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遊帶著玲玲來到映波橋、鎖瀾橋、望山橋、壓堤橋、東浦橋、跨虹橋,這六個橋。其中的兩個映波橋個壓堤橋。這兩座橋。
玲玲知道:蘇堤上的六橋由南而北,其中映波橋是第一橋,站在橋頭可見湖麵上映有花港觀魚內的亭台樓閣、長廊水榭的倒影。玲玲來到這裏發現浙江省對環境的保護實在是好。這些在古代才能看到的景色,在杭州竟然還能看到。
“劉導遊,這個橋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嗎?”玲玲問。?
“哦。當然。緊靠南山路一邊可見新建的雷峰塔,是在原有的雷峰塔的基礎上修建的。外觀和原有的雷峰塔的一樣。但是,哦。我推薦還是不要到裏麵去看的好。應為裏麵已經被改的亂七八糟的了。一邊則是另一處西湖十景”花港觀魚“。花港觀魚是一個占地300餘畝的大型公園。西山大麥嶺後的花家山麓,有一條清溪流經此處注入西湖,故稱花港。其中的”漁“字,繁體寫法是四點,代表火,乾隆改為三點,代表水,寓意百姓生活風調雨順,江山穩固太平。導遊說還有一種說法:康熙一生崇信佛教,向有”佛爺“、”善人“之稱。他孫子乾隆爺也崇尚”好生之德“。然而,在漢字裏,三點為水,四點為火。繁體”魚“字底部的四點,本為火字,魚遇水而生,遇火必死。皇帝不忍見魚死,便將碑文中”魚“字底部的四點改寫成了三點,意在讓魚永遠歡快地生活在水裏,以示皇恩浩蕩,澤被萬物之意。這也給後人留下了一段有趣的典故。馬上我們就要去花港觀魚去看看。我會為你詳細介紹。”
一路走過路邊的叢竹,行至橋頭又可見從堤橫入花港的小橋,那頭那是有名的蔣莊,曰“蘭陔別墅”。
“映波橋長17米,淨寬7米,單孔淨跨7。40米,半圓石拱橋。始建於北宋,民國九年橋麵改石級為斜坡,舊時港通赤山教場。”“
蘇堤的第二橋,在橋上可觀不遠湖對麵處的汪莊,橋長16。9米,淨寬6。4米,單孔淨跨6。2米,是一座半圓石拱橋,始建於北宋,民國九年至十一年改石級為斜坡,一九五四年拱橋改為青石橋欄,舊時通赤山麥嶺路。
蘇堤的第三橋,不遠處既是花港觀魚公園,另一側觀望則可見三潭印月島。橋長16。9米,淨寬7米,單孔淨跨4。7米,半圓石拱橋,始建於北宋,民國九年至十一年橋麵改石級為斜坡,舊時通花家山港。
蘇堤的第四橋,橋長16。9米,淨寬4。0米,單孔淨跨6。3米,是一座半圓石拱橋。是眺望全湖的最佳處之一,故名”壓堤“,舊時通茅家埠港。據說橋下之水特別深,則去靈隱天竺,舟行必取道於此,橋旁還有石台燈籠以照夜船行走,橋邊湖中還產西湖蓴菜,但現在是沒有的了。橋邊靠西一側還有一座亭,便是清康熙書”蘇堤春曉“的禦碑亭,雍正八年改亭為建岑樓,清未則為小屋,”文革“時碑斷數塊,至後補整樹立。現在亭邊麵對著的是郭莊和新開的茅鄉水情湖麵,感覺中是有著濃濃地江南鄉情。
蘇堤的第五橋,名為”東浦橋“,但也有稱”束浦橋“的。橋始建於北宋,橋通曲院港,與西岸流金橋斜對。整橋長16。8米,淨寬4。3米,單孔淨跨5。9米,是一座半圓石拱橋,民國九年至十一年橋麵改石級為斜坡。
從北山路的香格裏拉飯店門口的正對麵就可遠遠見到常宅邊的蘇堤第六橋,”跨虹橋“。橋長21。1米,淨寬4。3米,單孔淨跨8。1米,是半圓石拱橋。始建於北宋,明代橋址略有移動,是蘇堤六橋中唯一移動過橋址,長度最長,單孔跨度大的一座,民國9年後,橋麵由石級改斜坡。舊時通耿家埠港。如果不想走長長的堤,隻想看看景感受,此處便是感覺蘇堤最好的地方了,而且不遠處就是北山路,東望孤山,西見曲院風荷,且回家也很方便,特別是夕陽之時的一地清爽,憑欄清風可以讓自己莫名感動。”導遊把自己早已爛記於心的關於蘇堤的一些資料背了出來!
玲玲在心裏想:“照本宣科就說的便是此類人了!”
看橋連帶著看了花港觀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