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十年來,環境汙染與生態破壞像孿生的一對幽靈,在全球到處遊蕩。這對由人類自己創造出來的灰色幽靈,正在蠶噬著地球家園,侵襲著人類自身。它們的足跡所到之處,山川湖海悄然變顏,千丈穹廬頓然失色,萬般生物蕭殺淒然,怪魘病魔肆虐人間……麵對灰色幽靈的淫威,人類聞聽到地球家園和大自然頻頻敲響的警鍾,終於深切反省,奮起搏擊,前赴後繼地為彌補自身的過失、為挽救家園和大自然而與灰色幽靈無休止地抗爭、苦搏。
時至今日,全人類在與灰色幽靈搏擊的幾十年成功與失敗的深刻教訓之中,方悟出一條真理:要徹底泯滅環境汙染與生態破壞這對灰色幽靈,必須樹立科學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的社會經濟發展模式,尊重大自然,珍惜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摒棄一切以汙染環境、破壞生態為高昂代價的發展模式,恢複和創建人類與自然和諧、社會與環境友好、資源永續利用的生態文明社會。人類意識到,唯有如此,才能夠從根本上鏟除環境汙染與生態破壞這對灰色幽靈的滋生源泉地,才能夠重新恢複地球家園的天藍、水清、地綠和空氣清新、寧謐宜人的自然生態環境。人類的健康、永續繁衍才能夠得以維係。
真理通過實踐才能夠轉化為現實。實踐者正是我們人類自己:不分國界的各級政府,不分行業的各個企業,不分膚色、國籍、文化、尊卑、貴賤的每位地球公民。
進入21世紀,我們這一代人,乃至子孫後代,責任重如泰山。為保護地球家園的美好,為保證經濟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我們肩負著有目共睹的共同責任。
各級政府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把全世界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利益——建設美好的宜居的地球家園作為施政目標,堅持不懈地創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各個企業必須明確企業責任,擁有“生態良心”為核心的企業環境道德觀念和企業環境文化理念,以節能減排為己任,依靠科技進步,在振興經濟的同時創造良好的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大力削減汙染物尤其是碳汙染、危險廢物向環境的排放總量,創建生態企業、環境友好企業。
每位擁有環境道德意識的公民,必須以保護地球家園為己任,從身邊做起、從生活的點滴做起,行使公民的環境權,以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為行為準則,寧為地球與社會“染綠”,不給身邊的公共環境“添灰”。
各國際組織必須行動起來,加強環境保護領域的國際合作,建立健全環境文化、環境保護技術、環境保護產業的溝通、聯係、合作渠道,動員全世界各方麵的力量,求大同,存小異,共同為解決全球性環境問題而奮鬥。
撫今追昔,人們的這些共識,應該說多虧了當今世界上有那麼一批國際政治家、學者撰著了膾炙人口的環境保護名著,為全人類的環境覺醒發揮了振聾發聵的啟蒙作用。
在人類環境史上,有一批對於全球性環境保護事業起到重要推動作用的環境保護科普名著。例如,《寂靜的春天》直接推動了世界“地球日”的形成,《隻有一個地球》成為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的響亮口號,《我們共同的未來》首次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環境理念……但是,我國許多人包括縣處級以上領導幹部、大中型企業負責人,大多沒有係統地閱讀學習過這些推動人類環境史的重要科普名著。在中共中央宣傳部、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教育部頒布的《全國環境宣傳教育行動綱要》(1996—2010年)中,提出了“編選出版一套由經典著作組成的環境保護思想文庫……優秀科普叢書”“使各級黨政幹部、企事業法人代表中的多數人都受到一次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培訓”的工作目標。為此,湖南教育出版社組織資深環境宣傳教育工作者、知名科普作家和美術工作者,對這些在人類環境史上具有非凡意義和作用的世界環境科普名著進行了編選,取其精粹論述,擇其精華,並對其中較為深奧難懂的一些文字敘述加以圖解化,每冊配有100多幅精心繪製的彩色插圖,使之一目了然,編輯出版了《世界經典環境保護名著精華繪圖本叢書》。
《世界經典環境保護名著精華繪圖本叢書》精選了世界環境保護運動史上最為經典和最有影響的環境保護著作(即《寂靜的春天》、《隻有一個地球》、《我們共同的未來》等)結集出版,這些被譽為“綠色聖經”的環保經典名著,盡管其初版的時間已經久遠,但是曆史的風塵和時間的考驗越發體現了其價值的珍貴,更是彰顯了其不同於一般的科學技術普及讀物的一麵,其宣傳的是“綠色”精神和“可持續發展”、“生態和諧”、“生態文明”的環保理念,至今乃至於未來仍將具有現實的社會意義和深遠的影響,永遠不會過時。為了便於領導幹部閱讀學習,這套叢書的正文均用小四號字排印,精編後的該套叢書圖文並茂,通俗易懂,是各級領導幹部和大中型企業負責人優先選讀的執政能力建設指導用書之一。我們希望這套叢書能夠為大家學習、樹立、實踐科學發展觀,並為推進生態文明、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發揮應有的作用。
這套叢書在編選過程中,由於編選者和繪圖者的水平有限,難免會有訛誤之處,敬請廣大讀者諒解。
堅強的“現代環境運動之母”
——蕾切爾·卡遜和《寂靜的春天》
在當今世界,尤其是在政府官員和環境保護工作者之中,不知道“卡遜”這位著名女性的人恐怕為數不多了。因為她的名著《寂靜的春天》,可以說是世界環境保護運動的第一塊裏程碑。她以敏銳的視覺和理性的推斷,向全世界的人們揭示了與繁榮的工業化社會滋生的“恐怖幽靈”——環境汙染與生態破壞——的客觀存在,向各國政府、工業界乃至全世界的人們敲響了警鍾,引發了美國以至於全世界的環境保護運動。
從政府官員到科普作家
1907年的夏天,卡遜誕生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市泉溪鎮一條鄉間小河之畔的農舍裏。幼年時期的農村田園生活,使她從小就熱愛美麗的大自然。這種熱愛與她的文學天賦一道,在她小學和中學期間就顯露出來。4歲時,卡遜就在兒童刊物上發表了作品,歌頌她所喜愛的鳥兒。
1929年,22歲的卡遜畢業於賓夕法尼亞女子學院,並進入馬薩諸塞州的伍茲霍爾海洋生物實驗室學習。1932年,她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獲得動物學碩士學位。畢業之後,她先後在霍普金斯大學和馬裏蘭大學任教,並繼續在伍茲霍爾海洋生物實驗室攻讀博士學位。但是,由於她的父親於1932年去世,年邁體弱的老母親需要贍養,她的經濟條件不允許她繼續再攻讀博士,隻得在美國漁業管理局找到一份兼職工作,並為當地的廣播電台專有頻道撰寫科普文章,以賺錢補貼家用。
1936年,在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她通過了嚴格的考試篩選,戰勝了當時對婦女在行政部門工作的歧視,作為海洋生物學家,成為美國漁業管理局第二位受聘的女性,並為《巴爾的摩太陽報》撰寫科學史方麵的文章。從此以後,她開始了長達15年的在美國漁業和野生動物管理委員會工作(FWS)的生涯。1949年,她在美國漁業管理局(現已經更名為“漁業和野生動物管理署”)這個政府機構中被提升為出版物的主編。
卡遜在美國漁業和野生動物管理委員會期間,寫了大量的關於環境保護方麵的文章,並編輯了許多科學文獻。她在閑暇的時間內,把在政府機構所進行的研究成果改寫成抒情散文。其間有一次,她為當地的廣播電台專有頻道撰寫的文章因太具有文學性,不能在廣播中使用,部門主管建議她投到雜誌社去,居然被采用,發表在1937的《大西洋月刊》上。出版社建議她整理出書,而她於1937年因為姐姐去世,還需要負責兩個外甥女的生活,經濟上也需要支持,便同意了出版社的提議。於是,1941年她出版了第一部著作《海風的下麵》。卡遜在這本書裏用優美的筆調描述了眾多的海洋生物。
這次成功促使她開始撰寫第二部書,但是15次被不同的雜誌社退稿,直到1951年才被《紐約人》雜誌以《縱觀海洋》的標題連載。與此同時,1941年時,她還寫出了著名的作品《在海風的吹拂下》。1952年,她的傳世之作《我們周圍的海洋》在受到一些著名出版社的拒絕後,終於由《自然》雜誌社出版,並引起了轟動,連續86周榮登《紐約時代》雜誌的“最暢銷書籍榜”,還被《讀者文摘》選中,獲得“自然圖書獎”,被翻譯成32種文字在世界各國出版發行,並於同年獲得美國國家科學技術圖書獎和伯洛茲自然科學圖書獎,並使卡遜獲得了兩個榮譽博士學位。1955年,她又出版了《海之邊緣》,盡管此書與美國的國家圖書獎擦肩而過,但是這些作品構成了關於海洋的傳記,並使卡遜成為著名的科普作家。
她讓人們從此不再寂靜
由於經濟情況有了保障,45歲的卡遜於1952年從美國漁業和野生動物管理委員會辭職,開始專心寫作。1955年,她完成的第三部作品《海之邊緣》又成為一本暢銷書,並獲獎和被改編成記錄片電影。雖然卡遜對電影聳人聽聞的手法和任意曲解的改變表示不滿,拒絕和電影界合作,但是這部電影仍然獲得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
在此後的幾年中,她仍然繼續為雜誌社和電視台撰寫稿件。在她的專業寫作生涯中,她創作了一些向讀者描繪這個生機勃勃的世界中所蘊涵的美麗和有待於人類發現的奇跡的作品,包括《幫助孩子想象》(1956年)以及《變換無窮的海岸》(1957年)等。在卡遜的所有作品中,都充滿了激情的人文思想。她認為,人類僅僅是自然的一個組成部分,但是自然的美正在被人類的醜惡所取代,自然的世界正在變成人造的世界。
這時候,她撫養的一個外甥女在36歲時就去世了,留下一個5歲的兒子。她收養了這個孩子。為了給這個孩子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同時還要照顧已經年屆90的老母親,她在馬薩諸塞州買了一座鄉村宅院。正是這個環境促使她關心一個重要的問題,並產生了她最重要的作品——《寂靜的春天》。
就在卡遜帶著母親和外甥女的孩子住進了那座鄉村宅院不久,馬薩諸塞州一位名叫奧爾加·哈金絲的鳥類保護區的管理員給她寫了一封信,告訴她滴滴涕造成保護區內的鳥類瀕臨滅絕,希望她能利用她的威望影響政府官員去調查殺蟲劑的使用問題。於是,她寫了一篇文章向著名的《讀者文摘》投稿,說明滴滴涕對於生態環境的危害,但未被接受。20世紀50年代,美國聯邦農業部計劃大量生產和使用各種化學殺蟲劑,其中不少農藥對於環境的危害尤甚於滴滴涕。1957年在麻州的德克斯堡地區由於使用殺蟲劑滅蚊,造成了大批野生動物死亡;在紐約的長島東部地區,為了撲滅一種飛蛾,人們竟然不顧後果地大麵積噴灑滴滴涕和柴油的混合物;南方各州為了消滅火蟻,則大舉噴灑殺蟲劑,傷害了許多野生動物。最為嚴重的一次是1959年大麵積地對小紅莓噴灑化學殺蟲劑,導致了全國性的憤怒抗議,迫使農業部在感恩節旺季時下令禁止小紅莓上市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