熱,當在眾家之上。
第二,辭藻華麗,文章宏麗。戰國中期的排比,發展為戰國末期的鋪張,都為充分表達充沛的感情,進而運用奇特的設想,詠物抒情,發展為浪漫主義手法。《莊子》用了浪漫主義手法,《楚辭》成為浪漫主義的代表作。辭藻的華麗,增強了篇章的宏麗,有效地服務於作者的表情達意。
第三,比喻精妙,狀物論理。諸子散文中比喻豐富;曆史散文中,行人辭令,遊說之辭比喻更多。其共同特點是多用於說理。比喻用於描寫,要求“形似”,即惟妙惟肖;用於說理,務必“神似”,即理通易懂。上述散文中比喻的運用,大都“形神兼備”,且新穎別致。屈原以《離騷》為代表的詩歌,比喻更加精彩——有的狀物,有的抒情,有的說理,還有些比喻,集狀物、抒情、說理於一體,且明喻、隱喻、博喻等手法多樣並用。
第四,寓言豐富,辭巧理深。寓言從比喻中獨立出來以後,成為完整的故事,其中許多佳品,成為文學精華的要件。諸子散文和《戰國策》裏豐富的寓言,旨在闡明哲學道理或政治見解。用寓言說理,一則可避免忌諱,使人願聽;二則辭采光鮮,讓人愛聽;三則深入淺出,令人聽懂。哲學道理,麵對大眾,也麵對論敵;政治見解,講給同列者,更講給敵對者。它們都能收到如意效果,足見寓言說理的威力。
此外,藝術形式上的豐富多彩和富於獨創性,發展速度上的迅猛,也是這個時期文學的重要特色。漢魏六朝的文體,全都源於戰國。許多哲學流派,屈原的獨創精神,典範的文學作品,兩千多年來,一直有著深遠的影響。
詩經
《詩經》產生的確切年代已難以考定,一般人們論定大約作於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前6世紀)的500年間。其中收錄有305篇詩歌,都是配樂演唱的樂歌。《詩經》以風、雅、頌分類編排。《風》即十五國風,如《周南》、《召南》、《邶風》、《衛風》、《鄭風》等,共160篇。《雅》分為《小雅》、《大雅》。《小雅》74篇,《大雅》31篇,共105篇。《頌》包括《周頌》31篇,《魯頌》4篇,《商頌》5篇,共40篇。《詩經》言情狀物,采用賦、比、興手法,具有顯著的藝術效果,對後世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