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在中國,還是在西方,蛇的形象都曾經出現過反複變化,甚至是兩個極端之間的變化。在中國,雖然人們尊崇蛇,但蛇同樣還是陰險、毒辣的象征,是醜惡、恐怖的體現,有始無終的代表。例如打草驚蛇、引蛇出洞、牛鬼蛇神等成語,就是很好的說明。
在西方,蛇的形象也好不到哪裏去。在古希臘的神話傳說中,希臘聯軍出發遠征特洛伊的時候,英雄菲羅克忑斯就曾經被蛇咬傷,並因而被遺棄在一座孤島上。海克力士是古希臘的英雄,做出許多豐功偉業,其中之一就是殺死傷害人畜的九頭水蛇,還曾經捏死天後赫拉派來害他的兩條毒蛇。在這裏,蛇的形象都是反麵的。羅馬詩人奧維德在所著《變形記》中,也提到毒蛇害人的事情:俄耳浦斯結婚後,他的新娘和仙女們一起到草地上散步,結果被蛇咬傷踝骨,不治而死。在古希臘悲劇《阿伽門農》中,阿伽門農的妻子克呂特美斯特拉對丈夫不忠,而且還夥同情人殺害了他,所以她被人們詛咒為”兩頭蛇”。在希臘神話中,女妖美杜莎因為和阿西娜比美,被這位智慧女神將她的頭發變成一堆醜惡的小蛇。文藝複興時期,莎士比亞在其悲劇代表作《哈姆雷特》中,塑造了一個虛偽的人物:克勞狄斯向全國人民撒謊,說是一條毒蛇咬死了在花園睡覺的自己的哥哥∣∣老國王,以此來掩蓋自己篡位的真相。隨著劇情的發展,老國王的鬼魂出現了,這個時候,他卻囑咐兒子哈姆雷特王子說:”那毒害你父親的蛇,頭上正戴著王冠呢。”作為基督教的經典,《聖經》中的蛇給人的第一印象也是邪惡的。正是因為它的蠱惑,夏娃才會偷吃禁果,最後被趕出伊甸園。到了十七世紀,英國著名詩人彌爾頓在借用這一素材創作《失樂園》的時候,也是對蛇大加撻伐。他在這部作品中寫道:”正是那條陰險的蛇,巧施奸計,由於妒嫉和仇恨的激勵,欺騙了人類的母親……”
但不管怎樣,蛇仍在宗教信仰中占據不可忽視的地位,人類對蛇又恨又怕的心理依然如故。可以說,古代西方人對蛇的崇拜與信仰,就是在這種愛恨交織的複雜心態下形成的。
在我們試圖對蛇做出恰當評價的時候,往往會發現這是困難的。因為作為文化的載體,蛇在一定的背景下出現是正麵的,在另一種背景下出現又是反麵的。之所以會這樣,就因為蛇不僅僅是自然界中的生物,同時還是文化中的生物,隻要牠成為文化的載體,牠就會在具有生物屬性(可怕)的同時,還被不同的文化賦予不同的文化屬性(可能是正麵的,也可能是負麵的)。這也正是我們看待《聊齋誌異》的一種正確的文化態度。