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長株潭城市群“兩型社會”建設的時代背景(1 / 3)

長株潭城市群獲批“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3年來,核心增長極作用日益顯現,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切實增強,社會民生持續改善,“兩型”由夢想逐漸變為現實,“兩型”音符在湖南上空高高飄揚。3年來的建設成就,充分證明了中央戰略決策的正確性和科學性。長株潭城市群“兩型社會”建設是在國家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改革創新向縱深推進的情況下進行的,有著深厚的一體化曆史基礎和鮮明的時代背景。

一、長株潭一體化的曆史基礎

長株潭一體化是全國城市群建設的先行者,被《南方周末》評價為“中國第一個自覺進行區域經濟一體化實驗的案例”。早在2004年5月6日,《南方周末》就曾這樣評價:“長株潭經濟一體化無論是經驗還是教訓,無論是成功還是挫折,都將給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地區這些後來者刻骨銘心的啟示。”

1.長株潭一體化提出的曆史淵源

“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講到長株潭一體化的來由,人們就會情不自禁地提起“毛澤東城”。早在20世紀50年代初,長沙市在議論製訂第一個城市發展規劃時,時任長沙市城建局局長的潘基躓就提出把湘潭縣劃歸長沙市、建設毛澤東城的意見。20世紀50年代末,毛澤東在湖南第一師範學校讀書時的同學、時任湖南省副省長的周士釗到北京去看望毛澤東時,提出3市合而為一,建立“毛澤東城”的宏偉設想。然而,這一設想卻遭到毛澤東本人的否定。毛主席告誡人們,不要事事“以蘇為師”,不要認為蘇聯有列寧格勒、斯大林格勒,我們就效仿建“毛澤東城”,凡事要按規律辦。建立“毛澤東城”,不僅反映了湖南人民對領袖人物的崇敬和熱愛,也反映了湖南人民希望有一個知名度較高的大都市的強烈願望。這可以說是長株潭一體化提出的前奏曲。

其實,長株潭在曆史上向來就聯係緊密。約7000年前,長沙地區開始形成村落。商周時期,長沙及湘潭屬荊楚地區。春秋戰國時期,楚國開始在長沙建城。“長沙,楚之粟也。”直到現在,城址一直未變,因此長沙是中國曆史上最長時間在同一地址建城的城市之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全國,設長沙郡,為秦36郡之一,這是長沙以中國行政區劃名稱載入史冊的開端。湘潭、株洲在春秋戰國時期就與長沙同屬楚國。自秦立郡縣起,湘潭、株洲便同屬長沙郡。在其後的2000餘年裏,湘潭、株洲基本上都隸屬於長沙。株洲,古稱建寧,南朝蕭齊時設建寧縣。到了宋代,又稱櫧州,後衍化為今名株洲。湘潭之名始於南朝蕭梁。梁以建寧縣東部置湘潭縣,轄境包括今攸縣西部及株洲縣昭陵一帶。隋廢建寧縣,並入湘潭縣,自此建寧為湘潭縣所管轄,直至新中國成立。西漢的長沙國、東漢的長沙郡、兩晉南朝的湘州、唐宋的潭州、元朝的天臨路等,皆以長沙為治所,而湘潭又受其管轄。明初改為長沙府治所,清朝康熙三年建“湖南省”,長沙同為長沙府府治和湖南省省治,湘潭屬長沙府。民國十一年,湖南行政區劃改為省、縣兩級,湘潭與長沙脫離隸屬關係,均屬一等縣。從以上曆史建製沿革來看,直至民國初期,長、株、潭三地長期以來基本上是作為一個統一的行政建製整體而存在的,其間盡管有過離析和不同的稱謂,但其行政建製的整體性與統一性基本維持不變。新中國成立後不久,1950年7月,湘潭縣改為湘潭市。1951年5月,株洲從湘潭析出成立專轄市,湘潭市、株洲市皆由長沙專署領導。由於株洲地理位置重要,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它被列為全國重點建設的8個工業城市之一。1953年湘潭、株洲兩市升級為省轄市。1983年湖南省實行地區改市以後,湘潭市、株洲市和長沙市一起成為湖南3個非常重要的地級市。

區域經濟的發展規律是以城市為中心,以交通要道為依托,由點到線至麵,逐步形成網絡,從不發達走向發達。世界上任何發達的國家、地區,都是通過大城市經濟帶動發展起來的。而湖南卻沒有一個像廣州、武漢、重慶、成都這樣重量級的經濟中心城市,省會長沙的綜合經濟實力在改革開放之初已排在全國30名之後。湖南何去何從?湖南要想發展,必須尋找自己的出路。敢為天下先的湖南人開始再次提出並實踐20世紀50年代就醞釀過的“融城計劃”:長株潭一體化呼之欲出,三者又開始走向融合!長株潭的分分合合,折射出的是長株潭一體化深厚的曆史淵源。

2.長株潭一體化發展的曆史演變

2007年歲末,改革的重大機遇再一次擺在了中部大省——湖南麵前。2007年12月14日,經國務院同意,國家發改委正式批準長株潭城市群為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即“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長株潭”作為一個統一的符號,在日益崛起的中部經濟版圖上開始擔當重任。我們在為長株潭城市群被提升到國家層麵、進入“國家隊”而欣喜的同時,也深刻地感受到了此次重大曆史機遇實屬來之不易:長株潭一體化經曆了一個曲折的曆史演變過程!

(1)提出及初步試驗階段(1982—1997)。

“湖南有一個非常稀缺的城市資源——長株潭城市群”。長株潭3市,“除了地理位置上的緊密外,3市在社會、經濟方麵也存在諸多聯係。如果把長株潭3市的經濟整合起來,工農業總產值則可以在全國中心城市中排第9位,城區工業總產值排第11位,在此基礎上,加強3市之間的經濟分工協作和優勢互補,提高城市群的整體競爭力,從而逐步形成湖南的綜合經濟中心,再帶動全省經濟的發展。”1982年12月,時任湖南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湖南省政協委員的張萍在湖南省政協四屆六次會議上,第一次提出建立長株潭經濟區的構想。該建議立即得到與會者的讚同。當年的12月20日,《湖南日報》率先報道這一構想,在全國引起了很大反響。長株潭經濟一體化首次進入湖南省決策層和民眾的視野。1983年9月,該建議以課題《城市及經濟區——長株潭區域經濟研究》列入由國家體改委承擔的國家“六五”重點課題“中國經濟體製改革的理論與實踐”的專項研究課題和湖南省軟科學重點課題。1984年11月10日,中共湖南省委召開了常委會議,聽取了張萍執筆撰寫的《關於建立長株潭經濟區方案》(以下簡稱《方案》)的課題彙報。會議一致認為:“建議是可行的”、“具有長遠戰略意義”,並形成了《中共湖南省委常委會議紀要(第66次)》,題目是《關於建立長沙、株洲、湘潭3市經濟區的問題》(以下簡稱“紀要”)。“紀要”強調:“要根據3市的特點,製訂經濟區的總體戰略和中長期規劃。3市可根據有利於引進外資和技術的地方搞經濟技術開發區。”

1984年,長株潭經濟區規劃辦公室成立,並建立了長株潭經濟技術開發協調會議製度。1985年1月24日,時任湖南省副省長的陳邦柱主持召開了省直有關部門領導參加的第一次3市市長聯席會議,這標誌著長株潭經濟區的建設即經濟一體化的推進步入《方案》實施和實踐探索階段。但在當時,我國既沒有完整成熟的城市群理論作為支撐,也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作為借鑒,隻能“摸著石頭過河”,一邊實踐一邊探索。從1985年元月至1986年6月,在省政府分管領導的主持下,先後召開了3次3市市長聯席會議。為貫徹“聯席會議”的決定,3市先後有金融、機械、城建、郵電等12個部門就行業發展的聯合和開發舉行了協調會議。根據省委“紀要”的精神,啟動工作著重抓了城市合理布局、組建企業集團、金融改革和有關電訊、供電、供氣、交通建設等十大工程,並在一些方麵取得了進展。

然而,由於認識上的原因,到1987年,長株潭一體化就中途擱淺了。長株潭經濟區構想的提出,比開發上海浦東的提議整整早了8年,在改革開放以及沿海與湖南差距不斷拉大的背景下,其擱淺顯得非常可惜。

(2)重新啟動及規劃實踐階段(1997—2005)。

一晃就是10年,其間長株潭鮮有人問津。然而,伴隨著改革開放的縱深推進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風起雲湧,湖南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作為一個內陸省份,沒有規模較大、輻射性較強的中心城市,不改變“小馬拉大車”的經濟格局,那麼在全國區域經濟分工中將永遠處於被動地位。就在1995年10月召開的中共湖南省委第七次黨代會期間,時任中共湘潭市委書記的陳叔紅認為湖南的經濟發展,關鍵是要充分發揮長株潭城市群經濟增長極的帶動作用,做好長株潭一體化這篇大文章。這種分析得到時任中共長沙市委書記秦光榮、中共株洲市委書記程興漢的極力讚同。經過一年的醞釀和籌備,1996年11月,長株潭3市市委、市政府和湖南省社科院聯合在株洲召開了“長株潭經濟區發展研討會”。幾經“坐而論道”之後,自1997年開始,長株潭一體化越來越受到湖南省高層的重視。

1997年3月,時任中共湖南省委書記的王茂林主持召開了長株潭3市黨政主要負責人和省直有關部門領導參加的“長株潭座談會”。在這次高規格的會議上,湖南省高層在把長株潭城市群建成湖南經濟發展的“增長極”這一重大戰略上達成了共識。

1998年,湖南成立了長株潭經濟一體化協調領導小組,由時任中共湖南省委副書記(後任省長)的儲波擔任組長。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省計委,並確定按照“總體規劃引導,基礎設施先行”的思路和方針,由省計委牽頭,組織省直有關部門編製推進長株潭經濟一體化的交通、電力、金融、信息和環保等5個網絡規劃。

1999年2月,時任中共湖南省委書記的楊正午主持召開了長株潭一體化專題座談會,會議決定實施1998年編製完成的“交通同環、電力同網、金融同城、信息同享、環境同治”等“五同規劃”。

與第一次由聯合開發大項目入手不同,第二次啟動站在了更高的起點上——由“總體規劃”啟動。在一個新的起點上,長株潭一體化在更高的基礎和更大的規模上重新啟動了,這是一個曆史性的跨越。

(3)全麵推進與外延拓展階段(2005—2007)。

2004年底,在獲悉上海浦東和天津濱海新區正在申報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後,湖南省發改委提出建立國家試驗區的設想並組織開展了深入調研。

2005年8月,《長株潭城市群區域規劃》以湘政發〔2005〕16號文件下發,要求長株潭3市政府和省直有關單位認真組織實施,加快長株潭經濟一體化進程。這是長株潭一體化進程中最為重要的一個區域性規劃,也是我國內地第一個城市群區域規劃。這標誌著總體規劃啟動階段的結束,從2006年即“十一五”開始,長株潭經濟一體化進入在總體規劃指導下,全麵推進、加速發展的新階段。

為了全麵推進長株潭經濟一體化又好又快發展,2005年12月完成的《長株潭經濟一體化“十一五”規劃》提出了“新五同”即“交通同網、能源同體、信息同享、生態同建、環境同治”,並提出“十一五”期間要“形成以長株潭城市群為中心輻射嶽陽、常德、益陽、婁底、衡陽等周邊城市的一小時經濟圈”。

2005年,湖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頒發長株潭一體化重點工作職責分工的文件,規定每年省長主持召開領導小組協調會議,各市、各單位就重點職責分工完成情況述職。2006年年初,時任湖南省人民政府省長周伯華主持召開協調領導小組會議,各部門、各單位就重點職責與分工的完成情況進行了述職。

2006年5月10日,時任中共湖南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張春賢在“抓住中部崛起機遇,加速推進湖南新型工業化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出:“要啟動以長株潭為中心的‘3+5’城市群建設研究。”

為了把長株潭區域發展提升到國家層麵,2006年6月,湖南正式向國家發改委提出建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申請。

2006年6月底,第一屆長株潭3市黨政領導聯席會議在長沙舉行。長株潭3市簽署了《長株潭區域合作框架協議》《長株潭工業合作協議》《長株潭科技合作協議》《長株潭環保合作協議》,“融城”步伐加快。同時,數十個基礎設施和產業一體化的重大工程項目開工啟動,發展勢頭強勁。

2006年11月8日召開的中共湖南省委第九次黨代會將加快以長株潭為中心的“3+5”城市群的建設寫入了大會報告中。長株潭城市群由其核心“3”拓展為“3+5”,進一步提升了城市群的規模經濟實力和現實影響力。

2007年9月,湖南省人大常委會通過了《湖南省長株潭城市群區域規劃條例》,為規劃的實施提供了法律保障。

2007年12月14日,經國務院同意,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下文批準,正式確定武漢城市圈和長株潭城市群為“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長株潭城市群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設立,開啟了長株潭城市群發展的嶄新篇章,使長株潭一體化站到了新的更高曆史起點上。

3.長株潭一體化建設的成就與局限

從1997年長株潭一體化重新啟動至2007年底長株潭城市群被國家發改委正式批準為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10年時間裏,在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的領導下,在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特別是在長株潭3市和省直有關部門的具體規劃和實踐下,長株潭一體化雖然麵臨很多的困難和問題,但總體成效明顯。

(1)長株潭一體化建設的成就。

第一,區域規劃體係基本形成。在編製並推進長株潭經濟一體化的交通、電力、金融、信息和環保等5個網絡規劃的同時,2000年,世界銀行把長株潭作為中國首批城市發展戰略研究(CDS)的兩個城市群之一,啟動CDS研究。後來又相繼編製了湘江生態經濟帶概念性規劃和開發建設總體規劃、嶽麓山大學城規劃、產業一體化發展規劃以及2004—2010年長株潭老工業基地改造規劃綱要,在此基礎上於2005年8月頒布了《長株潭城市群區域規劃》,2005年12月完成了《長株潭經濟一體化“十一五”規劃》的製定,提出了“六個一體化”和“新五同”。這樣就基本形成了長株潭經濟一體化的區域規劃體係框架,為此後的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提供了具有權威性的指導綱領和製度依據。

第二,城市空間布局調整不斷進行。長株潭3市積極響應經濟一體化,運用城市現代化發展的先進理念,對3市空間布局進行重大調整,一改以往“單中心”和“攤大餅”式的擴張發展老路,構建起有利於區域集約式發展的組團式城市空間布局。長沙形成了一主(河東主城區)、兩次(河西新城和河東星馬新城)、四組團(暮雲、撈霞、高星、含浦)等組團式發展布局。2004年10月1日,湖南省人民政府機關集體大搬家,從長沙市中心的五一中路南遷15公裏,遷入城南新址。在省府南遷的帶動下,長沙拉開了南拓的序幕,芙蓉路、韶山路、火星大道3條南北主幹道全線南拓,極大地縮短了3市的空間距離。株洲在河西積極向湘潭方向拓展;同時沿長株潭高速發展龍頭鋪鎮,北上與長沙對接。湘潭在河東則向北邊往長沙方向發展;同時從東邊加快易俗河發展,改造天易高速湘潭段,與株洲對接。株潭兩市將新城區建成行政、文化、商貿中心,兩市政府等許多單位先後遷入新城。長株潭3市之間的空間距離大為縮短,城市布局朝一體化方向發展。

第三,基礎設施一體化加快推進。交通方麵,初步構建起快速便捷、立體交叉的交通網絡。對外形成6大出口,內部高速公路相連,市際交通向公交化發展。2007年年初,在長株潭試點開通6條公交線路,長潭西高速建成通車。長株高速開工建設,3市大外環接近完成。電力方麵,建成了3市550千伏環網、220千伏雙環網絡構架,所轄12個縣(市)農網改造全部完成。信息方麵,建成覆蓋3市各縣(市)、鄉(鎮)以光纜為主、數字微波為輔的縱橫交錯和立體交叉的傳輸網絡,電子政務、財稅、勞動和社會保障、金盾、遠程教育等各項信息化重大工程進展順利。移動通訊實現同城化。金融方麵,一體化的存取款體係已經建成,一體化的支付與資金結算體係實現同城交換,一體化的“貸款證”管理係統實現金融機構貸款信息資源共享,金融同城的重點目標基本完成。環保方麵,2006年省政府出台《環境同治規劃》,省環保局成立了專事3市環保執法的“長株潭環境監察支隊”,3市統一治汙取得新進展,多個汙染防治項目相繼竣工。長株潭已經初步形成交通同環、電力同網、信息同享、金融同城、環境同治的格局,為推進長株潭城市群“兩型社會”建設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