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節 國內其它著名的火腿品種(1 / 3)

一、安福火腿

安福火腿是江西省的傳統產品,產於江西省安福縣,每年產量100萬隻左右。安福火腿成品具有形如柳葉,皮薄足小,腿身飽滿,精多肥少,肉質細嫩,紅白分明,精肉鮮紅似火,肥肉潔白晶瑩,味濃清香,食而不膩等特點。隻要保管得當,經久不變質,存放二、三年仍色、味如初。其形狀和風味近似金華火腿。

安福火腿的製作始於明末清初,曾以其“誘人之香,奪席之位”被列宮廷禦膳佳品。清朝末期就曾外銷廣州和南洋一帶,享有一定的聲譽。1919年被選送巴拿馬國際博覽會而蜚聲海內外,為中國名火腿之一。1996年在北京“國際食品及加工技術博覽會”上,安福火腿、火腿片、火腿心、火腿熟食小包裝榮獲四項金獎。

安福火腿的腿料選自該縣東北部一帶農村飼養的一種“安福米豬”。這種豬體形小,飼養期短,骨細肉嫩,適宜醃製火腿。收購時,嚴格按照標準規格驗收,對公豬、母豬、病殘豬之腿一律不用。立冬至立春開始加工,生產周期長達9個月。

安福火腿的加工方法和金華火腿基本相同,所不同的隻是醃製時用手將鹽揉擦,修整後隨即塗上白籠糠灰保護發酵。

二、恩施火腿

湖北省恩施地區的恩施、宣恩、利川、來風、鹹風、建始和巴東等縣是新中國成立以後新開發的火腿產區。雖曆史不長,但發展較快,年產量20萬隻左右。

恩施火腿從1953年引進金華火腿加工技術開始,經過多年的實踐,已形成自己獨特的風味。以本地區富硒豬為原料,成品鹽度適中,皮色黃亮,肉質飽滿。醃製季節在立冬後至立春前,是“正冬腿”。醃製時不用硝。

恩施火腿的製作工藝與金華火腿相似,主要的不同是因為當地曬腿時期正遇雨季,隻得改用木炭加溫的坑道烤幹腿身。烤腿時以文火慢烤7~8d,因而恩施火腿含有一定的熏香味。另外醃製中用鹽較多,每100kg鮮腿一般用鹽量為10kg左右,鹹味較重。其產品特點是:色澤棕黃,肉質結實,香文味正,形似琵琶。

三、鶴慶火腿

鶴慶火腿、宣威火腿、撒壩火腿和三川火腿均屬於雲腿。鶴慶火腿又稱鶴慶圓腿,產於雲南省鶴慶縣,是雲南省著名的傳統特產,創始於明朝嘉靖年間(1522~1566),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悠久曆史。據《鶴慶府誌》記載:明朝嘉慶年間鶴慶籍名官查偉就以“鬥酒肥腿”待客。肥腿即鶴慶圓腿,其“肉質豐滿,四邊膘肥,三針清香,味鮮色美,食而不膩”。說明當時鶴慶人已將本地產的圓腿作為待客的上品。

明末清初,鶴慶圓腿就已銷往本省的下關,昆明等地。民國時期,由當地商人用馬幫北運西藏,南運永昌(現保山)、騰衝、畹町,再由外商運銷緬甸、印度等國,年出口量約3萬kg。至今,它已成為每年大理三月街城鄉物資交流的主要名特產之一。因為腿腳彎曲於腿部邊緣,造型圓整,形似盤狀,故又名“盤腿”。1980年全國火腿評選會上被評為國家名牌火腿,名列第四。

醃製季節一般為霜降至翌年雨水節令期間。其平均氣溫12.5~5.8℃。相對濕度72%~45%,以立冬至立春為醃製圓腿的最佳季節,此期間平均氣溫為10.9~5.8℃,相對濕度已降為68%~45%。鶴慶圓腿之所以著名,與這種氣候條件有關。

鶴慶圓腿選用健康、肥瘦適宜的本地豬的豬腿為原料,生豬體重約80kg。宰殺後在倒數1~3腰椎處,順關節砍斷,用薄刀由腰椎處切下。選用皮薄肉細,腿心飽滿,重7~10kg、肥膘厚5~5.5cm的新鮮後腿。屠宰後即將腿腳拉成彎曲,把蹄尖插入腿部邊緣的皮孔內,然後把腿修整成圓形。

熱的鮮腿應放在陰涼通風處晾12~24h,完全涼透為止。

醃製采用幹醃和濕醃相結合的混合醃製法。將腿肉麵朝上,腿腳拉直,在肌肉較厚部位用竹簽或鐵簽戮3~5針,呈梅花點,深度為3~4cm,噴上酒,撒上鹽,輕輕搓揉,翻過皮麵,用簽同樣戮3~5針,深度2~3cm,再噴上酒,撒上鹽,用力揉搓。再翻過肉麵,用鹽搓擦肉麵邊緣。把腿腳彎曲,插入皮孔,再上一層鹽。肉麵向上入缸平放堆碼8~10層,在最上層噴酒撒鹽後將缸加蓋封嚴,每隔15d火腿翻碼一次。醃製用鹽量為鮮腿重的10%左右,用酒為5%~7%左右。一隻重7~9kg的鮮腿醃21d左右,12kg以上的醃35~40d即可醃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