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和普及,計算機病毒像生物病毒侵襲人體一樣侵襲和威脅著計算機係統。當人們察覺到某種病毒在周圍傳播,不要多久,這一地區的大多數兼容計算機就會檢查到同一種病毒,大量的磁盤被感染,數據被破壞,甚至計算機係統被摧毀等等。計算機病毒悄悄地,快速地傳染開,使許多計算機工作人員感到吃驚和困惑。
1.1計算機病毒究竟是什麼
由於計算機病毒發展早期的隱蔽性,傳染的快速性和種類的多樣性,往往使人們還來不及給計算機病毒以十分確切的定義。在人們漸漸了解和認識計算機病毒的過程中,許多計算機工作者才從不同的角度給出了計算機病毒的定義,從而幫助人們互相交流,以研究和防治計算機病毒。
我們認為,計算機病毒是一種侵人計算機內部,可以自我繁殖、傳播、具有破壞性的計算機程序。
1.2計算機病毒的產生
1949年,計算機的創始人,馮諾依曼在世界上第一台計算機誕生之後僅僅4年,就發表了題為“複雜自動機器的理論和結構”的論文,指出計算機程序可以在內存中進行複製。1959年,美國實驗室的3個年輕人,道格拉斯,麥克爾羅伊維克特維索特斯基及羅伯特莫裏斯利用公司機器中的核心存儲器中的數據和程序來做遊戲。他們通過改變磁心存儲器中的代碼來銷毀其它的程序。這種遊戲被他們稱為“磁心大戰”為此,他們設計出有自我複製能力,並在探測到敵方程序運行時能銷毀其程序的程序。這個程序經過不斷改進,其威力漸漸增大,甚至發展到影響Xero530機的正常運行。意識到這種能自我複製程序的潛在危險,磁心戰被停止了,並在有關人員的默契中保守了這個秘密。
1983年,弗雷德·科恩博士研製出一種能在運行過程中複製自身的破壞性程序.在全美計算機安全會議提出並在VAX/150機上作了演示。由此證實了計算機病毒的實際存在。1985年,IBMPC機上出現了惡意的特洛依木馬程序該程序在顯示漂亮的圖像效果的同時,刪除磁盤上的文件。
1986年,在巴基斯坦的拉合爾,一家出售18從微機的商店,年青的兩兄弟阿姆加德和巴錫特,動手編製了一個計算機病毒,並在程序中注明了自己的姓名和地址。這就是所謂的巴基斯坦病毒。
1987年5月,帕金斯坦尼電腦公司為了防止非法複製其軟件產品而製造的病毒在美國普羅威斯頓日報編輯部的計算機上顯示信息歡迎進入土牢,請小心病毒。
1987年12月,IBM公司的計算機網絡由一份電子郵件傳人了“聖誕節蠕蟲程序”。每當用戶顯示內容時,病毒程序就以鏈方式自我複製,最後導致網絡擁擠,使部分計算機被迫停止運行。
1988年3月,潛伏於蘋果機中的病毒發作。被廣泛感染的蘋果機都停止了工作,並顯示信息:“向所有蘋果電腦的使用者宣布世界和平的消息,以此慶祝蘋果機的生曰。”1988年11月2日,美國康奈爾大學23歲的研究生羅伯特製造的蠕蟲事件,則是一起震撼全世界的計算機病毒侵人網絡的案件。這個事件是計算機病毒演化過程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1989年11月13日,星期五,一個被稱為“黑色星期五”的惡性病毒在長期潛伏廣泛傳播後,在全世界數十萬台運行DOS的微機上發作。這一天,每運行一個文件,則被刪除一個文件,許多微機被迫停機,造成的損失難以估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