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礦物資源的聚寶盆(2 / 3)

但是,到達洋底和到達外層空間一樣,沒有特殊的裝備,人是不可能到達洋底的。常識告訴我們,若沒有氧氣筒的幫助,人是不能長時間的下潛到3米以下的水裏——這隻不過是大洋平均深度的三千分之一!隨著不斷地潛入水下,壓力也在不斷增加。人的內耳、肺和一些孔道就會感到壓力,令人痛苦。水下溫度低,會很快吸走人體的熱量。使得人難以在3米以下的水裏堅持2~3分鍾。

由於以上這些原因,當代深海的探險,不得不坐等兩項關鍵技術的發展:深海球形潛水器和深潛鐵鏈栓係鋼球深潛器。會遊泳的人一直在尋思,如何在水下得到氧氣?千百年來,一直如此。古代希臘的潛水者是從充滿氣的瓶子裏獲得氧氣,近代潛水者則多用壓縮空氣的辦法,進人潛水。通常人可以潛入到30米的深度。甚至最有經驗的使用水下呼吸器的人也不敢冒險潛到45米以下,因為深潛壓力的增加和上浮水麵的過程的壓力變化,造成減壓病甚至死亡。使用密封的潛水服,也隻能潛入到440米的深處。

球形深海潛水器創造了下潛923米的深度,但操作十分困難。後來又發明了體積很小的深海潛艇,但它隻能供科學研究用。先進的深海潛艇配備有水下攝影機、收集標本筐和具有人手功能的操作機械臂。深潛器的實踐做了肯定地回答。美國、法國、日本、俄羅斯等國都出於不同目的研製出深水潛艇,收集到大海深處的動物、植物、岩石、水樣等資料標本。這就開辟了一個深海探測的新時代。人們獲得了大量的深海世界裏的信息,從而改變了生物學、地質學和大洋地理學某些傳統的看法。科學家們用新的目光來看待風海流的變化規律;太平洋的厄爾尼諾現象,對具有商業價值的魚群有極大的危害,並且還會誘發地球上氣候的奇特變化。大洋環流的不穩定性,可能導致全球性的氣候改變,或使現在地球上穩定的氣候慢慢消失。

科學家們還認識到,大洋底的海床並不是平坦的,它高低起伏,比我們的陸地地形更複雜,它的峽穀能裝得下喜馬拉雅山山脈。更令人驚異的是,大洋底還有一條獨特的、全球範圍的、長達60000千米的大山脈,它像一條巨蛇一樣,蜿蜒穿過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科學家們稱這條洋底大山為“大洋中脊”。

到20世紀70年代末,當地質學家們仔細研究了大洋中部的諸山脈後,使他們更堅信了大地板塊結構的理論。根據這一理論,地球的表麵不是單一的石頭外殼,它是由若幹塊巨大板塊構造組成的,這些板塊構造最小的也有數千平方千米,它們漂浮在地幔之上。大洋中脊的隆起部分,可能是最初創造地殼的地方;新的板塊構造也許在形成海床之前就被它下麵的地殼內引力作用下造成的。從大西洋中脊上采來的岩樣已證明了這一點。這正是板塊結構理論正確性的驚人證據。洋底不斷流出的、熾熱的、富有礦物質的海水原來來自洋底像煙囪一樣的山峰,這又是一個證據。它表明岩石下仍有巨大的熱量,它來自相對年輕的底質構造。在這裏,有被稱之為熱液噴出口,其平均深度為2225米。海洋地質學家們已仔細研究了洋底熱液噴出口。觀察後發現,這些噴出口,實際上是洋底的間歇噴泉,就像美國的黃石公園的“忠實泉”一樣。熾熱的海水從洋底裂縫裏流出來,雖然溫度高達400℃,但因為這裏的壓力太大了,所以不會沸騰。熱水噴出後,很快冷卻。噴出的水含有大量的礦物質,包括鋅、銅、鐵、硫磺混合物和矽,它們集落在海床上。這些東西越積越厚,最後形成煙囪狀的山峰像個“黑色吸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