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作業成本法的基本概念(1 / 3)

第二節 作業成本法的基本概念

作業成本法,即基於作業的成本計算法,是指以作業為間接費用歸集對象,通過資源動因的確認、計量,歸集資源費用到作業上,再通過作業動因的確認計量,歸集作業成本到產品或顧客上去的間接費用分配方法。作業成本法(Activity Based Cost, ABC)為作業、經營過程、產品、服務、客戶等提供了一個更精確的分配間接成本和輔助資源的分配方法。ABC係統認為組織的資源不隻在產品的物質生產中消耗,在許多輔助作業中同樣被消耗,為不同顧客提供不同的產品往往需要消耗不同的輔助作業。ABC的目標是把所有為不同顧客和產品提供作業(包括上述輔助作業)所耗費的資源價值測量和計算出來,並恰當地把它們分配給各位顧客和產品。

作業成本計算係統有以下重要概念:作業、成本動因、ABC成本觀、ABC價值觀,以及與ABC相聯係的其他概念。

一 作業(Activity)

作業指企業為了達到其生產經營的目標所進行的與產品相關或對產品有影響的各項具體活動。它代表組織實施的工作,是連接資源與成本標的的橋梁。作業有三個基本特征:(1)作業是投入產出因果連動的實體。從微觀層麵看企業經營過程,無論是銷貨收款,還是內部工序間交接,人操作機器,或者收發人員登記文件,無一不是資源投入和效果產出的實實在在的過程;(2)作業貫穿於公司經營的全過程,構成包容企業內部和連接企業外部的作業鏈;(3)作業是可量化的基準。作業是計算成本過程中的一個元素,必須具有可量化性,同時又是計算成本的客觀依據。

一項作業是一個典型ABC模型中的最小成本歸集單元,每個作業都有計算成本標的之成本的作業動因。作業動因的可量化性,使計算成本標的對不同作業的消耗水平成為可能,從而克服了傳統成本法僅能計算成本標的平均消耗的缺陷。進一步,我們可以把作業看作是由一係列更詳細的任務所構成。任務(Task)是實施每項作業的詳細步驟。任務的價值主要在於理解作業的構成。把作業詳細地分解為任務的合理性,取決於分解的目的,如果是為了更深入地對某項作業進行成本/效益分析(對一些關鍵作業有時需要這樣做),從而加強控製,降低消耗,那麼分解可能是合理的,否則把任務納入ABC模型會導致一個龐大的模型,又未產生更重要的信息,往往得不償失。

二 作業鏈(Activity Chain)與價值鏈(Value Chain)

作業鏈是相互聯係的一係列作業活動組成的鏈條。現代企業實際上是一個為了最終滿足顧客需要而設計的一係列作業活動實體的組合,所以企業就是作業鏈。作業活動組成的鏈條從生產經營環節上看就是作業鏈,而從貨幣和價值的角度反映就是價值鏈。卡普蘭教授等學者認為,立足於經營的最後一個環節(即產品銷售到顧客的環節)來看,能夠產生和增加顧客價值的作業是需要大力加強的有效作業,不增加價值的作業是維持作業或無效作業,需要嚴格控製。但是,無效作業不等於無用作業。比如,修複殘次品、管理活動,都增加不了價值,是無效作業,但卻是維持企業正常運營的有用作業。價值鏈需要不斷地優化組合,如努力減少各環節的無效作業,使之逼近於零;在各環節有效作業中,提高其產出比例等。準時製生產方式(JIT)、“零存貨”和“柔性化生產”就是優化價值鏈組合的重要手段。價值鏈的優化組合需要對其作科學的分析。分析價值鏈應該體現市場營銷意識,尤其在買方市場中,要從顧客著手,分析顧客支付的價格與其受益的比例、產品與競爭對手的比較,逐步延伸到廠商的內部價值鏈組合情況。控製價值鏈應該從產品設計環節開始,盡力改善價值鏈的組合,提高其投入產出比例。

三 作業分類

作業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類。庫柏及卡普蘭(Cooper & Kaplan)將作業分為以下四類:(1)單位作業(unit activity),指使單位產品或顧客受益的作業,如對每件產品的人力加工、機械加工等。這種作業的成本一般與產品產量或某種屬性(如產品重量、長度等)成比例變動。(2)批別作業(batch activity),指使一批產品或顧客受益的作業。例如,對每批產品的檢驗、機器調整準備、原料處理、生產計劃等。這種作業的成本與產品的批數成比例變動。(3)產品別作業(product activity),即品種別作業,它是使某種產品或顧客的每個單位都受益的作業。例如對每一種產品進行工藝設計,編製數控程序、材料清單等。這種作業的成本與產品產量及批數無關,但與產品種類數成比例變動。(4)過程作業(process activity),也稱管理級作業,指為了支持和管理生產經營活動而進行的作業。如生產協調、意外事件處理等。它與產量、批次、品種數無關,而取決於組織規模與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