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岡竹樓記
“說明”
王禹僻(954~1001年),宋濟州钜野(今山東钜野)人,字元之。太平興國八年進士,官至翰林學士。以敢言著稱,在太宗、真宗二朝曾幾次向朝廷建議裁減冗兵冗員,以鞏固國防,但屢遭貶謫。真宗時,修太宗實錄,他直書史實,為宰相所惡,出知黃州。後遷蘄州病卒。本文是真宗鹹平元年(998年)被貶黃州刺史後第二年所作。竹樓,韻事,竹樓記,韻文也,必極力擺脫俗想方佳。此作妙在用“消遣世慮”四字擺脫一切,紙上亦覺幽闃遼宣,不可具狀也。確是樓,確是竹樓,確是默坐竹樓。令人讀之如在畫圖。它表現了作者官場失意,寓情山水,既安逸自樂,又淒楚悲涼的感情。
“原文”
黃岡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去其節,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價廉而工省也。子城西北隅,雉堞圮毀,蓁莽荒穢,因作小樓二間,與月波樓通,遠吞山光,平挹江瀨,幽闃遼夐,不可具狀。夏宜急雨,有瀑布聲;冬宜密雪,有碎玉聲。宜鼓琴,琴調和暢;宜詠詩,詩韻清絕;宜圍棋,子聲丁丁然;宜投壺,矢聲錚錚然。皆竹樓之所助也。公退之暇,被鶴氅衣,戴華陽巾,手執《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慮。江山之外,第見風帆沙烏,煙雲竹樹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煙歇,送夕陽,迎素月,亦謫居之勝概也。彼齊雲、落星,高則高矣,井幹、麗譙,華則華矣,止於貯妓女,藏歌舞,非騷人之事,吾所不取。吾聞竹工雲:竹之為瓦僅十稔,若重複之,得二十稔。噫!吾以至道乙未歲,白翰林出滁上,丙申移廣陵,丁酉又入西掖,戊戌歲除日有齊安之命,己亥。閏三月到郡。四年之間,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處,豈懼竹樓之易朽乎?後之人與我同誌,嗣而葺之,庶斯樓之不朽也。
“譯文”
黃岡這地方盛產竹子,大的像房椽一樣粗細,竹工破開它,把竹節削平後,用來代替陶瓦;每座房子都是如此,因為竹瓦價錢便宜而又省工時。月城的西北角,城上垛口已經坍塌,野草叢生荒亂汙穢,我便利用這地方蓋了兩間小樓,小樓與月波樓相連通,遠望可盡攬山色美景,平視可賞玩湍急江濤,環境幽靜,視野遼遠,不可一一描述。夏季裏最適宜下暴雨,雨潑竹瓦會發出瀑布的聲響;冬季裏最適宜有急雪,雪擊竹瓦會發出碎玉的聲音。這裏適宜彈琴,琴聲和諧流暢;這裏適宜詠詩,詩韻清新絕妙;這裏適宜下棋,落子聲丁丁悅耳;這裏適宜投壺,投箭聲錚錚動聽。以上這些佳趣都是竹樓所給予的。在公事完畢後的閑暇日子裏,披上鶴氅衣,戴著華陽巾,手拿一卷《周易》,焚上高香默默靜坐,味思玄理,清除個人雜念,排解人間俗慮。此時,水色山光之外,隻見江中的風帆沙洲上的水鳥,和那遠山的煙雲竹樹罷了。等到酒醉蘇醒,烹茶煙歇,送走西陽,迎來皓月,這時您會感到,這真是謫居生活中的最佳去處啊!那齊雲樓,落星樓論高是夠高的了,那井幹樓、麗譙樓論華美是夠華美的了,它們隻不過是用來儲藏妓女,唱歌跳舞罷了,那不是高雅的失意文人的事兒,我是不會幹的。我聽竹工說,用竹做瓦僅可以用十年,如果鋪雙層,能用二十年。唉!我於至道乙未年,從翰林學士被貶滴滁州,丙申年轉到廣陵,丁酉年又召人中書省,戊戍年的除夕日,又有被貶黃州的詔令,己亥年閏三月我來到這黃州。四年裏邊,我奔走不停,不知明年又在何處,難道我還怕這竹樓容易朽毀嗎?後來的人如果和我誌趣相同,接著對它進行整修,那麼這竹樓也就不會朽毀了。
嶽陽樓記
“說明”
嶽陽樓,在今湖南省嶽陽縣城西門上,三層,始建於唐初。傳原為三國吳魯肅閱兵樓。唐天寶後,李白、杜甫、白居易、韓愈等都有詠嶽陽樓的詩,其名漸著。宋慶曆四年滕子京謫守巴陵,第二年重修嶽陽樓,並請範仲淹作記以示紀念。慶曆六年九月十五日,範寫下了這篇記文。此時正值“慶曆新政”變法運動失敗,作者和同事們貶遷外地之際,他拋開了一般遷客騷人的個人傷感之情,拋開了被前人寫盡了的嶽陽樓大觀,緊緊抓住登樓攬物異情,寫出悲喜二意,翻出後文憂樂一段正論,表達了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心胸和抱負。這種跳出個人得失狹小圈子而憂國憂民的偉大胸懷,對後世影響很大。
“原文”
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乃重修嶽陽樓,增其舊製,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遊泳;岸芷汀蘭,鬱鬱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裏,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嚐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歟!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譯文”
慶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做巴陵郡郡守。到第二年,政務辦得很順利,百姓安居樂業,各種廢置了的事情都要興辦起來:於是就重新翻修嶽陽樓,擴大它原來的規模,把唐代名家、今人詩賦都刻在上麵,並要我寫篇文章把這事記述下來。我看巴陵的大好景色,全集中在這洞庭湖上。它連接遠山,吞吐長江,水大流急,浩瀚寬廣;早晨一派光輝,傍晚雲罩霧障,景色千變萬化,這就是嶽陽樓盛大壯觀的景象,前人的描述已經很詳盡了。那麼它北通巫峽,南達瀟湘,遭貶的官員、失意的文人多到這裏遊覽,觀賞景物的心情,能說沒有不同嗎?像那霪雨連綿下個不停,數月也不放晴的日子,陰慘慘的狂風怒吼著,混濁的浪濤湧向天空,日月星辰隱去了光輝,高山峻嶺藏得不見了蹤影;來往客商停止通行,船槳斷折桅杆倒傾;黃昏時一片幽暗,似乎聽到猛虎怒吼山猿啼鳴。這個時候登上此樓,就會產生離開京都,懷念故鄉,擔憂誹謗,害怕譏諷,滿目淒慘冷落,感慨至極而悲傷的心情。至如春光晴和,景色鮮明,湖麵平靜波浪不興的日子,天水一色,碧波萬頃;沙鷗時飛時落,鮮豔的龜兒悠然地遊動;岸上的芷草和沙洲蘭花,芳香襲人鬱鬱蔥蔥。有時長空煙雲散盡,湖麵皓月照耀千裏,微波浮動的月光像金子在跳躍,靜水映出的月影如潛沉的白壁;漁人的歌聲彼此唱和,他們的快樂哪裏有盡極?這個時候登上此樓,就會有心境開闊,精神愉快,光榮恥辱全都忘卻,像在微風中端杯飲酒那種喜氣洋洋的心情。唉!我曾經探求過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們的思想感情和以上兩種情況都不一樣,那他們的思想感情是什麼呢?他們不因環境的順心而喜悅,也不因個人的失意而悲傷;身居朝廷的高位上就憂慮百姓們的疾苦;身處鄉野遠地時就憂慮君王的軍國大事。這就是說,身入朝堂也憂慮,退出朝堂也憂慮。那麼什麼時候才快樂呢?他們必定說:“天下憂慮的事先憂慮,天下快樂的事後快樂”吧!噫!要沒有這樣的人,我將向誰學習向誰看齊呢?
謝氏詩序
“說明”
謝氏,指作者友人謝景山的妹妹陳安國妻謝希孟。希孟嫻淑能詩,德才不在其兄之下,景山為男子,能少年中進土,從賢豪者遊,以善歌詩得聞於當時,“而希孟不幸為女子,莫自章顯於世”,作者深為不能使這樣的才女名顯後世而憤慨而遺憾。能為婦女公開鳴不平,是本文的光彩之處。從景山引出景山母,從景山母引出景山女弟,襯托絕工,立言有體。拈出莊薑,許穆夫人錄於仲尼,乃序閨閣詩第一妙文。
“原文”
天聖七年,予始遊京師,得吾友謝景山。景山少以進士中甲科,以善歌詩知名。其後,予於他所又得今舍人宋公所為景山母夫人之墓銘,言夫人好學通經,自教其子,乃知景山出於甌閩數千裏之外,負其藝於大眾之中,一賈而售,遂以名知於人者,係其母之賢也。今年予自夷陵至許昌,景山出其女第希孟所為詩百餘篇,然後知景山之母,不獨成其子之名,而又以其餘遺其女也。景山嚐學杜甫、杜牧之文,以雄健高逸自喜。希孟之言尤隱約深厚,守禮而不自放,有古幽閑淑女之風,非特婦人之能言者也。然景山嚐從今世賢豪者遊,故得聞於當時,而希孟不幸為女子,莫自章顯於世,昔莊薑、許穆夫人錄於仲尼,而列於“國風”,今有傑然巨人,能輕重時人而取信於世者,一為希孟重之,其不泯沒矣。予固力不足者,複何為哉!複何為哉!
“譯文”
天聖七年,我初次進京,結識了好友謝景山。景山年紀輕輕便中了甲科進土,由於善於寫詩而聞名。後來,我在別的地方又得到了當今舍人宋公所作的景山的母親老夫人的墓誌銘,說夫人愛好學問精通經書,自己教兒子誦讀,這我才知道景山從甌閩數千裏外來到京師,在眾多的文人才士之中,憑仗著自己的文才一次考試便中了甲科進士,自己的名字終於被人們所知的原因,是他母親的德才造成的呀。今年,我從夷陵到了許昌,景山拿出他妹妹希孟作的詩百篇讓我看,然後,我又知道景山的母親,不僅是使她的兒子成了名,而且又把用不完的才德傳給了女兒。景山曾學習過杜甫、杜牧的詩文,以強健有力,高超俊逸自喜。希孟的文辭特別隱約深厚,謹守禮法而不自我放縱,有古代安靜文雅賢良女子的風範,不僅僅是一個能詩能文的女子。但景山曾跟當今卓越的才德之土交往過,因而能在當今出名,可希孟不幸是個女子,不能自我表現顯揚於世。從前衛莊薑和許穆夫人被孔夫子所選錄編排在《詩經》的“國風”部分,如今要有位傑出的偉大人物,能夠評品當今人物而又被後世所接受的,能為希孟推重一下,她就不會被埋沒無聞了。我本是個力量不足的人,又能幹些什麼呢?我又能幹些什麼呢?
伶官傳序
“說明”
伶,是對歌舞藝人的古稱。伶官,就是宮廷中的樂官。本文是作者所編《新五代史·伶官傳》的序言,題目是後人加的。文章通過對後唐興衰敗亡過程的分析,總結出了“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曆史教訓,強調了人在國家興亡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敘事說理,緊密結合,說服力很強。始為變徵之音,繼為羽聲,慷慷讀之,不覺起舞。
“原文”
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世言晉王之將終也,以三矢賜之莊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梁。此三者,吾遺恨也,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誌。”莊宗受而藏之於廟。其後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方其係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於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於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於人歟?《書》曰:“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傑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十伶入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豈獨伶人也哉?作《伶官傳》。
“譯文”
喔嗬!國家興盛衰亡的道理,雖說是在於上天的旨意,難道不也在於人為嗎?探討一下後唐莊宗獲得天下和失掉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這個道理了。世人傳說晉王李克用臨死的時候,把三枝箭交給莊宗李存勖並且告訴他說:“梁,是我的仇敵;燕王,是我把他扶植起來的;契丹,曾同我結盟相約為兄弟。但是,他們都背叛了晉國歸附了梁國。這三家敵人未滅,是我最大的餘恨和遺憾。現在給你三枝箭,希望你不要忘記你父親的仇恨和報仇雪恨的遺誌。”莊宗接受了三枝箭後便把它供藏在太廟裏。以後每逢用兵打仗,就派遣有關官員用一少牢祭禮向太廟祝禱辭行,並請出那三枝箭,用錦囊裝起來,背在背上一馬當先,在前邊開路,等到勝利歸來再把箭上還太廟;當莊宗用繩索捆著燕王父子,用木匣盛著梁朝君臣的頭顱,獻與太廟,把三枝箭上還先王靈位之前,而稟告大功告成的時候,可稱得上豪壯之極了啊!可是等到仇敵己被消滅,天下已經平定,一個人夜裏一聲呼叫,作亂的便四方響應,弄得自己驚慌失措向東出逃,還沒有見到叛賊,護駕的士卒就已經逃散,君臣相顧,竟不知投向何處;至於割斷頭發對天發誓,上下悲號淚濕衣襟,這又是多麼的虛弱啊!這難道是取得天下艱難而失掉天下容易嗎?抑或是那事業的成功和失敗都是人自身決定嗎?《尚書·大禹謨》說:“驕傲自滿定然招致禍損,謙虛謹慎就會得到益處。”憂思勤勞可以建立國家,安逸享樂可以國破身亡,這是客觀的規律。所以當他興盛的時候,天下所有的英雄豪傑都不能和他抗爭;可到他衰敗的時候,幾十個歌舞藝人圍困住他,就能使他身死國亡,被天下人所譏笑。由此可見,那禍患常常是由細小事情一點一點積累起來的,而人的才智勇氣又往往被自己所溺愛的人或事所束縛所扼製,所溺愛的難道僅僅限於歌舞藝人嗎?因此,我寫了這《伶官傳》。
道旁父老言
“說明”
王令(1032~1059年),北宋詩人。字逢原,廣陵(今江蘇揚州)人。以教書為生,頗受王安石所推重。作品不多,部分詩篇能揭露社會矛盾,對現實表示不滿。代表作有《暑旱苦熱》、《餓者行》等。本文借路旁一老人的話,揭露了所謂的太平盛世存在的社會矛盾,並指出百姓缺衣少食應由統治者負責任,怨不得百姓。王子人稚齒利,窮問到底,父老諳於世故,吐露真言。
“原文”
道旁父老髯而黑瘠,天甚寒,衣破上而露下。王子遇而嗟之。父老曰:“小子何為嗟?”答曰:“翁老矣,衣食不足以勝寒饑,筋力已疲,不肖竊有誌者,故敢嗟。”父曰:“子來前,吾語爾。夫畜牛者求芻,食犬者懷餌,然則屍之者宜若然耶。且不知吾輩又屍之誰也?無乃亦宜馬牛其思歟?”答曰:“太平之世,明天子在上,四民各獲其利,衣食所不足者,遊惰之民爾!雖然,翁胡為至是?”父曰:“天時連凶,有田不足以償租賦,子孫散去,不能見保。然則,為老人者尚有罪耶?”謝之曰:“翁無多怨,歲饑爾,奈之何!”父怒曰:“饑何罪耶?受人之羊,匪牧是思,十羊其來,九皮而歸,曰羊病死,奚牧之非,然則可乎?小子未可與語也,又何誌之有耶?”投其杖而去。追而謝之,不複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