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混血種”航天飛機(2 / 2)

航天飛機為人們開辟了自由進出太空的通道,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可以讓人進入太空,把一些衛星“放”到軌道上去,也可以把那些已失去功能的衛星修複,或者拖回地麵來“動手術”後,再讓它回到天上去。例如1984年4月6日,美國“挑戰者號”第五次上天時,帶著5名宇航員及一顆重11噸的衛星。它入軌後,把攜帶的衛星“放”進了預定的軌道,再改變方向去修複已失效了的“太陽觀測衛星”。航天飛機在480千米的高度上飛行,以每秒26米的相對速度迎接目標。4月8日,航天飛機離它僅隻60米了,這時宇航員納爾遜帶上了噴氣背包步出機艙,到太空中去抓它。他努力了三次,好不容易才抓住了衛星的太陽帆板,可由於用力太猛,衛星急速地翻滾起來……後來還是由地麵指揮中心發出了新指令,才使它重新穩定,並由機械手把它拖進了航天飛機。宇航員給它調換了一些部件後,於4月12日再重新放回太空,使它恢複了先前的功能。現在許多行星探測器,如“麥哲倫”金星探測器,“伽利略”木星探測器等都是在航天飛機上發射出去的。

航天飛機不僅大大降低了發射人造衛星的成本,而且有明顯的商業價值。由於那兒幾乎處於失重狀態,因此可以提煉出最純的稀有金屬,能夠製造出在地球上無法製造的合金,合成一些平時無法製造的藥物,甚至用來作為商業性飛行。1984年8月30日,“發現者”首次航行時,6名宇航員中有個名叫查爾斯·沃克的工程師,就是世界上第一個自費太空遊客。機票價格是8萬美元。當然這個35歲的科學家是有自己目的的,人們估計他想在太空中製造一種用於治療癌症的酶。至今,美國的確已製出了世界上第一批在太空生產的商品,1985年美國國家標準局已正式標價出售了。那是一種小得肉眼難以分辨、直徑僅10微米的聚苯乙烯微粒,它們是絕對標準的球狀體,極其均勻劃一,十分惹人喜愛。20世紀90年代初美國僅從通信衛星和資源衛星中,每年的收益就高達900多億美元,俄羅斯拍的一些衛星照片,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高達3000萬美元一幀,所以收入十分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