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1 / 2)

方覺淺

這是一部讀了就讓人欲罷不能、讀了還想再讀的好小說。

我之所以將它稱之為好小說,而不直接稱之為“優秀小說”,是因為在我看來,好小說更能體現小說寫作和閱讀的個性:作者是有感而發,情不能已,如竹筒到豆,如飛瀑垂落,渾然天成,毫不矯飾;讀者閱讀則感同身受,同喜同悲,同歌同哭,如聽一縷小溪,翠鳴山穀,餘音嫋嫋;如飲一杯清茶,醒神明目,回味綿長。好小說有什麼標準嗎?沒有,隻要讀者喜歡,愛看,耐讀。而“優秀小說”似乎是專家們依據某種標準來判定的。有時我真覺得這種所謂標準是十分可疑的,哪來的些個標準喲。

小說描寫了主人公丁存扣從孩提時代、上小學、初中、高中、高考、初次高考失利再複讀、大學直到走向社會,從鄉村走向城市,從一個懵懵懂懂的孩子,情竇初開的少年,意氣風發的青年,直到一個為愛情而下海的商人的經曆。期間,有慶芸、秀平、阿香、愛香、春妮等美麗善良的女子與他相戀,她們幫助他體味到了人生的美好和苦澀,快慰與悲愴,撫慰他那顆敏感而多情的心靈。小說充滿了濃鬱的蘇北水鄉風情,如詩如畫:詩是淡雅的,間或有濃烈豪氣;畫是素描的,間或有潑墨重彩。

《元紅》是美麗的。小說的故事是美的,小說的文字是美的,小說的韻味是美的,小說營造的氛圍是美的,小說的結構是美的。尤其是小說中的人物是美的——從美得令人心顫、心碎的秀平,嬌小圓潤、癡情忘情的阿香,敢愛、率真的愛香,到機智聰靈、為愛終於修成正果的春妮,甚至包括在存扣的情感旅程中僅僅曇花一現的慶芸……存扣的母親,摯友保連,小學和中學老師等等,都是美的。因為她(他)們真實,鮮活,生動,個性十足,不矯揉做作,不令人生厭。

《元紅》是感傷的。浸淫於小說中的那一抹淡淡的鄉愁和感傷,讓人止不住地想起沈從文的“湘西係列”,想起鬱達夫的《遲桂花》,想起孫犁的《荷花澱》,想起路遙的《人生》和《平凡的世界》。但《元紅》又有別於上述大師、名家的作品,它懷舊而不戀舊,感傷而又積極向上,這使它另有一番風韻。

在鄉土中國向工業中國轉化的過程中,有一大批丁存扣們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和途徑,從鄉村走向城市,他們在告別貧窮和愚昧的同時,必然要付出這樣那樣的代價,伴之以某種無可奈何但又很不情願的失落(如純樸美好的愛情,善良古樸的鄉情,等等)。走進城市的他們,煎熬著,掙紮著,奮鬥著,適應著。雖然不乏像丁存扣這樣的成功者(至少在他周圍人看來是成功者),但他們卻始終不能真正融入城市、擁有城市。他們的內心深處仍然屬於生養他們的那塊土地。這就不可避免地使他們的靈魂不得安寧:我成功了,但我愉悅嗎?我為這種成功付出了多少寶貴的東西呀!最痛苦的是,失去的就永遠失去了,再也找不回來了,找也無益,回到現實,還得向前(錢)走。這不是一件很令人憂傷而無奈的事嗎?

《元紅》是隱喻的。元紅,通常是指處女在初夜時所流的鮮血。但小說題目的“元紅”所表達的含義顯然不止於此,它具有更加廣泛的社會學和文化學意義。“元紅”在書中是個隱喻。大凡人從母腹中呱呱落地,走過幼年時代,到少男少女初長成,這個過程中他們對於人世間的男女情愛從渾沌未開到漸漸蘇醒,到好奇,憧憬,最後到進入,有個非常天然的曲線。少女第一次春情萌動是帶有一定選擇性的,是久蓄的情愛理想的一次總爆發,所以尤其認真,尤其慎重,尤其莊嚴。她會拿自己全部的身心乃至身家性命去爭取,去捍衛。即便以後由於人為的意外的原因或不可抵抗的外力作用讓這次初戀夭滅了,也無怨無悔。就因為這是她的第一次。她付出了身體的元紅,或者精神的元紅,或者兼而有之。元紅是美麗的初始!同樣,男子雖然沒有“處男血”做為感官上的參照,但實質上也是有“元紅”的:身體的,精神的,二者均有。男子對初戀同樣全身心投入,同樣刻骨銘心,也同樣可以忠貞不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