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論康德的知性與想象力之間的張力(1 / 3)

在這裏,審美判斷一般指在進行審美活動時,審美主體所具有的特定心理感受與評價。在康德美學中,關於審美判斷的思想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在康德那裏,審美判斷隻涉及事物的形式而不觸及利害關係,它是一種非邏輯的、不借助概念的情感判斷。但是,審美判斷還關聯知性與想象力。在本性上,審美判斷表征為知性與想象力之間的張力,這種張力是知性與想象力的遊戲得以可能的前提。同時,康德還就審美判斷與認知、道德的關係展開了深入的探討。我們基於現象學的語境,對康德的審美判斷的規定、關係及其存在的問題給予闡發,並進一步揭示這些思想所具有的重要意義。

1.判斷的規定與審美判斷的悖論

康德哲學的一個基本出發點是,他認為將經驗轉化為知識的理性(即“範疇”)是人與生俱來的,如果沒有先天的範疇,我們就無法理解世界。他的這個理論整合了英國經驗主義與歐陸的理性主義,並給予德國唯心主義與浪漫主義以深遠的影響。在這裏,康德的審美判斷又是其美學思想的重要方麵。

何謂判斷呢?作為對思維對象有所斷定的思維形式,判斷與邏各斯有著密切的關聯。判斷既是概念的擴展,同時也是推理的基礎。“邏各斯”(Logos)一詞源於希臘語Legein,意為“說”。後來,“邏各斯”有了“理性”、“理念”、“談話”、“判斷”、“概念”等多種含義。根據康德,“一般判斷力是把特殊思考為包含在普遍之下的能力。”當然,與一般判斷相比,審美判斷又具有自身的規定。康德根據他的範疇理論對判斷作了分類,並進一步揭示了審美判斷的特質。

康德的審美判斷涉及美與崇高的分析。在“美的分析”中,康德從質(肯定、否定等)、量(普通、個別等)、關係(因果、目的等)和方式(必然、偶然等)四個方麵,對審美判斷作了嚴格的規定。同時,康德從這四個方麵,揭示了審美判斷的悖論式的特質。從質上說,鑒賞判斷是無利害關係的;從量上說,美是不憑借概念而普遍令人愉快的;從關係上說,美是無目的的合目的性;從方式上說,美不依賴概念而又必然產生愉悅,這種必然基於人的共通感。

為此,需要對判斷作進一步的厘清。因為,“隻有這樣,對邏輯傳統作一總體上的闡明才成為可能,也才能——作為現象學對邏輯的澄清的更進一步的目標——獲得關於邏輯和邏各斯的那種廣義的概念。”同時,也才能為判斷的闡明作出奠基。康德所謂的模態是指認識的程度,他認為組成假言判斷、選言判斷的判斷都是或然的。

在分類上,康德將判斷力分為兩種,第一種是決定判斷力;第二種是反思判斷力。決定判斷力具有構成性,它將普遍規律和範疇用於個別事物,而反思判斷力則具有調節性功能,即對人類心靈諸種能力的調節。憑借反思判斷力,康德按照“自然合目的性”來探討審美判斷力,並進而溝通認識與道德這兩大領域。

但是,不同於一般的認知判斷,“審美判斷不僅作為鑒賞判斷與美相關,而且作為出自某種精神情感的判斷與崇高相關,所以那個審美判斷力批判就必須分為與此相應的兩個主要部分。”當然,美的判斷與崇高的判斷又是不一樣的。在康德那裏,理性是天賦的、先驗的。人類通過範疇的框架來獲得外界的經驗,因此沒有範疇就無法去感知世界。

因此,與經驗一樣,範疇也是獲得知識的必要條件。一般而言,認知理論由概念、判斷與推理組成。作為判斷的一種獨特的樣式,審美判斷顯然又不同於一般的認知判斷。在康德那裏,審美判斷與認知判斷又有何關聯呢?

為此,“我們有充分的理由對康德的認識論給予更密切的考察,為可以給康德關於想象力與理解力的和諧遊戲的談論提供必要背景的理論,發現一個最有前景的起點。”而這兩者之間的張力,正是這種和諧遊戲發生的基礎。根據分析與綜合、先天與後天等範疇,康德區分了幾類不同的判斷類型。分析判斷是述詞(謂詞)意義包含在主詞之內的判斷,也就是說述詞(謂詞)是能從分析主詞中而獲得的。與之不同,綜合判斷指賓詞概念不包含在主詞概念之內的判斷,也就是說,述詞(謂詞)是不能從分析主詞中而獲得的。

在此基礎上,康德對審美判斷展開了深入的探究。對於鑒賞判斷與認知判斷,康德認為,“……它們都基於我們心理機能共同的一般特性,但審美判斷並不能產生知識。”因為,審美判斷更關切感性與情感。基於先天與後天的區分,先天判斷不是來自經驗而獨立於經驗,甚至獨立於感官的一切印象的判斷,因此,先天判斷有嚴格的普遍性與必然性。後天判斷是不獨立於具體經驗與感官印象的,它是從感官經驗中得來的判斷。

根據這幾種基本的分類,判斷還有一些不同的組合。這些分類主要有以下幾種,如先天分析判斷、後天綜合判斷、後天分析判斷與先天綜合判斷等四類。因此,既有所實質斷定,又可能具有正確性的判斷,隻能是先天綜合判斷。這種關聯主要表現在,除了具有認知判斷的概括性、理智性外,審美判斷還具有認知判斷所不具備的形象性、情感性。

在康德那裏,作為認知判斷的科學命題屬於先天綜合判斷。在先天綜合判斷中,審美判斷又是其極其特殊的一種,它顯然不同於同樣作為先天綜合判斷的認知判斷。其實,“康德在一種寬泛的意義上使用‘審美判斷力’這個術語,它既包括他稱之為‘趣味判斷’的判斷力,也包括有關令人愉快或者使人快樂的事物的判斷力。”審美判斷主要指狹義的,即前者:趣味判斷,也即鑒賞判斷。與此不同,後者的快樂涉及到單純滿足感官享受的東西。在這裏,康德把鑒賞規定為判斷美的一種能力。

作為趣味判斷,審美判斷是單稱的,它指向一個特定的對象,同時它也是非功利性的。在康德看來,審美判斷不是認知性的,它的普遍有效性不能由概念來保證。在這裏,共通感是審美普遍性與必然性的主觀基礎,審美對象所具有的能引起快感的質素則是其客觀基礎。在此基礎上,基於知性與想象力之張力的遊戲的生成才有可能。

2.從知性的判斷到愉悅的審美

在康德批判哲學的建構中,純粹理性批判是其開端,實踐理性批判是其終結,中間則是判斷力批判。作為中間的判斷力批判,它本身就成為了連接開端與終結的一種張力。康德為近代科學奠定了堅實的學理基礎,而這種學理基礎又相關於認知判斷。在康德看來,真正的科學知識隻能是先天綜合判斷,它由經驗材料與先天形式結合而成。真正意義上的自然科學始於近代,但近代科學已不同於科學的原初含義。

但是,“除了生物學的與生理學的有機體外,我們還屬於康德稱為‘目的王國’的理性存在者;當我們如此看待自己時,我們就把自己當成了先驗自我。現象學力圖描述什麼樣的結構形式可以通達先驗自我。”康德的先驗感性論主要是闡明,隻有通過人的感性知識(接受能力)所先天具有的直觀形式即空間和時間,去整理自在之物刺激感官的感覺材料,才能獲得確定的感性知識。

在這裏,科學主要憑借認知判斷來表述與說明。在古希臘,科學是知識的係統表達,是知識學。到了中世紀,源於拉丁文“scientia”的“科學”意指學問。作為一種認知或判斷,“科學乃是一切存在之物借以向我們呈現出來的一種方式,並且是一種決定性的方式。”為此,科學通過述謂把存在者揭示出來。

康德認為,知性是介於感性與理性之間的一種認知能力。“然而知性活動所產生的概念,隻能用於使感覺表象隸屬於規則,把感性表象結合於意識之中,如果離開這種感性的運用,知性就不能思維。”在康德那裏,先驗邏輯論表明,感性必須與知性結合,直觀必須與思維結合,才能產生自然科學的知識。因此,必須有一門不同於形式邏輯的先驗邏輯,以之來探討知性的結構及其運用於經驗對象時的各種原理。

所謂“先天綜合判斷”就是既具有感覺經驗的內容,同時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識,這樣的知識才是科學知識。因此,先天綜合判斷既提供新知識,又具有普遍必然性。也正是這種先天綜合判斷,使認知科學成其為認知科學。知性的這種判斷過程是運用其自身產生的先驗範疇,並作用於直觀經驗而產生普遍性和必然性知識的過程。在這裏,知性頒布“自然的必然性”原理。

但從真向善的過渡,還必須經由美這一中介。與科學不同的是,審美往往都是非認知性的。因為,“使一個判斷成為審美的是這一事實,即它基於愉快或不愉快的感覺,對康德來說,這意味著它是非認知性的。”如果說,知性是以有限的和有條件的事物為對象,那麼,理性則以無限的和無條件的事物為對象。不同於知性判斷,審美判斷是以情感愉悅和趣味滿足為特點的感性活動。

那麼,為什麼審美又成了一種“判斷”呢?這裏便體現了審美判斷的獨特性。在這裏,審美要求有一種人人都共同承認的普遍必然的有效性質。一般說來,審美趣味、快感往往因人而異,但審美判斷卻具有某種普遍性。

不同於人的生理快感(反應),審美感受或審美愉快不是一種被動的心理產物與心理過程,而是主體主動進行的心理活動。但是,“每個人都必須承認,關於美的判斷隻要混雜有絲毫的利害在內,就會是很有偏心的,而不是純粹的鑒賞判斷了。”因此,在審美判斷中,必須排除、懸置與功利、利害相關的因素,隻有如此,純粹的鑒賞和審美才是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