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卷十一·雜著一(1)(1 / 3)

【原道】

(《淮南子》以《原道》首篇,許氏箋雲:“原,本也。”公所作《原道》、《原性》等篇,史氏謂其奧衍宏深,與孟軻、揚雄相表裏,而佐佑六經,誠哉是言。東坡嚐曰:“自孟子後,能將許大見識尋求古人,其斷然曰:孟子醇乎醇。荀與揚也,擇焉而不精,語焉而不詳。若非有見識,豈千餘年後便斷得如此分明。”伊川亦曰:“退之晚年作文,所得甚多,如曰“軻之死不得其傳”,似此言語,非是蹈襲前人,又非鑿空撰得,必有所見。”二先生之論,豈輕發者哉。山穀嚐曰:“文章必謹布置,每見後學,多告以《原道》命意曲折。後以此概求古人法度,如老杜《贈韋見素詩》,布置最得正體,如官府甲第廳堂房室,各有定處,不可亂也。韓文公《原道》與《書》之《堯典》,蓋如此。”石介守道曰:“孔子之《易》、《春秋》,自聖人以來未有也。吏部《原道》、《原性》、《原毀》、《行難》、《禹問》、《佛骨表》、《諍臣論》,自諸子以來未有也。”)

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於外之謂德。仁與義為定名,道與德為虛位。(楊誠齋曰:“道德之實非虛也,而道德之位則虛也。韓子之言,實其虛者也。其曰仁‘與義為定名’,又曰‘吾之所謂道德者,合仁與義言之也’。而後道德之虛位,可得而實矣。”張無垢曰:“此正是退之辟佛老要害處。老子平日談道德,乃欲捶提仁義,一味自虛無上去,曾不知道德自仁義中出。故以定名之實,主張仁義在此二字。既言行仁義,後必繼曰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於外之謂德,亦未始薄道德也。特惡佛老不識仁義即是道德,故不得不表出之。”楊龜山曰:“韓子意曰:由仁義而之焉斯謂之道,充仁義而足乎己斯謂之德。所謂道德雲者,仁義而已,故以仁義為定名,道德為虛位。《中庸》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仁義,性所有也。則舍仁義而言道者,固非也。道固有仁義,而仁義不足以盡道,則以道德為虛位者,亦非也。”)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子下或有有字。)老子之小仁義,非毀之也,其見者小也。坐井而觀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非天下或有之字,下小字或作罪雲。《屍子》曰:“井中視星,所視不過數星。”今按:韓公未必用《屍子》語,正使用之,作罪亦非文意。)彼以煦煦為仁,(煦音詡。)孑孑為義,其小之也則宜。其所謂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謂道也;其所謂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謂德也。(或無“其所謂德”四字,非是。)凡吾所謂道德雲者,合仁與義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謂道德雲者,去仁與義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公言私言下,或皆有者字,或惟下句有之。)

周道衰,孔子沒,火於秦,黃、老於漢,佛於晉、魏、梁、隋之間。(或無黃字。“晉魏梁隋”,諸本作“晉宋齊梁魏隋”,《文苑》作“晉梁魏隋”,蜀本作“魏晉宋梁齊”,方從閣、杭本雲:“南舉晉梁,北舉魏隋也。”)其言道德仁義者,不入於楊,則入於墨;不入於老,則入於佛。(墨下諸本有“不入於墨,則入於老”二語。)入於彼,必出於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必上或有則字。主或作王。今按:作主,乃與下文三韻皆葉,作王非是。)入者附之,出者之。(二者字或皆作則,附或作隆,皆非是。)噫!後之人其欲聞仁義道德之說,孰從而聽之?老者曰:“孔子,吾師之弟子也。”佛者曰:“孔子,吾師之弟子也。”為孔子者,習聞其說,樂其誕而自小也,亦曰:“吾師亦嚐雲爾。”(諸本嚐下有師之字。)不惟舉之於其口,而又筆之於其書。噫!後之人雖欲聞仁義道德之說,其孰從而求之?甚矣,人之好怪也!不求其端,不訊其末,惟怪之欲聞。古之為民者四,今之為民者六;古之教者處其一,今之教者處其三。農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賈之家一,而資焉之家六;奈之何民不窮且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