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出生在一個家境中等的農民家庭,不算富裕,但也衣食無憂,父母有錢供他上學。所以毛澤東六歲下地幹活,七歲上私塾,既過著真正的農民生活,同時也在學習知識,了解世界。
私塾先生教的那些啟蒙書,毛澤東不太喜歡,但他腦子聰明,即使不認真學,也大體上背得會。通過這些學習,毛澤東開始識文斷字,理解世界,有了自己的思想,並且對社會廣泛流傳的古代傳奇文學發生了興趣。《精忠傳》《說唐》《西遊記》《封神榜》《水滸傳》《三國演義》……毛澤東都讀了又讀。
當時私塾的規矩認為小說是雜書,不準學生看。毛澤東總是偷著看,見先生來了,就連忙把“正書”蓋在小說上麵。
從少年時代,毛澤東就對中國古典小說產生了深厚的興趣,毛澤東總是反複閱讀這些古典名著,還常常與同學討論。當時,村裏大人們也很喜歡這類傳奇,經常一群人聚在一起議論這些故事,毛澤東則常常參與進去,這更加深了他對古典小說的印象。
這些從少年時代就陪伴毛澤東的古典名著,經過幾十年的歲月,不斷給他啟示。到了後來革命時期直至新中國成立以後,毛澤東總是熱衷於把它們推薦給身邊的同誌。1954年,一次,毛澤東問警衛員葛來亮:“來亮,你在看什麼書?”葛來亮說:“在看一本蘇聯小說,書名叫《遠離莫斯科的地方》。”毛澤東說:“我國的三部名著《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你看過嗎?”葛來亮老實回答:“沒有。”毛澤東搖搖頭說:“作為一個中國人,對這三部書,不看它三遍太遺憾了。”繼而又說,“要學點曆史、哲學辯證法,不懂曆史,不懂哲學,不懂辯證法,就不能很好地處理問題,工作起來就不自由。”
毛澤東把這些古典名著中的道理,加以唯物辯證法的解讀,並且經常與專家學者暢談。1957年11月2日,毛澤東在莫斯科訪問期間,晚上他將胡喬木、郭沫若等請來一道用餐。在他們談《三國演義》時,他問翻譯李越然:“李越然,你讀過哪些古書?”李越然回答道:“《三國演義》《水滸傳》……”毛澤東說:“不要去注意那些演義式的描寫,而要研究故事裏的辯證法。”接著,毛澤東又由《三國演義》《水滸傳》等書,講述了一番唯物辯證法。
毛澤東從這些古典名著中深深受益,從思想教育的角度審視它們,突出並推崇這些文學作品人民性的一麵。1951年6月6日,毛澤東審閱、修改了《人民日報》社論《正確地使用祖國的語言,為語言的純潔和健康而鬥爭》。社論中寫道:“我們的語言經曆過多少千年的演變和考驗,一般地說來,是豐富的,精練的。我國曆史上的文化和思想界的領導人物一貫地重視語言的選擇和使用,並且產生過許多善於使用語言的巨匠,如散文家孟子、莊子、荀子、司馬遷、韓愈等,詩人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關漢卿、王實甫等,小說家《水滸傳》作者施耐庵、《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西遊記》作者吳承恩、《儒林外史》作者吳敬梓、《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等。他們的著作是保存我國曆代語言(嚴格地說,是漢語)的寶庫,特別是白話小說,現在仍舊在人民群眾中保持著深刻的影響。”1958年8月,毛澤東在修改陸定一《教育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一文時加寫道:“中國教育史有人民性的一麵。孔子的有教無類,孟子的民貴君輕,荀子的人定勝天,屈原的批判君惡,司馬遷的頌揚反抗,王充、範縝、柳宗元、張載、王夫之的古代唯物論,關漢卿、施耐庵、吳承恩、曹雪芹的民主文學,孫中山的民主革命,諸人情況不同,許多人並無教育專著,然而上舉那些,不能不影響對人民的教育,談中國教育史,應當提到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