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處世忍學(10)(1 / 3)

西漢時,田蚧的同母異父姐姐王皇後是漢景帝的皇後,王皇後是漢武帝的親生母親。此人能言善辯、性情狡詐,深通權術。

竇嬰,是竇太後從兄之子。竇太後是漢文帝的皇後,漢武帝的祖母。竇太後曾一度控製朝政,漢景帝時,竇嬰被封為魏其侯,後來拜為宰相,竇家顯赫起來。竇嬰外強中幹,沽名釣譽,盛氣淩人。

當年吳楚之亂時,竇嬰被封為大將軍,十分威風,此時田蚧隻是一個郎官,他追隨大將軍竇嬰的鞍前馬後,隻能討好竇嬰,根本談不上與竇嬰爭權奪勢。

到了漢景帝七年,王皇後被立,田家一下子顯赫起來,其兄弟一個接一個封侯。到了景帝後元三年(公元前141年),田蚧受封為武安侯,其長弟田勝被封為同陽侯,而竇家的大勢逐漸衰落下去。

漢武帝初即位之時,為了分散大臣的權力,決定改革朝廷設置,欲置丞相、太尉兩個職位。漢初期官員的設置,沿襲秦製,丞相、太尉、禦史大夫為i公。

田蚧得知這一消息後,認為是爭奪權勢的大好時機,但是這時他的勢力比不上竇嬰,因此采用了循序漸進的態度。

有一名叫籍福的人對田蚧進言:“魏其侯高居顯位已有多年,天下的人才紛紛歸附他,你才開始發達,其勢力遠遠不如他,即使是讓你為丞相,你也應該}上位於魏其侯,他為丞相,你必然為太尉,太尉和丞相地位相當,而你又可以因此而得到讓賢的好名聲。”

田蚧依計而行,果然,竇嬰(魏其侯)被任命為丞相,田蚧被任命為太尉。

由於竇嬰和田蚧推崇儒學,惹怒了掌權的竇太後,在建元二年,兩人職務均被免去。

竇嬰因為失去竇太後的信任,從此不再得誌,趨炎附勢之徒皆離他而去。田蚧被罷官,但有王皇後的支持,漢武帝還聽從他的意見,因而隨時都可能東山再起。

建元六年,竇太後病死,漢武帝才得以大展雄才。這年六月,漢武帝啟用了田蚧,任他為丞相。而竇嬰仍不得誌。

元光三年,竇嬰的一塊肥沃的田地被田蚧看上了,田蚧便派賓客籍福向竇嬰索取,竇嬰氣憤地說:“我雖然失勢,你雖然顯貴,怎麼可以仗勢奪我的田產呢!”恰好在這時,他的好友灌夫將軍來到,把田蚧大罵了一通。

籍福回去後對田蚧說:“魏其侯已年老快死,丞相還是忍耐些日子,自可得到這塊土地。”

田蚧氣憤地說:“魏其侯的兒子曾經殺人,應得死罪,虧我救過他的命,今天向他乞讓數頃田,乃這般吝惜!此事與灌夫又有何關係?我不稀罕這幾頃田地,看他倆人能活幾時!”

後來,在田蚧女兒婚禮上,灌夫與魏其侯得罪了田蚧,兩人皆被殺頭。

魏其侯竇嬰正是不知道時勢在變,吝嗇了幾頃田地,而引起了田蚧的仇恨,最終喪失了性命。為官者應隨時注視時勢的變化來改變自己的言行,以順應時勢。

清朝時期,浙江錢塘人高士奇,字澹人,號江材,出身微賤,但是人特別聰明,學問也很好。他在科場上不得誌,僅僅是個秀才,因為成績優異,隨後又取得監生的名位。但他既沒有考上舉人,更談不上考取進士,又沒有什麼親朋好友做大官,想在這種情況下飛黃騰達,是很難的,甚至沒有可能。然而他後來竟成為康熙皇帝的寵臣,勢傾朝野,以權納賄,積累了百萬家私。盡管如此,他競沒受到過嚴厲的處分,康熙對他很寬容,使他保其首領,安享晚年,死後還賜諡號“文格”。

有一次,高士奇服侍康熙在南苑打獵。康熙的坐騎突然亂蹦亂跳,險些把康熙帝摔下馬來,眾侍衛連忙上前勒住,扶康熙下來,到行宮休息。康熙一臉不高興,高士奇知道後,故意把自己的衣服弄上許多汙泥濁水,一副狼狽不堪的樣子,來到康熙身邊侍衛伺候。康熙見他這副模樣,問他:“你怎麼弄得這副樣子,為什麼衣服這麼髒還不換洗?”高士奇跪奏道:“臣剛才從馬上摔下來,跌到汙水溝裏,現在還心有餘悸呢!”康熙皇帝聽了之後,不覺大笑:“你們南方人,怎麼如此文弱,我的坐騎剛才也亂蹦亂跳,我不僅沒有摔下來,還把它給控製住了。”

高士奇就是這樣,順應康熙的變化,善解人意,使康熙感到自己的騎術還是很不錯的,沒有被馬摔下來,由不高興轉為高興了。

康熙皇帝是個英明的君主,雄才大略,文武雙全,處理政務之餘,常常手不釋卷。高士奇對太監們說:“我是居注官,對皇上的一言一行,生活起居都要謄錄在卷,你們如果向我提供情況,不論大事小事,我都重重感謝你們。”他身上經常佩帶一個小小的香荷包,裏麵裝滿金粒,太監向他傳遞一個信息,他就獎給他們一顆金粒,因此,他對康熙的政治舉措、生活起居、日常情緒都了如指掌。

高士奇特別注意康熙禦案上擺的書,他知道這是康熙喜愛讀的,於是爭分奪秒地把這些書在家中全部翻閱一遍。康熙偶爾與他談及這些書中的有關內容和問題,他總是胸有成竹,對答如流,使康熙對他更加寵信。康熙帝曾對明珠說:“朝廷中博學多才,可以談學問道的人很多,但別的人都比不上高士奇。”

高士奇在康熙帝身邊三十多年,他所做的官沒有什麼政治實權,但是跟皇帝很親近。後來高士奇結交大臣,接受賄賂,收羅黨羽,康熙帝也未處分於他,沒有免他的官,也沒有抄他的家,僅僅勒令退休,讓他回到杭州那所別墅西溪山莊享清福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