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解剖學常用的方位術語有哪些?
答:(1)上和下:是描述器官或結構距顱頂或足底的相對距離的名詞。按照解剖學的姿勢,近顱的為上,近足的為下。
(2)前和後:是指距身體前後相對遠近關係而言。距身體腹麵近者為前,又稱腹側;距背麵近者為後,又稱背側。
(3)內側和外側:是描述人體各局部器官和結構與人體正中麵相對距離關係的名詞。內和外,表示與體腔或有腔器官的空腔相互位置關係,近內腔者為內,遠離內腔者為外。
(4)淺和深:是指與皮膚表麵的相對距離關係,離皮膚近者為淺,離皮膚遠而距人體內部中心近者為深。
(5)近側和遠側:在四肢,距肢體根部近者為近側;距肢體根部遠者為遠側。
2、呼吸係統的組成及其主要功能是什麼?
答:呼吸係統由呼吸道和肺組成,其主要功能是進行氣體交換,即吸入氧,排出二氧化碳。此外,還有發音、嗅覺、協助靜脈血回流入心等功能。肺還具有內分泌功能,能合成和分泌5-羥色胺等激素。
3、呼吸的3個環節是什麼?
答:外呼吸或肺呼吸(包括肺通氣、肺換氣)、氣體在血液中的運輸、內呼吸或組織呼吸。
4、什麼叫上呼吸道?什麼叫下呼吸道?上下呼吸道以何處為界?
答:臨床上通常把鼻、咽、喉稱為上呼吸道;把氣管、主支氣管及肺內的各級支氣管稱為下呼吸道。上下呼吸道常以喉為分界點。
5、氣管異物為什麼多墜入右支氣管?
答:右主支氣管短粗,走向較為陡直,與氣管中線延長線形成22°~25°角,約在平第5胸椎體高度處經肺門入右肺。此外,氣管隆脊偏向左側,右肺通氣量大,因此經氣管墜入的異物多進入右側。
6、氣體在肺泡內如何進行交換的?
答:混合靜脈血的氧分壓為5、32kPa(40mmHg),肺泡中的氧分壓為13、57kPa(102mmHg),因此肺泡氣中的O2便在分壓差的作用下向血液擴散,使血液的PO2逐漸上升,直到接近肺泡氣的PO2為止。混合靜脈血的二氧化碳分壓為6、12kPa(46mmHg),肺泡氣的二氧化碳分壓為5、32kPa(40mmHg),所以CO2是從血液向肺泡擴散。CO2和O2在肺泡和組織中的擴散速率都極為迅速,僅需0、3秒即可達到平衡。通常情況下,血液流經肺毛細血管的時間約為0、7秒,所以當血液流經肺毛細血管全長約1/3時,已經基本完成了肺換氣過程。
7、呼吸中樞位於何處?其工作原理是什麼?
答:呼吸中樞是指中樞神經係統內產生和調節呼吸運動的神經細胞群。呼吸中樞分布在脊髓、延髓、腦橋、間腦和大腦皮質等中樞神經係統的各級部位。主要是通過感受動脈血或腦脊液中O2、H+和CO2等化學因素的變化來起作用的。
8、紅細胞在運輸O2和CO2中的作用是什麼?
答:紅細胞的主要生理功能是運輸氧及二氧化碳,這主要是通過紅細胞中的血紅蛋白實現的。血紅蛋白具有運輸氧及二氧化碳能力。與氧結合的血紅蛋白稱為氧合血紅蛋白,色鮮紅。動脈血所含的血紅蛋白大部分為氧合血紅蛋白,所以呈鮮紅顏色;與二氧化碳結合的血紅蛋白稱為碳酸血紅蛋白。氧及二氧化碳同血紅蛋白的結合都不牢固,很易分離。在氧分壓較高的肺內,靜脈血中的碳酸血紅蛋白解離,並與氧結合轉變為氧合血紅蛋白;而在氧分壓較低的組織內,動脈血中的氧合血紅蛋白解離,並與二氧化碳結合轉變為碳酸血紅蛋白。紅細胞依靠其血紅蛋白的這種特殊性而完成運輸氧及二氧化碳的任務。
9、簡述O2化學結合過程並說明CO中毒致死的主要原因?
答:當血液流經氧分壓較高的肺部時,血紅蛋白與O2結合,形成氧合血紅蛋白,1分子血紅蛋白可以結合4分子O2,但當血液流經氧分壓較低的組織時,氧合血紅蛋白迅速解離,釋放O2,成為去氧血紅蛋白。氧氣在與血紅蛋白發生結合或解離時都要發生變構效應,血紅蛋白的4個亞單位在結合或釋放O2時彼此間都有協同效應。
CO與血紅蛋白的親和力是O2與血紅蛋白的親和力的250倍,這意味著即使在極低的一氧化碳分壓下,CO就可以從氧合血紅蛋白中取代O2,阻斷O2結合位點。此外,CO還有一個極為有害的效應,即當CO與血紅蛋白分子中某個血紅蛋白結合後,將增加其餘3個血紅蛋白對O2的親和力,使氧解離曲線左移,妨礙O2的解離。所以,CO中毒既妨礙血紅蛋白與O2的結合,又妨礙血紅蛋白對O2的解離,其危害極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