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著名科學家工學家(6)(3 / 3)

饒毓泰是南開大學理學院奠基人之一,早年留學美國,1922年獲博士學位,回國後到南開創辦物理係。饒先生上課與眾不同,除了講課,還喜歡向學生提問或鼓勵學生發問,使得課堂氣氛十分活躍。一次,當他講到分子運動的速度時,一名女生舉手問道:“為什麼煙囪冒出來的煙是那麼慢呢?”饒先生首先稱讚她的勇敢,說:“問得好!”然後再加以講解。有時他闡述理論,請學生舉出實例來。無論學生舉的例子是否正確,他總給予熱情鼓勵。上饒先生的課,學生們會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學到許多深奧的物理知識。

饒毓泰非常重視將世界物理研究的新成果及時介紹給學生。他在學生會組織的學術報告會上,作了《愛因斯坦相對論之原理》的演講,引起學生們的強烈反響。愛因斯坦這一問世不久的新理論,更加激發了吳大猷的學習熱情。

如吳大猷所說,進入南開中學,是決定他一生前途的第一個機遇。那麼,進入南開大學,特別是師從饒毓泰,可說是決定他一生前途的第二個機遇。

當時的物理學著作大多是德文版。吳大猷在中學已學過德文,上大學仍選修德文。從三年級開始,他將一本已有英譯本的德文物理學名著邊讀邊譯成中文,然後再對照其英譯本檢驗自己理解得是否正確,既提高了德文水平,又學到了專業知識。吳大猷讀書還有一個方法,他自稱是個“笨法”:每讀一本經典著作,不僅要寫內容摘要,還在理解了的基礎上作“注”。經過動筆,他感覺理解更清楚,印象更深刻了。

三年級時,吳大猷同四年級的幾位同學共同組織了一個讀書會。每人各選一本書研讀,然後輪流作讀書報告。那幾位高年級學生選的都是古典物理學讀物,有的讀統計力學,有的讀電動力學,惟有吳大猷選了最新的相對論。

吳大猷在大學4年中學習成績優秀,並獲得這所私立學校十分難得的獎學金。他對科學的感悟和對科學精神的追求,受到恩師饒毓泰的器重。1929年他畢業後留校任教,講授近代物理和力學等課程。饒毓泰去德國研修後,仍以吳大猷先生的進修為念,遂與清華大學葉企孫教授聯合推薦,使他獲得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資助,1931年赴美國密歇根大學深造。

與陳省身同窗

陳省身與吳大任是數學係同學,入學時隻有15歲。他由四年製中學畢業,連跳兩級,以同等學力考入南開。他和吳大任同是數學係的尖子,兩人成了莫逆之交。當時的理學院,學生人數不是很多,因此陳省身很快就和吳家兄弟熟悉起來。他同吳大猷雖不同係也不同級,但有些課程,如數學和德文是在一個班上的;而且兩人都是理科學會的委員,所以也成了好朋友。以陳省身、吳大猷為中心,在理科院形成了一個十分友好、快樂的集體,吳大任自然也在其中。

1928年,南大物理實驗課的一位教師辭職,人手不夠,校方聘三年級高才生吳大猷擔任理學院一年級物理實驗助教。他的社會活動很多,一連兩屆被選為理學院學生會委員。與他同時擔任委員的還有陳省身。

作為學生會委員,吳大猷、陳省身等人經常組織學術活動,請校內教授作學術講座,有時還請校外專家學者來作報告。有一次還請到了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事前,數學教授薑立夫就告訴學生們,茅先生能背圓周率的值到100多位。所以,當茅先生作完報告後,學生們就請他背圓周率的值。茅先生欣然答應,立刻往黑板上寫。他每寫幾位數,就把頭微微擺動兩下,接著又往下寫,寫了滿滿一黑板。他說,這已經有100多位了。大家既吃驚又高興,情不自禁地向茅先生報以熱烈的掌聲。學生們以為茅先生一定是把數字編成了歌,不然怎能記得住呢?

吳大猷的功課好,脾氣好,人緣更好,端端正正的臉上總是掛著笑容。同學們最愛同他開玩笑,給他起綽號,他也依然報以憨厚的微笑。他還未畢業就當上助教,但同學們根本沒把他當做老師,仍直呼他的綽號。

同學之間的嬉笑打鬧,就像不同的佐料,令他們的大學生活更加有滋有味。在一次理科師生的同樂會上,幾個女生編了一個節目,把老師和同學的名字編成了諧音。例如:薑立夫人(薑立夫)、饒毓太太(饒毓泰)、吳大人(吳大任),而最令人捧腹的是“陳嬸嬸”(陳省身)!

心裏充滿陽光

吳大猷大學四年級時,在1928年冬天的理學院師生同樂會上,他第一次同物理係一年級女生阮冠世相識。這位長著一雙明亮大眼睛、臉色略顯蒼白、亭亭玉立的少女,令他一見傾心。以後通過幾次交往,吳大猷感到阮冠世不但容貌嬌好,而且意誌堅強,雖然體弱多病,但求學心切。

後來,吳大猷給一年級上物理實驗課,成了阮冠世的老師,有了更多機會見到自己心愛的姑娘。一天他寫了個條子約她相會,她赴約了……這就開始了吳、阮之戀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