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一、餘縣(1 / 1)

餘縣是個典型的南方小縣,不過三十五萬人口。因為離省城太近,還不到五十公裏,處於省城的邊緣地帶,就被許多人輕視。有本事的人都往省城跑,留下的也就沒幾個人才。

餘縣的縣城很小。幾千年的發展,到解放後還隻有橫豎兩條大道,把縣城分為西街、東街和南街、北街,再加上裏麵的彎彎曲曲的小胡同,這就形成了縣城的幾個區塊。麻雀雖小,五髒俱全。縣城的東街和北街形成行政中心,是原來縣衙、現在人民政府所在地。南街兩旁是百貨公司和供銷社、糧站等,還有一個大戲院。儼然是經濟中心。

南街與西街那一片,是菜市場、畜牧市場和電影院,還有一個人民醫院。西街和北街夾著的,則是縣城的文教中心,那裏有從小學到初中再到高中的全部學堂。經常是這邊在上課,那邊在討價還價,學生的朗朗讀書聲和牛羊豬的嚎叫聲此起彼伏,相安無事。餘縣的學生是有名的好學,成才率居全省前列。不過大部分考出去了就不回來了,因為太窮。

一條護城河流過整座縣城,然後流到縣城不遠的南溪上,這裏是縣城主要的水源地,也是餘縣人天然的浴場。一大清早,到南溪挑水的男人先出現。等一天的吃水挑夠了。女人們就出場了,她們大多捧著一家子的換洗衣服三三兩兩蹲在埠頭上邊洗邊聊天。夏天的傍晚,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則都出現在溪邊,男女有天然的分界線,男的在上遊下水、換衣服,女的在下遊下水、回家換衣服。

餘縣是個貧瘠的小縣,當地人有“六分山兩分水兩分田”的說法。在農業為主的時代,餘縣人種的糧食根本不夠吃,於是大家紛紛想辦法過活。有能耐的往省城跑,沒能耐的往山上跑。

餘縣的山裏可有不少好寶貝,除了一般的山珍野味,餘縣還是中草藥的天然寶庫。天麻、車前草、飛天蜈蚣、丁桂、三七、白前、半夏、茯苓等等,應有盡有。這與餘縣的氣候和地形有關。它是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丘陵地帶山坡眾多,常年籠罩在茫茫霧海中。連這裏的木材都比同緯度的其他地方生長速度快,別的地方木材如果成材需要十年的話,這裏時間起碼縮短三年,且木質細膩,柔韌度極佳,是做家具的上好材料。倒是成了國家出口創彙的一大名牌。

餘縣原來有城門,街的盡頭就是。原先抗日那會兒毀了一個,城門被炸了,還炸出個湖來,隔開了城市和農村;後來修鐵路了,火車站離縣城三裏,北麵的城牆磚先是被人一塊塊搬去修路邊的民房,後來城市和農村就連成一片了。“破四舊”那會,紅衛兵攻占縣城,硬生生搗毀了東麵的城門,和古縣衙一起毀了。於是,在改革之初到餘縣的人,隻見到了那個唯一的南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