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1904-1955),又名林徽音,為了避免與同時代的一位海派作家林微音名字相混,1934年發表的作品開始署名林徽因,筆名有徽音、徽因、尺棰、灰因等,西名Phyllis。林徽因祖籍福建閩侯(今福州市),生於浙江杭州,十歲後始隨父母遷居天津、北京。父親林長民(1876-1925),字宗孟,號苣子、桂林一枝室主,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回國後曾任北洋軍閥政府參議院、眾議院秘書長以及段祺瑞政府司法總長,是民國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其詩文、書法也為時人推重。1919年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林長民連夜撰文《外交警報敬告國民》,首先向國民披露這一消息,直接導引了“五四”運動的爆發。1920年,十六歲的林徽因隨父親遠赴歐洲,入英國St.Mary’sCollege學習,在一位女建築師房東的影響下,她立誌獻身建築事業。因為父親的關係,林徽因結識了眾多文化名流,比如H.C.威爾斯、T.哈代、K.曼斯菲爾德、E.M.福斯特等,還有在劍橋留學的徐誌摩。徐誌摩對她展開了極其熱烈的求愛行動,不過林徽因經由父親婉拒了他的追求。後來,林徽因與梁啟超之子梁思成結為連理,並一同赴美,入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由於賓大的建築係不收女生,她隻好就讀於美術係。
林徽因還是“京派”的代表作家,她不但在《大公報·文藝副刊》、《詩刊》等報刊上發表自己的創作,還提攜新進,對沈從文、蕭乾這些初出茅廬的作家給予幫助和鼓勵。她在北總布胡同的寓所更是成為一個遠近聞名的文藝沙龍,被人們親切地稱做“太太的客廳”。
1937年,隨著抗戰爆發,林徽因一家輾轉南下,於1938年初到達昆明,兩年後又搬到四川宜賓東邊的李莊,一住就是六年。這一時期她貧病交加,生活極為困窘,卻依然堅持寫作並進行建築學教學與研究,參與撰寫了《中國建築史》、《圖像中國建築史》等著作。1946年8月,林徽因一家回到北京,住進了清華大學教授宿舍,並開始主持清華營建係的係務工作。1955年4月1日,林徽因病逝於北京,結束了她短暫而美麗的一生。林徽因是美的,這種美不僅僅是容貌的俊俏,也無需用男子的追捧和愛慕來彰顯,也許文潔若的評價最恰當地定義了她的美:按說經過八年抗日時期歲月的磨難,她的健康已受嚴重損害,但她那俊秀端麗的麵容,姣好苗條的身材,尤其是那雙深邃明亮的大眼睛,依然充滿了美感。至今我還是認為,林徽因是我生平見過的最令人神往的東方美人。她的美在於神韻——天生麗質和超人的才智,與後天良好高深的教育相得益彰。(《才貌是可以雙全的——林徽因側影》)
除了美麗,今天人們談論林徽因最多的便是她與徐誌摩的“愛情”,恐怕這隻是人們美好的願望。實際上徐林之間是“落花有意,流水無情”,年僅十六歲的大家閨秀林徽因無法理解,也無法接受一個大她七八歲的有婦之夫的求愛,諸多研究資料也未能給出有力的證據。倒是林徽因與金嶽霖之間才真正發生了一段戀情,它最終變成了一種聖潔的柏拉圖式的愛情,金與梁、林間仍保持了畢生的友誼,這種情誼與風度直至今日依然令人欷不已——“人間還能有更美的關係嗎?”(蕭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