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著名科學家工學家(7)(3 / 3)

陳省身的南開歲月相當充實。當時,南開學風優良,而且在薑立夫的努力下,其數學藏書在國內首屈一指。陳省身博覽群書,閱覽了大量數學書籍,許多名著都曾開卷。在段茂瀾的指導下,等到1930年畢業時,陳省身已經能讀德、法文的數學書籍,對美國的文獻尤其熟悉。陳省身還曾當選為南開大學理科科學會委員,也是《南開大學周刊》學術組的骨幹。這一切都為他的數學事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大學課餘生活也是豐富多彩。據陳省身回憶,當時南開隻有300多名學生。因為學生少,地方大,因此在“思源堂”樓上專門拿出一間很大的房間來作為遊戲室,供學生休憩。年少的陳省身,每天跟著一群哥哥、姐姐在那裏玩耍,覺得很有意思。他們彈棋子、打牌,往往樂不思蜀。有一次,他跟同學在宿舍裏打牌,被素來嚴厲的物理大師饒毓泰先生逮了個正著。他們都有點擔心受罰。饒先生當時開的理論力學班上,有陳省身、吳大任、吳大猷等棟梁之才,“他對這個班級很滿意,所以也沒怎樣發作。”

一年級的生活,陳省身過得很舒服。微積分、力學都由錢寶琮教,陳省身讀得輕鬆自在。這一年,他常常看一些小說、雜書;也時常替別的同學寫作文以消磨時間。1927年,陳省身的讀書生活與態度有很大的改變。那一年,算學係主任薑立夫由廈門大學講學回來。陳省身因為厭惡實驗而進了數學係,成了薑立夫的學生。

由於當時的人們都對數學、物理、化學、生物……這些學科了解甚少,陳省身不知道自己畢業以後可以做什麼,加上是連跳兩級後考的大學,故對於自己的目標實在是很茫然。在大學一年級的一次化學實驗課上,內容是“吹玻璃管”。陳省身對著手中的玻璃片和麵前用來加熱的火焰,一籌莫展。後來由實驗老師幫忙,總算勉強吹成了。但他覺得吹成後的玻璃管太熱,就用冷水去衝,瞬間玻璃管嘩啦啦全碎了。這件事對陳省身觸動很大,他發現自己缺乏動手能力,於是作出人生第一個至關重要的抉擇——放棄物理、化學,專攻數學。這成了他終身獻身數學的起點。陳省身曾經風趣地說,“學數學並不是我刻意的選擇,實在是因為我除了數學之外,什麼都學不好。”

薑立夫在人格、道德上,被認為是近代的一位“聖人”。他教書極其認真,每課必留習題,每題必經評閱。陳省身和另一位數學家吳大任,都是薑立夫的得意弟子。他特意為他們開了許多當時被認為高深的課,如線性代數、微分幾何、非歐幾何等。他教學態度嚴正,循循善誘,使人感覺到讀數學有無限的趣味和前途。

陳省身對數學有天然的興趣,班上他的年紀最小,但成績總是出類拔萃。薑立夫非常喜歡這個弟子。當時南開大學初建,係裏人手少,於是薑立夫就叫正念三年級的陳省身做他的助手,幫他改卷子。一開始讓他改一二年級的,後來三年級的卷子也讓他改。他也幫張希陸老師改卷子。這樣每月他還能拿到10塊錢,比一個報販的錢還多一點,能改善一點學習和生活條件。1929年,陳省身等當選為南開大學理科科學會委員,同時還是《南開大學周刊》學術組的骨幹。

1930年,陳省身從南開大學畢業。他後來曾經不止一次滿懷深情地說過:“我最美好的年華在南開度過,她給我留下了許多美好的回憶。”

在清華讀研究生

在南開四年級時,陳省身開始有了自己明確的努力方向。他聞知清華大學理科研究所算學部招收研究生,3年畢業後授予碩士學位,成績優異者可派送出國留學2年。於是,他和吳大任經多次商討,一起報考了清華,並且都被錄取了。

那時,清華經費充裕,一片興旺氣象。數學係主任是熊慶來,教授有孫光遠、楊武之(楊振寧之父),還有後來成為陳省身嶽父的鄭桐蓀等;教員有周鴻經、唐培經等。清華數學係陸續吸引了許多像華羅庚、許寶、柯召一樣的青年才俊。

1930年秋季,陳省身到清華時,才知道隻有他一人來報到。原來,這時吳大任因父親失業,不得已去了廣州中山大學擔任助教。而當時清華數學係隻有他們2名學生,因此無法開班,於是學校決定暫緩1年開課,改聘陳省身為助教。翌年,吳大任經過艱苦奮鬥,得以複學,再次與陳省身同窗。

陳省身去清華還有一個重要的目的,是想跟孫光遠做一點研究。孫光遠是芝加哥大學博士,專攻“投影微分幾何學”。孫光遠天真、率直,陳省身與之相處甚歡。1932年,在孫的指導下,陳省身在清華發表了第一篇有關“投微”的研究論文:《具有一一對應點的平麵曲線對》,刊於《清華大學理科報告》。以後,又繼續寫了兩篇這方麵的論文,都發表在日本東北大學主辦的數學雜誌上。

陳省身在孫光遠的指導下,用了許多時間研究投影微分幾何。投影微分幾何是數學的一個旁支,但那時“投微”的研究已到結束階段。當時國內數學界還沒有人了解數學研究的主流所在,這幾篇論文,據陳省身後來說,都是他做不出難題目時用來調劑心情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