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5月14日,美國國家宇航局把一隻譽滿全球的航天器——“天空實驗室”送上了高435公裏的近圓形地球軌道。天空實驗室長36米,最大直徑達6.7米,重約86噸,是迄今為止人類送上太空的最大航天器。
天空實驗室主要由“土星”工作艙和“阿波羅”飛船兩部分組成。土星工作艙的外麵裝有兩組太陽能電池帆板:一組呈風扇形,專給實驗室內的望遠鏡供電;另一組呈翼形,好似一對大翅膀,空間站所需電能主要由它供給。兩組電池帆板的總麵積約230平方米,比一個排球場還要大。
在天空實驗室內,人們可以從事各種科學實驗。因此,稱它為軌道空間站,那是再合適不過的了。
非常不幸,“土星-5號”運載火箭發射後僅1分多鍾,天空實驗室就開始“感冒發燒”了。原來,空間站的軌道工作間在穿越大氣層時受到了很大的損傷:翼形太陽能電池帆板,一個被完全扯掉,另一個被死死卡住;宇宙塵防護罩也突然脫落了。由於上述原因,空間站供電係統發生嚴重問題,軌道工作間的內部溫度急劇上升。
在這危急之際,字航局決定,立即派出一個精幹的宇航小組,奔赴天空實驗室,救死扶傷。5月25日,“土星-IB”火箭把載有三名宇航員的阿波羅飛船送到天空實驗室,首先承擔起搶修空間站的特殊任務。兩個星期後,空間站得救了,但隻剩下一隻“翅膀”了。宇航小組在圓滿地完成了各項科學試驗後,於6月22日勝利歸來。
爾後,天空實驗室又接待過兩批“客人”,每批都是3名宇航員。前一批在空間站生活了59天,後一批住了84天,全由阿波羅飛船接送。1974年2月,最後一批宇航員返回地麵以後,空間站不再接待客人,直到1979年7月11日,終於墜落在印度洋。跟所有的人造地球衛星一樣,天空實驗室在它“壽終正寢”的時候,也是要回到“娘家”——地球上來的。不過,它在回“娘家”的路上,要經過稠密的大氣層,自然會落得個粉身碎骨的下場。據報道,最大的1塊碎“屍”竟有2270千克重,墜落在離澳大利亞不遠的洋麵上。
在空間站裏工作的三批宇航員拍攝了17萬5千多張太陽照片、3萬多張地麵目標照片,錄製了72公裏長的磁帶,還進行了30多項包括空間生物醫學、空間材料加工在內的科學實驗。宇航員還對周期長達7500年的科霍特克警星進行了詳細的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