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叢書《民國大學與大師》,以詳實而生動的史料、全麵而獨到的視角,邀你一起走進晚清與民國時期國學與科學大師們富有個性、既偉大又平凡、傳奇而精彩的世界,包括他們的上學、留學、教書、長校……其內容豐富,情節曲折,語言通俗,可讀性強。叢書分為名家上學記、名家留學記、大師講書記、大學校長記4卷。由青年學者朔之北、青年作家許畢基等人撰稿。

本套叢書的完成與出版,需要感謝幾位作者的大力協助,需要感謝濟南出版社與朱孔寶編輯等人的不懈努力,需要感謝廣大讀者的長期支持。書中若有什麼錯誤與不足,敬請大家批評指正,我將表示衷心感謝並樂意接受。

本書是叢書《民國大學與大師》之一種,名曰《名家上學記》,由朔之北和許畢基合著。

民國時期的中國,充滿著動蕩、殺戮和苦難,也充滿著流亡、變革和奮爭,彌漫著絕望,也充盈著希望。就大學而言,那是一個新學和舊學碰撞、中學和西學融彙的混沌時代,也是一個大師輩出、群星輝耀的璀璨時代。

就讀於各大學校園裏的莘莘學子,便是這個星群裏最閃亮的“明星”——他們是脊梁,他們是希望!在他們的身上,你能迎麵感受到“為國為民”的理想信念,他們接續曆史,又瞻望未來;他們吸吮於詩書,孜孜於傳統文化的批判與改造,又倡言西方自由、民主和法治。

他們中的絕大多數,無一不是希圖在政治昏聵、外患頻仍、傳統斷裂的現實中,探求民族自由、文化重光、國民新生的道路和方法;無一不是希圖用自己的全部生命,在大學這塊“淨土”裏去構造個人的立命之所,社會的精神家園。

他們在黑暗中喊出的“民主”和“科學”口號,至今仍是我們尚須努力奮鬥的命題;他們在窮愁困厄、顛沛流離中堅守的為人品格和為學範式,至今仍是值得我們景仰、學習和傳承的寶貴財富——盡管這其中的許許多多,因種種原因我們難以企及,更談不上超越,但身不能至,心向往之,這總是可以做到的。

哲人其萎,風範猶存。

有鑒於此,本書根據一些真實的傳記資料,記錄了諸多著名作家文人(如林語堂、茅盾、冰心)、著名專家學者(如李叔同、馮友蘭、季羨林)、著名科學家工學家(如吳有訓、吳大猷、陳省身)等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中國近代傑出人物的真實、生動、經典故事,以期給今天的人們以思考和啟迪。

本書也隻是粗略地分為這3個章節,並按人物上學前後、年齡大小的籠統順序進行介紹。

李子遲

2010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