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進行年齡分期?
答:兒童不斷生長發育過程的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特點,為了更好掌握兒童生長規律,便於采取預防措施。將小兒年齡分為7個期。
妊娠前8周為胚胎期,第9周到分娩為胎兒期。自孕期28周至出生後1周為圍生期。
新生兒:從胎兒娩出、臍帶結紮後至滿28天。
嬰兒期:自出生28天至1歲。
幼兒期:1~3歲。
學齡前期:3~6歲。
學齡期:6~12歲。
青春期:女孩為12~18歲,男孩為14~20歲。
2、如何評價神經反射的發育?
答:反射是神經活動的基礎,神經反射是神經係統發育成熟的標誌。
出生時存在,終生存在的反射:小兒出生時,已具備各種維持生命所必需的非條件反射,除呼吸、心血管、消化等係統反射外,還有角膜反射、結膜反射、瞳孔反射、咽反射、吞咽反射。
出生時存在,生後3~4個月逐漸消失的反射:覓食反射、吸吮反射、握持反射、擁抱反射;若新生兒此反射消失或減弱,可能發生顱內損傷;握持反射長期存在,可能是大腦癱瘓的征兆。
出生時不存在而後逐漸出現(1歲時穩定),並終生不消失的反射: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腱反射;正常不存在,疾病時存在的反射:腦膜刺激征及病理反射。
3、如何給嬰幼兒喂藥?
答:喂藥前的準備:給孩子喂藥前,首先注意標貼上的用法和用量指示,確定應該使用的藥物劑量,根據年齡或體重來計算劑量。液體藥物,在使用前充分搖動,如果不搖動,藥物中的活性成分就會沉澱在底部,那麼喂給孩子吃的隻是那部分非活性成分。給粉劑、片劑時,可將藥用溫開水調勻後再喂。
喂藥的量器:嬰幼兒喂藥的量器應該使用較精確的計量工具,如藥房中可以買到的滴管、藥杯或注射器等,對於大一點的孩子,可以使用有刻度的藥杯,不能簡單地用廚房中的普通湯匙作為藥液的計量工具,這多半會在劑量上出錯,服藥的劑量不足和過量都可能會引起問題。
喂藥的方法:嬰幼兒給藥時,先用左手固定幼兒前額部,嬰兒味覺敏感,常拒絕服藥,父母可將患兒抱起,半靠在喂藥者身上,頭抬高,頸部墊紗布,固定手腳,用藥杯或勺子緊貼口角,讓藥液慢慢地沿舌下倒入,等吞咽後,才移開小勺或藥杯。如不肯咽下藥,可用兩手指輕捏雙頰,使之吞咽。服藥後直立抱起患兒,並輕拍背部,驅出胃內空氣,避免因哭鬧而吞入空氣,並且在嘔吐時將藥液一起吐出。若喂藥時捏住患兒的鼻子,容易使患兒張口,但也容易將藥液嗆入患兒肺內和氣管,造成窒息或肺炎。
服藥時間:一般選擇飯前半小時至1小時進行。此時胃內已排空,有利於藥物吸收和避免服藥後嘔吐,但對胃有強烈刺激的藥物,可放在飯後1小時喂服,以防胃黏膜損傷。嬰兒可在喂奶前或兩次喂奶中間服藥。
4、為什麼要進行預防接種?
答:預防接種是將人工製備成某傳染病的特異性抗原或抗體,通過一定的途徑進入機體,使人體獲得對某種傳染病的特異免疫力,從而提高個體或群體的免疫水平,達到預防和控製傳染病的發生和流行。
世界衛生組織將卡介苗(BCG)、脊髓灰質炎疫苗(OPV/IPV)、百白破(DTP)和麻疹疫苗(M)作為全球兒童基礎免疫製品,以預防結核、脊髓灰質炎、白喉、百日咳、破傷風、麻疹等6種相應的傳染病。每個國家也根據本國的實際情況製定相應的計劃免疫疫苗,如我國將流腦疫苗、乙型腦炎疫苗也列入計劃免疫中。應該知道需要給孩子注射哪些疫苗、何時注射、哪些疫苗需要加強。計劃免疫是相對強製性的,沒有接種記錄,是不能入托、上學等參入兒童集體活動和生活的。
5、如何評價兒童的營養狀況?
答:兒童的生長發育與營養有密切關係,兒童時期隻有不斷了解兒童的營養情況,才能及時糾正營養不足,才能保證正常的生長發育。
(1)營養調查:了解兒童期的營養情況,包括母親妊娠期的營養狀況,新生兒期喂養,嬰兒期添加副食是否合理等。
(2)膳食調查:了解兒童飲食習慣,膳食搭配,包括零食,是否有偏食等。
(3)疾病調查:了解是否有慢性疾病或者嚴重的疾病,如慢性腹瀉、缺鋅、嚴重的感染等。
(4)體格檢查:了解兒童生長發育、營養情況,如身高、體重、貧血貌、皮下脂肪等。
(5)實驗室檢查:也可以通過實驗室檢查了解營養狀況,如血色素、微量元素、血漿蛋白等。
6、怎樣給嬰兒斷奶?
答:嬰兒生後頭6個月內生長發育迅速,母乳喂養是最理想的。但6個月以後單純母乳已不能滿足小兒生長發育的需要,而且小兒常因眷戀母乳而拒絕其他食品,出現食欲缺乏或食欲異常,常有體重減輕、營養不良或貧血等。因此母乳喂養兒應在適當時期斷奶。斷奶應逐漸進行,在正常添加輔助食品的條件下,8~12個月為斷奶最適當的時期。一般先從6~8個月起每日先減少一次哺乳,用輔助食品代替,以後逐漸減少哺乳次數直至斷奶。
7、如何給嬰兒添加輔食?
答:隨著嬰兒的長大,母乳已不能完全滿足嬰兒生長發育需要,這時在喂母乳的同時必須添加一些額外食物提供能量即稱為輔食的添加。
(1)輔食添加的目的:補充乳類營養素的不足,為斷奶做準備,培養良好的習慣。
(2)輔食添加的原則是: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細到粗,一種到多種,要在嬰兒健康、消化功能正常時逐步添加。
(3)輔食添加程序1)母乳喂養兒:4個月以內不用加任何輔食,包括水和其他飲料。隻要母乳充足,甚至到6個月內都可不加。由母乳喂養的早產兒,在出生2周內應添加魚肝油滴劑,尤其是冬天出生和戶外活動少的嬰兒,每天3~5滴,以補充維生素A、D,預防小兒佝僂病症。
2)1~2個月牛乳或乳類代用品喂養兒:可根據不同季節添加菜水和新鮮果汁,如橘子汁、番茄汁、山楂汁、西瓜汁等,每天1~2湯匙,逐步增加,以補充維生素C,尤其是對人工喂養的孩子。
3)3~4個月牛乳或乳類代用品喂養兒:因唾液腺分泌增加,可開始添加少量乳兒糕或大米粉,調成糊狀,用小匙喂,使孩子習慣用匙進食,並鍛煉吞咽能力。
4)6個月以後:無論是母乳喂養還是人工喂養的嬰兒,因胎兒期從母體獲得的鐵質已用完,必須添加含維生素和富含鐵的食物,如蛋黃、魚泥、血類等調入乳兒糕或米糊中,也可調入菜泥、胡蘿卜泥等。
5)7~9個月的小兒:每天加1~2次粥或爛麵,內放葷菜(肉末、蛋羹、清蒸魚)和素菜類(碎菜、豆腐、豆腐幹末等),從少量開始,為適應從乳類食物向粥、麵加葷素菜的食物過渡。
6)10~12個月時:可把粥、麵過渡至軟飯加葷素菜,代替1~2次乳汁,漸增加到3次,逐步斷母乳。但每天盡可能保持1~2瓶牛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