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引言(1 / 1)

遨遊太空是人類亙古的夢想,嫦娥奔月、誇父追日、女媧補天的傳說,敦煌壁畫中的高飛入雲的神女,無數星相學家凝望星辰的感悟筆錄,都是古人飛天夢想的記錄。20世紀50年代出現的航天技術,開辟了人類探索外層空間活動的新時代。1961年4月12日,蘇聯航天員尤裏·加加林乘坐“東方”1號飛船在環繞地球軌道一圈後安全返回地球,讓人類的飛天夢想成真。從此,人類的活動領域從地球推向廣闊無垠的宇宙。

從小心翼翼地叩開太空之門,到進入太空生活、工作和開展研究,這是一條荊棘滿途的探索之路,充滿了風險與挑戰。運載火箭、載人飛船、航天飛機的結構十分複雜,零部件多達數萬個,一個零部件不合格或發生故障,就可能造成事故。在載人航天的發展曆程中,航天員們曾用他們的鮮血和生命譜寫了一曲曲悲壯感人的樂章。50多年來,已先後有22名航天員在人類探索與征服宇宙的道路上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然而,失敗並沒有使人們氣餒,鮮血的付出也沒有動搖人類征服太空的決心。人們在吸取了一樁樁血的教訓後,不斷改進與升級航天器的結構,使它們更科學、更安全、更可靠,確保航天員的安全和航天任務的順利完成。

在人類的航天夢裏,沒有國界。麵對未知的宇宙,地球人是一個團隊,即便是這團隊之間也存在競爭,但這競爭無疑是在朝著互相促進的方向協作而行的。無論路途多麼遙遠,無論征程多麼凶險,人類都鍥而+不舍地要掙脫地球的引力,親身去投入到太空的懷抱中。

浩瀚的宇宙像一個巨大的寶庫在吸引著人類的注意力。那裏蘊藏著豐富的資源:高真空、微重力等環境可使人們辦成在地球上辦不到或難以辦到的事情;取之不盡的太陽能,可以幫助人類擺脫地球上能源的危機;月球、小行星、火星等有望成為人類的新家園。載人航天進一步推動了人類社會生產的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空間站時代的到來,標誌著航天技術正從單純的信息開發,向信息、材料和能源的綜合開發過渡。空間材料加工、空間生物技術、空間誘導育種,以及未來可能實現的空間太陽能電站、月球資源開發等,為載人航天技術促進生產力的變革,提供了更加廣闊的舞台。

可以預見,載人航天事業一定會越來越興旺,一定會給人類的文明、社會的進步和世界經濟的繁榮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